浅谈美术教学中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10-02 07:55:25

浅谈美术教学中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

想象能力是在原有的感情形象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创新形象的过程,美术教学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形象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是学好美术的关键。学生有了较强的想象能力,才能顺利地把新知识纳入到自己有的知识结构中去,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本质联系,辨别它们的本质区别,学生想象能力强,其思维的灵活就明显提高。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呢?

一、通过对比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首先,通过对比,把事物之间相似性方面想起。在美术知识的各个体系中,每一知识体系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或相似形态。这样学生学习时,运用原有认识结构中储存的知识信息,就能举一反三地学习到新的知识。其次,通过对比,把从空间和时间方面接近的事物想起,即把一个问题转化为另一个问题进行思考,以求解决出现的第一个问题。第三,通过对比,把具有相反的事物想起。例如,第十一册第四课《冷色与暖色》一课的教学,该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和认识冷暖色,在教学时,学生通过该课的学习,已掌握蓝绿青为冷色,并能体会到冷色使人宁静、沉寂、寒冷的感觉,通过绘画《海底世界》引导学生从相反的色彩感受暖色,再以《温暖的阳光》为题出示大面积的红、橙、黄的色彩与之对比,并体会到暖色使人感受到热烈、欢快、兴奋、刺激,有了这种感受,学生对色彩的冷暖就有了初步接触,他们就能凭直觉经验辨认,鉴别,分析色彩了。

二、寻求因果关系,培养想象能力

美术创作教学的形式即包括添画,记忆画,想象画,又包括组合画和画面改错。因此美术作品与题目存在一致性,又包含因果关系。利用作品题目与作品内容的因果关系,要求学生进行推理,让学生通过有条理有概括的合乎规律地进行思考,从而判定作品的题目或内容表现得准确性。这样,通过推理,学生的因果想象能力就会提高。例如,《童话、古诗配画》其目的就是掌握插图的基本要点和方法。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原因(文字)仔细研究文字的内容思想情感,抓住文字内部的典型、主要情节及形象,然后运用造型手段将分析出来的情节,形象地描画出来,同时运用到色彩上,通过造型和色彩两方面的分析与表现,其结果(插图)就产生了。不仅如此,教师还要通过结果(插图)反推原因,看画面是否准确、形象地表现文字的内容及思想。这样,通过多次的推理强化了想象能力。

三、发散思维 培养想象能力

教师要善于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考虑问题,拓展解决问题的思维,这样就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例如:第一册第六课《十个太阳》本课的意图是使学生大胆的想象,表现太阳想象。教师先让学生自由讨论,十个太阳是什么样子?具有什么能力?由于学生的经验不同、想象能力不同,他们所描述太阳便各种各样,多姿多彩。教师允许学生大胆想象,表象各异不同太阳形象。这样进行异体多画的训练,学生能力自然提高。

李白的理想是远大的,像鲲鹏那样高远,像姜子牙、诸葛亮那样潇洒纵情。但李白又是孤傲脱俗的,他万万不肯走科举考试的路子,尽管屡屡碰壁受挫,但他仍然相信自己终有一天能够亲事君王,实现自己救济天下苍生的理想。然而,纵观李白一生,他似乎一直行走在奔赴理想的路上,却从未真正实现自己的梦想,甚至连那样的机会都没有。理想的远大和理想不可能实现之间的矛盾构成了李白诗歌创作的底色,本文从此出发梳理探讨他的诗歌创作风格。

一、李白诗歌创作的独特风格

李白的诗歌充满了酒气。如果我们用“酒气”来概括他的作品风格的话,应该是一件能够自圆其说的事情。他的诗歌充满了酒的热情,文字下是澎湃的激情,真正像是水火一般的交融。他的诗又宛如酒一般的超尘脱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中国历代文学史上,能将酒与诗的结合推向无敌的高峰的当推李白。杜甫曾在《饮中八仙歌》写到:“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自此,李白成了诗酒风流的象征,太白醉酒成了李白为人所熟知的形象。

庄子说“醉者神全”――醉者可不受外界干扰,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足独立――此后,酒便成了历代不得志才士的精神寄托和创作灵感的催化剂。 李白便是这其中的代表。然而,李白的醉酒是现实与理想的苦闷中,是痛苦与狂喜交织的颠狂状态,李白的诗歌魅力也正是处于这种状态中的。透过酒,我们看到了李白的焦虑感,更看到了李白的热烈、豪放、悲壮、迷狂、清逸的独特诗风。

二、酒和诗是李白排遣焦虑的手段

在李白灿烂的诗篇中无处不飘着酒香,这份酒香之中有飘逸洒脱,有豪放迷狂,有焦虑愁苦,也有自由和突围。且看他“酒隐安陆与初入长安”时期(727―740)的《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诗中感叹人生苦短,壮志难酬,无论如何的醉生梦死也难与现实、与时代的节奏合为一拍,诗人由悲转喜、转狂放、俱而激愤、再转癫狂。理想的难以实现社会制度造成的,诗人无力改变,于是把冲天的悲愤之情化做豪放的行乐之举,发泄不满,排遣忧愁,在酒中暂时找到了自由与解脱。

再看他“寄家东鲁与二入长安”时期(740―744)[6] 的《月下独酌四首・其一》: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李白自称是“酒中仙”,酒当真是他不离左右的朋友。他乐时以酒助兴,愁时以酒消愁。本诗主题就是以饮酒为线索展开的。李白抱负极大,曾自比姜子牙、诸葛亮,但却没能遇到伯乐之人,二入长安均未得到重用。结合其余诗作,如“三月咸阳城,千花昼如锦” (《月下独酌四首・其三》),以花自况,不禁想到三月过后,繁花又将怎样呢?盛年一去,人生又当如何呢?诗人愁苦焦虑之情读来令人唏嘘。

再说本诗,“独”饮而无人“相亲”,不免寂寞,此时与群朋相伴饮酒又是不同;李白是浪漫的,忽见月光照身,身影又投向地上,于是在寂寞中忽生奇想,邀月,对影,凑成三人。诗人虽有情邀请月和影对饮,然而月儿不见举杯,影子也只是空学着我的样子,姑且不理会它们的无情,及时行乐吧,莫要辜负了良辰美景。诗人歌,诗人舞,欣喜若狂之间,忽然想到:醒时,月、影与我同欢共乐;大醉之后,不是又离我而去么?不觉间悲从中来。诗人已是酩酊大醉,却还想紧紧抓住虚无的“月”和“影”,当真是对于孤独的焦虑了。

三、浪漫主义背后的无奈感慨

说起李白,人们往往会说到“浪漫”、“怀才不遇”、“乐观”、“飘逸”等词语,可只要多读几首他的诗作,多了解一些他的生平,很有可能你也会觉得这些标签其实并不见得完全适合李白。在他的作品中,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犹豫,是情绪起落间的人生感慨。

天宝三载(744),李白离开长安后,创作《行路难》,抒发心中郁结,感慨人生路之艰难!李白在《行路难・其一》中感慨:“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虽然感叹行路之难,但李白的骄傲和飘逸又让他蔑视这一切坎坷,他仍然坚信自己能够平步青云。李白的情绪波动起伏很大,他又在《行路难・其二》中说“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行路难,归去来!”。《行路难・其三》中有“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从这三首行路难中,我们不难发现他的长吁短叹。相比于天宝元年秋,李白大呼“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奉召而入长安时的心情,差别是如此的大。半生求索,干谒、漫游,不惑之年才得以实现心中夙愿;玄宗恩礼有加,李白也得以常伴君王身旁。怎奈好景不长,谤声又起,接着赐金放还,诗人便“五噫出西京”。二入长安,李白一生中最风光的两年半的岁月,也就在“噫”声中结束了。

此后的南北漫游时,李白对于仕途的渴望,对于统治者的留恋仍可见于作品中,如《登金陵凤凰台》(天宝六年,747年):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长安为何处?君王所在之处。诗人在诗中感慨六朝兴衰,也用典故并融入自身的经历,言说馋臣当道如“浮云蔽日”,才智不得施展,蹉跎岁月,马齿徒增,使人不免忧愁。此时的诗人已经年近五十,按照孔子的说法,知天命之年,思想过往,岂止是“长安不见使人愁”,理想中的人生不得见才使人焦虑使人愁。

由此可见,李白并非是超脱的。结合他之前的漫游、上书高官、干谒等所为,他渴望改变自己的出身,在乎世间的功名,想要通过亲近君王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然而,这个理想是如此的浪漫主义,在社会世俗的生活中,缺少实现的条件,李白也只能在诗歌中借酒让自己神飞物外了。

参考文献:

[1] 孙秋克.中国古代文论新体系教程[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42.

[2]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版第二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16.

[3] 赵昌平.李白诗选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23―24.

上一篇:美术教学中学生参与能力的培养 下一篇:影响中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因素及解决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