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环境视角的中职校校本教研创新转向与模型重构

时间:2022-10-02 07:14:54

基于网络环境视角的中职校校本教研创新转向与模型重构

【摘 要】网络环境下中职校校本教研的创新有助于提高教师进行有效的教育教学决策、交流、问题求解和研究的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网络环境下中职校校本教研要致力于改进以师生双向发展为价值取向的行动研究模型。校本教研模型的主体可以重构为“创建教研自组织―提炼(发现)研究主题―选择教研实施方式―开展课例研修―评价改进教研成果”。

【关键词】网络环境 中职校 校本教研 路径 重构

校本教研是中职校的一种研究制度,也是教师的一种研究方式、一种合作的文化氛围,是教师在中职校教育教学实践中将遇到的具有个性化和真实性的有关问题作为研究对象的一种研究活动。其目的在于让教师通过积极有效地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活动,实现学生、教师、学校的协同发展。当前中职校校本教研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课程实施水平、教师专业化素养及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但也面临着诸多困境。面对《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教育部)等有关文件出台后教学信息化步伐加快的现状,以快捷丰富的免费资源(包括信息资源和人力资源)、交际双方的平等互助等为特点的“网络教研”将成为中职校校本教研的重要形式之一。因此厘清网络环境下校本教研中存在的问题,寻求创新路径并建构有效的实践模型,对完善与发挥中职校校本研修的作用具有现实意义。

一、网络环境下中职校校本教研现状的实证考察

研究小组于2011年暑期对参与某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培训的64名国家级中职校机电专业骨干教师学员进行了问卷调查(64名学员为来自各省中职校的一线骨干教师)。调研采用问卷方式(问卷有效率98.4%),共设计了15个方面的问题,进行的样本综合分析主要侧重于参加网络教研次数、内容、工具、效果、管理等“七大”方面。学员们基本代表当地的中职校校本教研开展的上游水平,他们对网络教研的效果评价基本反映当前网络环境下中职校校本教研活动存在的问题。

(一)关于“参加网络教研的次数”的调研。15.9%的学员表示“经常参加,教研活动的主要方式已经是网络教研,并与常规教研活动方式交叉使用”;38.1%的学员表示“常规教研活动方式占主导,网络教研只是必要的辅助方法”;25.4%的学员表示“在尝试中,并且比较看好这种新型教研方式”;20.6%的学员表示“仅作为一种尝试,偶尔使用而已”。统计结果显示,网络教研在中职教研活动中的使用与推广尚须进一步努力。许多中职校教师在网络教研平台上讨论相关问题时理性的、学术的成分不够,“怨”“愤”“水”“玩”等成分偏重。喜欢做“潜水者”居多,只是把网络作为获取信息的途径,没有上升到相互交流、讨论的自组织行为。这些都表明中职校对网络教研普遍认识不深,教师对自我专业发展的要求还不高。

(二)关于“教师每天上网主要目的”的调研。23.8%的学员表示在“写教育博客或在教育论坛BBS开展反思活动”;20.6%的学员表示在“发E-mail”;15.9%的学员表示在“与朋友聊天”;23.8%的学员表示在“浏览新闻”;15.9%的学员表示在“玩游戏或做其他事”。统计结果显示,中职校教师对网络环境下反思教育、E-mail交流已开始重视,但教师每天上网大多还在做非教研的无效活动,这需要中职校加以管理与引导。

(三)关于“参与的网络教研活动内容”的调研。各有15.9%的学员分别表示:“完全依托教研网站,上传下载教学资源”和“完全依托BBS论坛,讨论教育教学问题”;28.6%的学员表示“主要依托校园网站上的论坛,但论坛人气不旺”;6.4%的学员表示“主要依托论坛的讨论,配有教研网站,但网站多用于公函,教学资源较少”;25.4%的学员表示“教研网站及论坛同存并举,网站资源为讨论提供基础,论坛讨论为网站提供资源,只重交流,与办公、个人知识管理联系较少”;7.9%的学员表示“教研网站及论坛同存并举,网站资源为讨论提供基础,论坛讨论为网站提供资源,交流与办公并重,并可以进行反思,全面进行个人的知识管理”。统计结果显示,中职校要加强网络环境下教研活动的硬件建设,加强校园网、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建设,为广大教师创造良好的学习、工作条件。

(四)关于“网络教研采用的交流平台(多选)”的调研。23.8%的学员表示“采用教育BBS”;22.2%的学员表示“采用E-mail”;19.0%的学员表示“采用博客”;22.22%的学员表示“采用聊天工具”;11.7%的学员表示“采用视频会议系统及其他工具”。统计结果显示:一是中职校教研网站或BBS论坛已建立,主要作用是下载教学资源或公函,而真正利用教研网站及论坛进行反思讨论、教学资源开发、加强教师知识管理的较少。这正是本文着力研究的问题与意义所在,中职校应把网络教研的约束机制与常规教研的约束机制相互补充使用。二是中职校要增强教师网络技术运用意识。一线教师倾向于使用电子邮件和QQ等交流工具,较少使用BBS、博客等具有强交互性、开放性的通讯工具。这表明,中职校网络教研还缺乏深入、有效的实施机制。

(五)关于“网络教研的虚拟环境指向”的调研。23.8%的学员表示“虚拟环境即办公环境――提供一个与常规教研相似的,能满足备课、教学、查询等专业需求的环境”;25.4%的学员表示“学习环境――提供一些教学理论、实践模式、人生规划等终身学习、专业发展资源”;14.3%的学员表示“虚拟环境即资源环境――提供符合校情、学情的教学资源”;20.6%的学员表示“虚拟环境即交流环境――提供学科内外、学校内外不同成分的群体间交流、共享的环境”;15.9%的学员表示“虚拟环境即自我管理环境――提供自我专业知识的积累、查询、共享交流和反思的环境”。高质量的网络教研平台是取得良好教研效果的基本保证。统计结果显示,中职校有必要引导教师深入了解“网络环境”内涵:网络是教研活动的工具;网络是教育反思的对象;网络是教研活动的资源;网络是教研活动的环境;网络是教师共同成长的家园。

(六)关于“校园网站教研平台建设(多选)”的调研。44.4%的学员表示“中职校网络教研大型网站上的信息比较杂乱、有价值的东西不多,教研网站存在技术操作方面的问题”;68.8%的学员表示“中职校园内网存在一些问题:栏目设置随意性大;管理上‘技术’与‘业务’职责混淆;与上级职教教研网承上启下的作用发挥得不够;因担心引起不良影响,发言要审核而不能实现实时更新”。统计结果显示:中职校资源建设、教师培训、教学讨论和网上教学等教研活动相互依存、互为影响,各自分离式的交流平台无形中降低了网络教研的成效。

(七)关于“网络教研需要制定约束机制”的调研。23.8%的学员表示“需要,可以采用常规教研的那一套约束机制”;9.5%的学员表示“需要,但有必要制定一套完全不同于常规教研的约束机制”;39.7%的学员表示“需要,且网络教研的约束机制与常规教研的约束机制相互补充使用”;19.1%的学员表示“不需要,网络教研不需要制定约束机制”。统计结果显示,中职校有必要建立网络校本教研管理制度:一是构建动态的网络校本教研制度,促进自主教研意识觉醒;二是建立网络校本教研监测机制,定期校本教研各项测评指标。

二、网络环境下中职校校本教研的创新转向

网络教研是指通过网络教研平台进行的一种虚拟教研活动,强调依托网络(如专门用于教研的网站、论坛、交流工具等)来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和知识管理的一种新型教研方式。网络环境下中职校校本教研有助于提高教师进行有效的教育教学决策、交流、问题求解和研究的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从传统的校内固定式定时教研向全球化数字式在线教研转化。网络环境下中职校校本教研的环境更多的是指向网络资源和网络工具的组合,具有信息显示多媒体化、信息传输网络化、信息处理智能化和教学环境虚拟化等特点。网络环境下的教研平台主要有:校园专题网站(主要有“网络化的反思备课”“网络化的反思教学”“网络化的反思案例”“网络化的反思评价方式”等)、MSN Messenger(即时通讯工具,可方便地实现网上教学研究)、教育博客、网上教育BBS、学校OA办公系统和教师个人微博。这种转化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自主化。网络环境下,教师可以利用构建好的网络教研平台,打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二是时效化。网络环境下,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运用,使得教研活动的工具和手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三是数字化。敲动键盘,教研内容传向网络;点击网络,方便获得他人的教研资料。四是普及化。网络环境使教研活动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读者与研究者之间可以展开充分交流。教师不仅可以写一些教育教学的反思、范例、经验和感悟,也可为他人提供丰富的一线实践素材,通过自己的博客,在线得到世界范围内的同行和专家教授的帮助和引领。

(二)从传统的“二维单向式”教研向教学、教研、培训“三维一体式”教研转型。网络环境下中职校校本教研主要是以教育科研课题研究为先导,以问题解决为目标,将反思行动研究与教师全员培训、课题研究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构建教学、教研、培训三维一体的教研模式。实施流程有三种方式:流程1:教师在教学中发现问题―教师反思―搜集资料―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网络教研反思;流程2:教师在教学中发现问题―教师反思―搜集资料―不能解决―网络教研共同体研讨―解决问题;流程3:教师在教学中发现问题―教师反思―搜集材料―不能解决―网络教研共同体研讨―不能解决―网络上教育专家研讨―提出共识性方案―教师实施验证―修订方案―解决问题。网络环境下“三维一体式”教研模式操作关键在于一体化;模式研究价值在于校本化;模式实施重心在于问题化;模式学习方式在于开放化;模式组织形式在于多样化;模式活动内容在于灵活化。

(三)从制度范式任务教研向自组织范式自主教研转向。网络环境下的教研是任何年龄、任何地点、任何时刻都可以得到的一种快乐。中职校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依靠反思研究与网络教育论坛等研究平台相结合去解决,形成一种天赋的完美结合。网络环境下,一方是教师的所思所想,一方是全球化的数字化交流环境,二者融为一体,为每位教师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研究世界,实现了从制度式任务教研走向非制度式自主教研的转化,形成了网络环境下校本研修的自组织。这种立足于多次设计与多次反思改进的研究,有效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强化了教师常态研究意识。

(四)从问题解决式教研向有目的支持教师教学教研转变。中职校有效校本研究包含资料梳理和成果提升。目前中职校教育教学成果提升过程主要是由职教专家完成,教师在研究中常常承担基础性工作任务,并始终默认自己的经验提供者的角色,教师的专业收获只停留在实践性知识的外显性层次上。网络环境下中职校校本教研可破解这一根本性问题,在线及时得到专家的专业引领,教师可成为一个主动的“书写者”,经历记录研究过程、书写研究反思点滴、摘录研究依据、撰写研究总结、构建研究成果等一系列“写”的过程。这改变了中职校教师的教育行为走向,促使教师的研究从一种“行为和口头文化”教研向一种“反思和笔墨文化”研究转变。

三、网络环境下中职校校本教研模型重构

网络环境下中职校校本教研要致力于改进以师生双向发展为价值取向的行动研究模型。校本教研模型的主体可以重构为“创建教研自组织―提炼(发现)研究主题―选择教研实施方式―开展课例研修―评价改进教研成果”。

(一)创建教研自组织。网络环境下中职校校本教研“自组织”,是一种全员参与、同伴互助、自愿参加、双向调节的“学习研究共同体”:一是专业需求引发的研修自组织;二是领导小组辐射式研修自组织;三是个性教师发起式研修自组织;四是教师间诉求互补的研修自组织;五是教学中的反思问题引发的研修自组织。这种学习研究共同体是一种学习形式,即通过学习共同体倡导的活动方式进行学习;是一种组织关系,即通过学习共同体来考察中职校教育教学中的人际关系;是一种教育存在方式,即学习共同体是中职校教师的一种自我教育有效方式;是一种学习环境,即学习共同体试图构建学习的各种支撑条件。这种“自组织”创建了不存在管理任务指令的教师间基于需要,相互默契又约定而成的在线教育教学研究新形式,既保障了组织内部成员个性化、自主化的发展,又能形成组织间整体凝聚力和核心价值观。互助与分享构成了这个组织的文化氛围,体现为价值的约束性和系统的有序性。

(二)提炼(发现)研究主题。网络环境下中职校校本教研模型构建,首先从确定研究主题开始。网上教研活动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组织的准备工作和主持活动过程中对主题反馈信息的敏感性。主持者必须善于在活动过程中发现典型的、有价值的问题,使讨论紧紧围绕主题展开、深化,实现预定的教研目标。提炼研究主题主要基于四个方面考虑:由中职校教育教学理念转化来的研究主题;将中职校课程改革的问题作为研究主题;将中职校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作为研究主题;组织建立后主动寻找的研究主题。最后运用“头脑风暴”方式,从一些微观的,看似无意义却真实而具体的日常教育教学生活中选择研究主题:一是从备课难点中捕捉研究主题;二是从教材研究中捕捉研究主题;三是从教学疑点中捕捉研究主题;四是从实训作业批改、辅导学生中捕捉研究主题;五是从学生学情(考情)中捕捉研究主题;六是从教研活动中捕捉研究主题;七是从读书感悟中捕捉研究主题;八是从课程改革的实施中捕捉研究主题;九是从传媒争鸣中捕捉研究主题;十是从专业交叉中捕捉研究主题;十一是从教育教学热点中捕捉研究主题;十二是从立项教育科研课题中捕捉研究主题。由此提炼的研究主题容易得到组织内成员的理解和认同,便于校本化的推进。

(三)选择教研实施方式。网络环境下中职校校本教研实施(以网上教育论坛为例)主要有四步:第一步:在网上开辟教研活动的空间。第二步:通过网络教研活动通知,明确活动的时间、网址、活动内容。第三步:在网上设置活动主题。第四步:网上教研活动开始。当参加活动的教师们陆续注册登录后,实际教研活动就已经开始。网络环境下中职校校本教研活动呈现方式是“三位一体”(网络教研、常规教研和课例研究)的“三环节融合”模式,其有四种开展方式:一是“自修式”学习(自主研究课例、反思教学事件等);二是“聚散式”教研(如“先磨后上”:先网上集体备课,相互点评讨论,而后开展集中听课活动;网上评课;课例分析;问题诊断;教学沙龙等);三是“链接式”听课(网上公布听课消息,如“网上留言”“挂牌制”“写请柬”“课例回放”);四是案例式讨论(将教学案例等研究问题挂在网站上,让教师参与讨论)。

(四)开展课例研修。网络环境下中职校课例研修模型分为四个递进层次:“个人设计”“组织设计”“改进设计”“有效设计”。前三次教学设计作为外显流程,每一次课例设计之后所产生的一系列研修行为构成了课例研修的整体过程活动。这种研修过程中的设计、授课、研讨随时在时空上扩展、流程上开放。

1.横向的循环跨越的“三度设计”的研究。最外显的第一大循环层次(一度设计),即从“课案研评”层次展开,体现的是执教者理念的更新与教学改进的主动性。第二小循环层次(二度设计)是教师的二度到多度设计后的课例研讨过程。第三小循环层次(三度设计)是三次到多次组织内研讨的过程。二度设计到三度设计小循环层次是研修过程的“组织设计”的内在结构。通过二度(或三度)设计到多度的教学设计,教师将不断修正自己对于教学的认识并形成新的行动方案。教学设计的改变来自于二度层次的组织学习与研讨过程,以及三度层次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的关注,最后通过自组织学习(教研)研修,形成文字资料与过程性研究成果。

2.纵向的自组织内“三维设计”的研究。“个人设计”是指基于教师个人教学经验的纵向流程中的一度设计,教师要做的是在研修自组织内先说课(或上课),引发小组内的专业研讨,包括研修主题、探讨课程目标、商榷教学设计等。“个人设计”后授课教师根据留下的研讨专业资料,写出反思报告,以此开始二度设计。“组织设计”是指研修自组织经过研讨、学习后,又经教师反思修改而形成的二度设计。二度设计纵向流程表现为教师现场授课,组织成员分工观课,并形成详细的观课报告,供三度设计时组织研讨与授课教师反思选用。“改进设计”与“有效设计”分别是在一度设计后观课议课和二度设计后观课议课所形成的教学设计。

(五)评价改进教研成果。网络环境下中职校校本教研的本质是教师对职业教育事件的元认知。元认知的最终立足点是网络环境下参与者――教师的自我反思与自我评价,指向是促进学生学会学习、教师专业发展、学校质量提升。因此中职校校本教研要构建“123评价机制”:“1”:一个教育反思成长理念:共同学习、共同研究、共同成长;“2”:两条主线,以课题研究和教师的反思研学为主线;“3”:三大策略,网络资源支持性策略(校园网硬件支持、网络技术支持、资源支持)、人网交互行动性策略(课题引领、问题导向、交流促进、展示驱动)和网络激励评价性策略(奖励和激励性评价、电子档案性评价),可弥补常规教研的非专业化指向,实现研究过程的“四个专业化”(教学设计专业化、教学行为专业化、教学观察专业化、教学反思专业化);可弥补常规教研的指标性缺失,立足评价过程的“四个认知点”(跟踪测试、材料积累、研讨展示、成果发表),将网络环境下校本教研凝汇为教师个性化的“专业研究情意”。这是中职校教师生活中的一种反思“自叙”,成长中的一种自主研究情怀,合作育人中的一种“自感”。

(作者单位:江苏省灌南中等专业学校)

上一篇:对《中职学生通用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开发... 下一篇: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指导方法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