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职业教育改革的现状与对策

时间:2022-10-02 06:32:52

分析职业教育改革的现状与对策

职业教育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新世纪我国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重要的国家战略之一。2005年,国务院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做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报告,指出:各级政府要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关系全局的大事来抓,要把发展职业教育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统筹安排,加大扶持力度。

我国职业教育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和发展,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

一、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

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出发,按照“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努力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多样化人才的需要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教育需求,职业教育在调整改革中获得了新的发展。

(一)大力改革职业学校招生制度,努力扩大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职业学校进一步放开了招生计划,实行了更加灵活的招生方法;同时,积极扩大招生面,为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提供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和培训,积极开展社区教育、再就业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工作。

(二)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积极促成办学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的职业教育课程和教材,推行弹性学习制度,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逐步提高。推动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开发职业教育资源库,建立中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网站。

(三)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创业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加强安全生产教育和诚实守信教育,提高法制观念。转变就业观念,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二、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联系不够密切。

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还不能适应劳动力市场变化的需要,教师对生产服务底线的经营管理、劳动组织、技术工艺不够了解,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教学能力还不够强。

(二)投入严重不足、办学条件差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

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对教学设备的先进性要求很高,资金来源不足,职业学校办学条件普遍较差,设备不足,设备陈旧,难以满足教学需要,制约了职业教育目标的实现。

(二)“双师型”教师缺乏,阻碍教育教学水平提高。

目前职业学校普遍缺少“双师型”教师,职业特色难以体现,而职校一刀切的教师职务晋升条件,注意学历的学术水平,轻视实践能力,明显不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对策

(一)加强校企合作,突出校企合作办学。

由于职业技术教育对师资、设备要求的特殊性,单靠职业学校本身难以解决师资和设备需要不断更新的问题,只有通过联合办学的方法,才能解决。校企合作进行办学已是大势所趋。校企合作期间,企业可以参与职业学校的教育与培养活动,为合作学校提供专业师资、实训设备,并接受教师和学生进行见习和实习,这样既能解决职教实训条件差得困难,又能帮助学生实现由实习到上岗的“零过渡”奠定基础。学校要依靠企业,及时根据市场需求、企业需求来确定培养目标、人才规格、知识技能结构,进行合理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安排。建立稳定的人才供求合作关系,加大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力度,鼓励毕业生到校外实习基地参加“顶岗实习”,使校外实习基地真正成为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

(二)教学改革,突出教法的针对性。

正确认识学生现状,采用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方法,才能增强职业教育的针对性。针对现有学生的结构复杂,参差不齐的实际情况,分别进行“学习型”、“技能型”、“服务型”人才的培养。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确立学习目标,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对“学习型”,主要是进行学历教育,为该类学生升高职打基础。对“技能型”,主要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教育教学手段,全面提高学生的智能,使他们能够掌握和运用一些原理和实验手段,学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教师要尽可能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造型模式,着力营造情感共鸣、思维活跃流畅的最佳意境。对“服务型”,主要面向企业中一般操作工,可以通过基础与特色模块教育相结合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工作,尤其强调职业技能的培训。在学习过程中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应及时给予鼓励,以充分调动其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三)课程改革,突出课程的基础性和实用性。

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满足了地方需要、企业需要,职业教育发展才有坚实的基础。课程的基础性是强调传授给学生的普通文化知识以及专业基础知识,实用性是强调传授学生专业技能,既能为学生长远的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又为学生毕业后的谋生提供帮助。因此课程设置中还要突出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即学生胜任工作岗位的必备能力。由于技术进步引起产业结构的变化,这就要求劳动者能独立地进行学习、实施、控制和评估工作。所以,除了拥有精湛的专业能力以外,劳动者还应具多种能力,如自主学习能力、社交、职业道德、责任感和组织纪律等。这样职业教育才能受到学生和学生家长的欢迎时,学校就会有发展的原动力。

(四)师资队伍建设改革,突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社会发展不需要读死书的书呆子,尤其对职业学生而言,掌握专业技能、夯实就业基础已成为学生求学的主要目的。这就对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进行理论教学,而且进行实践指导。职业学校需要切实加强教师的技术业务的培训。学校应该建立起专业教师定期轮训制度,支持教师到企业和其他用人单位进行见习和工作实践,每年定期选派专业教师前往企业实地调查、学习,进行自身知识的更新,获得新技术、新设备应用的第一手材料,重点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能力。同时教师还要结合企业实际进行现有教材、尤其是实训教材的编写,让教师的教、学生的学都有明确的方向和目的,为培养出市场实用性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一种长远的政策,这就要求职业教育办学必须以市场需要为中心,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和效益、满足市场需要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新形势下,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校企合作为出路,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新目标。

上一篇:加强职业技能培养,改革高职英语教学 下一篇: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