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候诊座椅人性化设计限制因素研究

时间:2022-10-02 06:18:58

儿科候诊座椅人性化设计限制因素研究

摘要:儿科候诊座椅是儿科候诊室重要组成部分,病患被分流至相对应科室后的候诊期间最寻常的行为模式是休息等候,目前国内大多医院儿科候诊座椅存在使用问题,然而对座椅的改良创新设计又受到环境、人文、经济水平的限制,主要表现为座椅的维修成本,有限的候诊空间,国人的生活行为习惯,传统观念的影响。根据目前国内儿科候诊座椅的现状,分析了在改良座椅人性化设计中的限制因素,旨在提高儿科候诊座椅的设计水平,舒适病患在候诊期间的行为休息。

关键词:

儿童;候诊座椅;人性化;限制

中图分类号:

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21009002

儿童作为祖国的未来寄托着国人的希望承载着民族的富强,然而儿童在0—14岁的重要成长期使用的物品、生活的环境、食用的食品和药品缺乏专业的设计和考究,目前儿童使用食用的物品和生活的环境与成人基本没有差别,对成人没有影响的食品环境可能对儿童较弱的免疫力有较大的危害。近年来专门为儿童使用设计的家具、食品、药品、医疗等也被社会广泛关注。

儿科候诊座椅的设计现状存在诸如刻板、僵硬、冷清、不够人性化等实际问题,解决上述问题除了设计界的更多人性化设计,有心理学的深入研究,有医疗的潜力挖掘,还有协调合理的顶层设计。但是设计要为人服务,设计的主体是“人”,不同地域不同种族的人有着不同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性,不同国家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情况不同,尤其是我国东中西部的经济发展相差很大,设计的深入程度和人性化程度不尽然相同。所以儿科候诊座椅的设计有着很多限制因素,比如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中西方种族肤色差距、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国人的行为生活习惯以及使用人群的自身因素等。

1儿科候诊座椅设计的矛盾

儿科候诊座椅的使用存在系列的矛盾,儿科候诊座椅设计针对的人群——成人与儿童之间的矛盾,即儿科候诊座椅的设计即要符合成人心理行为也要符合儿童的心理行为;儿科候诊座椅日常使用维修成本和舒适多功能设计之间的矛盾;有限的空间和更多的医疗设施需求之间的矛盾;中方行为习惯与西方设计理论的矛盾,换言之中方的候诊座椅设计理论欠缺而西方的设计理论较为发达,但是不适用国人的行为生活习惯。这些系列的矛盾是儿科候诊座椅设计的限制因素制约着儿科候诊室内座椅的设计和发展。

2儿科候诊座椅设计的限制因素

2.1儿科候诊座椅的日常使用维修成本

儿科候诊座椅属于公共座椅,针对的使用人群是婴幼儿和成年人。一般情况下使用公共座椅时人的行为模式不会像在家庭中使用那样谨小慎微,而会选择随性安坐,随意使用,在使用力度和使用方式上也会较为夸张。不同于家庭使用座椅,公共座椅的使用人群结构复杂而且层次多样化,不同结构人群的随性无节制的使用对公共座椅的损伤程度较大,因此这些因素造就了公共座椅的必须要持久耐用,而且日常的护理维修成本要低。

低成本经久耐用的候诊座椅最直观最简洁的表达就是我们通常所见到的模块化的铁制或塑料座椅,这种座椅成本低廉,结构简单,结实耐用,护理费用也极低只需普通的工艺就可以保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日常的清扫工作也不像绒布材质座椅那样把座椅的外套脱下来清洗只需拿抹布简单的清理就达到较为可观的效果。但是,这样护理简洁维修成本低的座椅不能照顾到婴幼儿和家长这一特殊人群结构的心理和生理特征,因为钢铁材质的座椅会产生冬冷夏热的身体不适,塑料材质本身散发或者产生的化学气味给免疫力较弱的儿童带来不适,结构简单的修诊座椅只能满足使用人群最基本的休息功能,对于更高的心理或者社会需求则更是天方夜谭,这些座椅现行的设计缺陷给医疗带来了不便。

2.2有限的候诊空间

国内大中城市专业儿童医院屈指可数,医疗基础设施缺乏,在有限的医疗建筑空间内部要尽可能多的设立设置病床和门诊部,有的医院在楼内过道处也设立了病床,儿童医院内不同科室的候诊室空间显得更加紧凑,甚至是在过道内就诊,根本没有足够的空间施展豪华、人性化、满足需要、照顾行为习惯的候诊座椅的才华。有限的空间内部要尽可能多的设立更多的座椅,候诊座椅的设计尺寸也较设计标准要小,家长抱着小孩坐在拥挤的候诊座椅上,可想而知病患的心情是极度痛苦和烦躁的,但是这些也总比只有少部分人坐在豪华占地的座椅上而大部分人站立候诊的情形要强得多。

在中国人口基数和新生儿增长数巨大的国情下,在儿童医院数量在各大中型城市屈指可数的残酷环境下,儿科医疗资源要尽可能地满足与日俱增的患病儿童就必须增设医疗设施,直接造成的恶果是有限的空间抑制甚至压缩了儿科候诊座椅的体积、尺寸和多功能装置的设计设立,家长抱着小孩等候诊视会变得异常拥挤,这些都给医疗的人性化设计设置了重重阻碍。

2.3国人的行为生活习惯

国人不良的行为生活习惯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儿科候诊座椅的人性化设计。对公共座椅表现出“不是自己的不心疼”的心态,国人不经意间的用力起坐,有的甚至是故意损坏;在座椅上休息等候期间跷二郎腿拉大了患者与患者之间的距离,造成模块化座椅的利用率不高,影响座椅模块化设计;随意不规则的坐姿促使使用人群更喜欢形式简单结构单一的座椅以满足平躺、盘坐等不良习性的需求。

国人不良的行为生活习惯主要原因表现在日常生活的不良生活方式。不良生活方式具有一定的播散性。这种播散性表现为不良生活方式通过一定的模仿和学习以及通过适当的社会、心理环境传播而实现,这种传播性影响和阻碍了座椅的设计改良。

2.4中国封建传统观念的影响

传统即是一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实践活动中积累而成的稳定的社会因素。它储存在社会心理结构中,得以世代相传,并在实际生活中发挥程度不同、功能不一的社会效应,是控制和调节社会生活的稳态系统。它体现在思想方式、生活方式、实践手段、行为选择和判断等一切社会生活的基本方面,相对应地表现为经济的政治的传统、哲学的传统、科学的传统、道德的传统等等。它深藏在人们的社会心理结构中,但却常常在我们生活的氛围里,隐隐再现古朴的活动规则和种种陈习。中国传统对于女子的贞洁非常重视,历来有“女子贞洁大如天”的说法,在长期以来的社会心理结构中,女性的隐私心理和一些行为动态都有较高的私密性需求,比如在公共场合为婴幼儿哺乳,这些私密性需求要求候诊座椅的设计要创造一定的私密空间。

相反于国外对个性的张扬和崇拜,“人怕出名猪怕壮”却是千千万万中华儿女的普遍心理,这种心理折射出来的是一种害怕出名的“从众心理”——如果在一个环境中大家都违反规则行事那么个别对规则和正义的坚持会顷刻间被瓦解。同理如果大家都以同样或者类似的心理和行为方式使用座椅,尽管有少部分人意愿克制陋习,但“从众心理”督使他们瞬间转换自己的行为方式并加入到不文明的行列中,那么这种“从众心理”加剧了座椅的老化和折旧速度。

2.5使用人群自身因素

儿童与母亲的心灵感应是不言而喻的,妈妈与孩子之间有一种天生的纽带联系,一般情况下到带着生病的小孩到医院看病的是妈妈或者姥姥奶奶等,因此可以基本推断儿科候诊座椅的用户人群的成年监护人一般为女性。女性的日常行为表现在身体特征较为瘦小,行为较为拘谨,活动模式较为单一,所以座椅单体的设计应比通常的座椅设计理论数据要小,中国工业设计理论的不完善尤其是儿科候诊座椅的理论研究更是屈指可数。因此儿科候座椅使用人群的特殊性需要更精细更全面的设计理论指导,与工业设计起步较晚设计、理论的研究领域狭小形成了供需矛盾,矛盾可以促进更多的相关专业人员投身研究特殊领域中座椅的设计理论,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座椅设计更深更高的发展。

3儿科候诊座椅设计展望

尽管儿科候诊座椅的人性化舒适性改良有很多诸如地方经济发展水平、被限制的候诊空间、受传统思想影响的国民和使用人群的自身因素等限制因素,但是在限制条件下的改良犹如“在夹缝中求生存”一样还是有方向可寻的,像江河一样正是有重峦叠嶂的阻碍才造就了河流蜿蜒曲折的浩瀚。在如此苛刻的设计条件和环境下,现实要求我们采取迂回上升的途径用更简单更巧妙的设计在“夹缝”中实现改革:(1)针对不同种类的限制因素攻坚克难各个击破。在改良设计的同时节制座椅的成本,调整座椅结构尽可能地满足国人的心理特点和行为生活习惯,在有限的候诊室内提高空间的利用率,比如儿科有限的候诊空间的限制,那么座椅的设计可以设计采用简单实用的支架创造一个多功能的节省空间的舒适座椅。(2)迎合使用人群的喜好,以爱心为媒介“协调”座椅和使用人群的关系。如果一个人喜欢或者爱护一件物品时,通常情况下会表现为极度的呵护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损伤,轻拿轻放等,因此迎合大众喜好的座椅会不自觉地引导使用者以友善对待座椅,减少对座椅的损坏从而达到减小维护成本。这些改良方式可能会更好更人性化地改善儿科候诊座椅的使用问题。

4总结

儿科候诊座椅在使用过程中有拥挤、舒适性差、功能不够齐全等实际问题,随着经济水平和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儿童身心健康成长被广泛关注,从以往的儿童安全、儿童食品到现在的儿童家具、儿童医疗等领域,有关儿童的切实问题被越来越深入和细化的研究并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解决方案,这些领域涉及了多种学科促使各学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其中包括工业设计、心理学、医疗心理学、人机工程学等。

社会各界人士在探索着儿科候诊座椅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针对问题解决的最佳方案,研究和设计着座椅使它更加舒适人性化。但是儿科候诊座椅的舒适和人性化设计需要坚实的经济基础,需要充足的理论指导,需要国人在日常使用中的呵护,需要国人在就医的过程中尽量避免不良的生活使用习惯,更需要改变国人的思想传统的固有观念。这些限制因素从一定程度上限制着儿科候诊座椅的本质或者量化的改良,改善儿科候诊期间的拥挤、舒适性差、功能不够齐全等实际问题,还需要国民的配合,只要每个人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我们的生活生存环境将变得更加温馨和人性化。

参考文献

[1]郭继志,吴炳义,宋棠,阎瑞雪.不良生活方式形成的原因探析[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院版),2008,29(5):5658.

[2]黄万盛.论中国封建传统的特点、渊源和影响[J].社会科学,1985,4(3):4751.

上一篇:大跨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悬浇施工技术 下一篇:《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与《《曲阜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