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知识产权的资产属性

时间:2022-10-02 05:53:31

论知识产权的资产属性

【摘要】 知识产权制度是知识经济时代和领域中一项核心的法律制度,知识产权是在智慧财产之上设立的专有权。知识产权的基本属性是资产属性,资产属性的充分发挥是知识产权制度的设立的基本依据。

【关键词】 智慧财产 知识产权 资产属性

一、前言

知识经济在我国的工业化进程还没有完成的情况下就已经来临了,而且它正在全球范围呈现威力,各主要经济体内外知识产权政策的博弈如火如荼。

知识经济中,知识产权制度是在知识经济之上为知识经济提供保障服务的法律形式,知识产权制度也应该以知识经济和相关产品生产过程的基本原理为依据。

法律在某件事物之上为人们设定权利的时候,首先要弄清楚该件事物的属性及其对人们――包括将因此享有权利的权利人和权利人的相对人――意味着什么,即事物对于人的价值,否则,设定什么样的权利和给予什么样的保护就不能合理解决,权利的设定将失去意义。财产权的设定和保护正是这样,所谓“一种产权制度的绩效依赖于产权客体的属性,资产属性的不同决定了产权安排的不同,而同样的产权安排应用于不同的资产,其绩效是不一样的”。

二、知识产权客体的资产属性

在经济学上,财产与资产并不是一回事,财产是对有价值的物品的静态称谓,资产是对投入生产经营的有价值物品的动态称谓,财产投入生产经营时就是资产,所以,资产是在经济活动过程中的财产。资产属性就是利用有限资源进行物质的生产、交换和分配的经济活动特性,财产属性就是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的有限资源特性。资产属性与财产属性的根本区别在于,资产属性是动态属性,特性显示在过程中;财产属性是静态属性,特性显示在静止事物上。

属性是事物之所以成为该事物所固有的特性,由该事物的构成材料和内部结构决定。权利的属性则由构成权利的客体和内容决定。

1、知识产权客体――智慧财产

《建立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8)》用列举的方式指出“知识产权”包括“关于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的权利”等在内的八类应当予以保护的知识产权,但知识产权客体是什么和如何称谓,在学界有不同观点,主要有智力成果说、信息说、无体物说、知识说、知识财产说和知识产品说等。

相对而言,台湾学界用的“智慧财产”称谓比较妥当,理由与知识财产说一样,即该称谓涵括知识产权客体的思想性、财产性特性,同时与国际上通行的英语称谓“Intellectual Property”一致。但不用“知识财产”一词,因为“智慧”与“知识”是不同的,“智慧是一种能够睿智及有效地整合、选择和利用各种不同知识的内在能力”。该词很容易因为“知识”与“智慧”的不同而使人对知识产权客体的认识产生误解或混淆,另外“知识财产”的称谓并没有约定俗成,更没有到不必要更改或不能更改的程度。所以,本文将用“智慧财产”一词称谓知识产权客体。

2、智慧财产的财产属性及其价值构成

客观事物的存在形式有三种,即物质、能量、信息。智慧财产就是以信息形式存在的,内容是思想,即以信息形式存在的创新思想,或曰蕴涵创新思想的信息。

智慧财产作为一种客观事物,能够为人们所利用而生产出物质资料并最终满足人们的物质消费需求,或者直接满足人们的精神消费需求,所以,智慧财产是有使用价值的,因而是一种资源。但是,这种资源只能通过人类的智力劳动产生,凝结了人类的创造性智力劳动,因而是有价值的和有限的。所以,智慧财产具有财产属性,这一结论已经是共识。

但是,作为一种财产,智慧财产的价值是如何构成的呢?这个问题经济学界争论较大,并已经造成经济实践和司法实践中诸如财产价值和损失评估方面的混乱。

我们知道,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用公式表示,即:价值=C(原料等不变资本)+V(物化劳动)+M(剩余劳动)。那么,智慧财产的价值就应该是凝结在智慧财产中的智力劳动。智力劳动相对于体力劳动是复杂劳动,而且是有差别的。所以,不同的智力劳动可以分解成不同数量的无差别的体力劳动。如此一来,智慧财产的价值似乎可以直接度量。其实不然,除了智力劳动难以分解和以无差别的体力劳动度量外,首先,在智慧财产的生产过程中,或多或少不可避免地还要发生物质资料的投入。这些物质资料是生产它们的人类劳动生产出来的,因而是有价值的,只是在智慧财产的生产过程中转移到智慧财产中了。这种转移是通过物质资料的消耗转化为人的经验或最后的智力成果,是有形财产通过人的劳动向无形财产的转化。所以,应当把消耗的物质资料的价值作为智慧财产价值的构成部分。

其次,智慧财产的生产仅有生产者的智力劳动是无法完成的。智慧财产的创新性要求其必须是区别于人类已有知识的新思想信息,这就进一步要求生产者必须知道和利用人类某个、某几个或某几类知识,智慧财产的生产者必须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创造性人才是知识的生命载体,他们依靠前人积累的知识为劳动资料,以抽象的知识产品为劳动对象进行精神生产劳动。”而被依靠并利用的前人积累的知识正是来自于人类唯一的自己建造的庞大的公共财产库,来自于前人或他人的智力劳动,是有价值的,但却是没有所有者的(这一点与物质性资源截然不同,人类目前对几乎所有的可控物质性资源都划分了所有权归属)。这个被利用的人类公共知识资源,因为它与智慧财产具有的同样的无形性而被忽略了。

既然公共知识作为劳动资料被利用,那么,应当将被利用的公共知识价值作为智慧财产的重要构成部分。这样,智慧财产的价值就由被利用的公共知识价值、生产者的智力劳动价值和被消耗的物质资料的价值三部分构成,用公式表示为:

智慧财产的价值=被利用的公共知识价值+生产者的智力劳动价值+被消耗的物质资料的价值

3、智慧财产的资产属性

在智慧财产价值的三个构成部分中,被消耗的物质资料的价值因为其本来的物质形态存在形式而容易度量,但是被利用的公共知识价值和生产者的智力劳动价值部分因为它们的非物质存在形式而无法度量。同样,作为智力劳动结果的智慧财产的存在形式是信息,其价值也是无法直接度量的。信息量的度量须借助物质,智慧财产的价值量的度量同样要借助物质,即借助智慧财产所转化的物质的价值度量智慧财产的价值。而智慧财产向物质转化的过程就是利用智慧财产生产物质资料的经济活动过程,所以,智慧财产的价值度量必须在经济活动过程中才能完成,智慧财产的价值度量体现了智慧财产固有的无法回避的资产属性。

经济活动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而人类的消费需求从消费对象的存在形式角度可以分为物质消费和非物质消费(精神消费)。从消费层次角度看,非物质消费高于物质消费,一般要在物质消费得到满足后才开始。物质消费需要生产活动提供可供人类直接消费的物质产品,智慧财产是思想信息,不是物质产品,不能直接消费。智慧财产要想实现其使用价值就必须通过经济活动转化为可供消费的物质产品。非物质消费通过读取信息而直接进行,智慧财产可以不通过任何转化而被消费。但是,由于智慧财产必须借助物质载体进行储存和传播,人们在消费时必须持有某个智慧财产的物质载体才能读取、消费。所以,智慧财产产生后要想成为人们的消费品,就必须进行物质附着为一个个载有智慧财产的物质载体,这个“物质附着”过程正是智慧财产进入经济活动的过程。可见,为了实现智慧财产的使用价值,智慧财产必须进入经济领域实现思想信息向物质产品的转化或附着,智慧财产具有天然的资产属性。

所以,智慧财产具有静态的财产属性,更具有动态的资产属性。而且资产属性是根本属性,财产属性是派生属性,财产属性源于资产属性。智慧财产的使用价值就在于通过经济活动转化成为人们的消费品,不能通过经济活动转化为消费品的智力成果不具有任何财产价值,就不能称为智慧财产。资产属性是智力成果获得知识产权的根本原因和根据,财产属性是智力成果取得知识产权的结果。

三、知识产权内容的资产属性。

从《建立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8)》列举的八类应当予以保护的知识产权来看,所有知识产权的基本内容都是独占、使用(实施)或许可他人独占、使用(实施)智慧财产的专有权利,看上去,这些权利与物权没有太大区别。但是,由于知识产权客体与物权客体在使用价值实现方式上的如上所述的根本区别,智慧财产的纯粹占有没有实际意义,知识产权的全部意义在于,在经济活动中使用智慧财产产生可供消费的物质产品并实现经济利益。知识产权的的所有权能都是对客体的经济过程的控制权。

正是知识产权内容具有直接的资产属性,知识产权才能在国家经济调控中发挥作用,成为国家经济政策的工具,甚至本质上就是国家经济政策工具。而其作为经济政策工具的基本作用机理就是:通过赋予智慧财产生产者以一段时期独占使用智慧财产的权利,鼓励智慧财产的生产,同时通过对其权利时间和范围的限制保护社会公共利益,促进公共财富的增加。

其中,前者是对权利人利益的保护,保护方式就是给权利人一定时间内实现垄断利益的权利。后者是对社会公共利益的保护,保护方式是限制权利人的权利时间和空间范围。显然,这两者之间需要平衡,正因为需要平衡,知识产权才能成为经济政策工具。

经济政策工具的法律体现就是相应的法律制度,也就是知识产权制度。这样,智慧财产因为其固有的资产属性催生了知识产权制度并成为知识产权的客体,进而在法律上确认和彰显了它的财产属性。智慧财产成为现代社会和未来社会极其重要的财产。

由于知识产权客体和内容固有的资产属性,知识产权便当然具有资产属性。我们为知识产权设置的法律制度包括一系列保护制度都应当立足于并紧紧围绕资产属性展开。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偏离我们的初衷,才不会制定无效的或者无理的法律制度。

(注:本文系江苏省高校社会科学哲学研究基金项目“知识产权的经济分析与刑法保护方略”(项目号:2012SJD820022)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张Z平:知识产权制度的经济绩效[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2] 吴汉东:知识产权的多元属性及研究范式[J].中国社会科学,2011(5).

上一篇:百合猪蹄止咳润肺安神等7题 下一篇:食品安全热点事件专家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