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大众读本”丛书之《和谐共存之道·儒家礼乐文化》

时间:2022-10-02 05:50:11

“儒家文化大众读本”丛书之《和谐共存之道·儒家礼乐文化》

推荐理由

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这套“儒家文化大众读本”是一套系统阐述儒家文化的普及性读本。丛书中,儒家的教育文化、法文化、生态文化、伦理文化、孝悌文化、政治文化、礼乐文化、商文化,都在作者的如椽大笔下娓娓道来。

礼乐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礼乐文化是我国古代社会和传统文化的基本范式,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有别于西方文化的特质。儒家“礼乐文化”的基本精神是《论语・学而》所提出的“礼之用,和为贵”的社会和谐思想,内涵则是为了实现“天下为公”的和谐社会而在制度层面、伦理层面和仪节层面所制定的一些规范和原则。“礼乐文化”的终极目标是为了通过引导社会各个阶层按照“礼乐”的规范和原则来处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形成一种良好的稳定的社会秩序,达到建立和谐融洽的社会人际关系的目的。

《和谐共存之道・儒家礼乐文化》是“儒家文化大众读本”之一,全书从“儒家礼乐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范式”、“儒家礼乐文化传统的形成”、“儒家礼乐文化元典――‘三礼’”、“儒家礼乐文化的教化功能――礼乐文化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传统国礼略说”、“传统家里略说”、“传统交际礼仪”七个方面,以深入浅出的文字,带读者了解儒家礼乐文化。

佳作试读

三、婚礼

在古代中国人的观念中,婚姻不仅仅是为满足性和感情的需要而实现的结合,而是缔结两个宗族(家族、家庭)的友好关系,是上承祖先,下衍后世的行为。因而,婚礼在古代中国礼俗体系中,被置于极其重要的地位。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至西周时,逐渐形成、确立了一套婚礼制度。《仪礼・士昏礼》就详细地记载了这套繁杂的婚礼仪节。这套婚礼仪节共分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部分,谓之“六礼”。

1. 纳采

纳采,即“纳采择之礼”,指男方派使者以雁为礼物,送到女方家中作为提亲的礼物。其实,纳采之前,男方先要行“下达”之礼,即男方派人到女方家提亲,向女方下达男方欲选择其家某女联姻之意。之所以名之为“下达”,隐含古代中国男尊女卑之现实。女方许可后,男方才行纳采之礼。婚姻“六礼”中,除纳采外,问名、纳吉、请期、亲迎诸礼,男方也均用雁为礼物。对此,古人解释说,雁秋天南飞,春天北归,来去有时,不失时节,以此象征男、女双方成婚后会诚实守信、忠贞不渝、白头偕老。

2. 问名

纳采礼毕,男方再派遣使者带一只雁为礼物到女方家询问待嫁女子的名字、生辰八字及其他相关信息。女方将相关信息一一写在帖子上交给使者带回男方家中,作为男方通过占卜确定婚配与否的依据。问名礼毕,女方要设宴款待使者。

3. 纳吉

使者结束问名礼,返回男方家中后,将有关信息向主人禀告。男方家长即在祖庙中祭祀祖先,以龟甲占卜。若得吉兆,就派使者携雁至女方家告知,称为纳吉。婚礼之事,由此正式确定。若得凶兆,则无须行纳吉之礼。

4. 纳征

又称纳币、纳成、纳财,后世俗谓之“彩礼”。男方派人向女方送聘礼,婚姻因此就具有不可悔改的约束力。之所以命名为纳征,就是取“征,成也”之意。币,本意为彩色丝线,后世俗谓“彩礼”,即源于此。据《仪礼・士昏礼》记载,周代聘礼为一束(五两)帛(所谓“两”,是古代布帛单位名,即两卷二丈长的布帛,共四丈。一束帛,即黑色帛三两,浅红色帛二两。)外加两张鹿皮。

5. 请期

男方派遣的使者向女方家长请示举行婚礼的日子。实际上,举行婚礼的吉日,男方已经通过占卜的方式确定,此处向女方家长请示,纯粹为礼节而已。因而女方家长应依照礼节辞谢,而让男方的使者告知男方通过占卜确定的吉日。女方家长一般不会提出异议,而是同意男方确定的时间。

6. 亲迎

指新郎亲自到女方家里迎娶新妇。《仪礼・士昏礼》记载,这一仪式在黄昏以后举行。婚,古字之所以写作“昏”,就是其举行时间的体现。新郎带车亲自去新妇家迎亲,到达后,与新妇父母见礼后,新妇打扮停当,在保姆等人陪伴下,登车上路。新妇上车时,新郎要亲自把上车用的引手绳递给新妇,照顾她上车。然后,新郎亲自驾驭马车行进。当然,新郎无须一路充当车夫,只要车轮转动三圈,就合乎礼仪了。其后,新郎把新妇乘坐的马车交给车夫驾驭,自己乘坐另一辆马车,先行到家。到家门口后,新郎下车,等候新妇一起进入家门。亲迎礼结束。

除上述六项主要仪节外,新妇至新郎家后,还有若干礼节,主要包括:

1. 沃盥

新人入席前,要洗手洁净。

2. 对席

指新婚夫妇在预先铺设好的席上相对而坐。席前摆列有酱、肉羹、鱼俎、豚俎、肝、肺、酒等。

3. 同牢合卺

“牢”指俎,或指俎里盛放的食物。“同牢”,指新婚夫妇共同食用同一“牢”里的食物。鱼俎、豚俎、腊(风干的全兔)俎仅有一份,放在新婚夫妇之间,供新郎、新妇一起食用,称为“共牢而食”。卺,本是瓠(瓜),一剖为二,用为酒器。合卺,指夫妇交杯而饮,象征夫妇由此结合。

4. 余设

,指吃剩下的食物。新婚夫妇饮食毕,将吃剩下的饭食赐予新妇带来的媵及男方家中的御(媵、御的身份、地位大致类似于后世的妾)食用。饮食结束,媵、御等人为新婚夫妇铺设好床褥,夫妇就寝,这就是俗话所说的合床礼,男女双方正式成为夫妻。

5. 拜舅、姑

若丈夫的父母俱健在,那么,新婚的第二天,新妇要早早起床,梳洗打扮,拜见舅、姑(即公、婆)。向舅、姑馈赠枣栗、干肉,并向舅、姑敬酒、劝食。礼毕,舅、姑要向新妇敬酒、劝食。若为嫡长子妇,还要举行若干仪节,以示将家事传给她。

6. 庙见

婚后三个月,新娘须择日随新郎至夫家宗庙祭告祖先,以表示婚姻已取得夫家祖先的同意。从此,才算正式成为男方家庭成员,具有参加祭祀和被祭祀的资格。在封建宗法时代,“庙见”为成妇之礼。如新妇未经庙见即死亡,则由男家盛殓,归葬女方祖茔,作“未成妇”看待。后世以三月时间太长,宋代《朱子家礼》改为三日庙见。后世民间婚礼则将拜公婆与庙见祖先生之礼一并于亲迎之次日举行。

周代人对婚姻六礼颇为重视,将其视为婚姻得以成立必不可缺的程序。当然,如此繁缛的礼节,大致只能在贵族阶层比较普遍的实行。至于家境比较贫贱的庶民阶层,无力也无暇操办这样隆重的婚礼。婚姻礼节,自然会有所简化。

秦汉之后,随着儒家独尊地位的逐渐确立,儒家文献中记载的婚姻“六礼”模式,也逐渐成为后世婚礼的基本模式。但不同时代,对古礼既有沿袭,也不乏出现若干颇具浓郁时代气息的婚姻礼俗。宋元之后,社会各阶层婚姻礼俗,在沿袭《仪礼・士昏礼》所载婚姻“六礼”及汉唐若干婚俗的基础上,也受朱熹等大儒撰著的《家礼》有关记载影响颇深。同时,受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也出现了一些前所未有的新的婚姻礼俗。

上一篇:血压骤升,怎么办? 下一篇:贾美香:诊断、干预、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