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S微单与中画幅FSLR结伴自驾

时间:2022-10-02 05:40:20

APS微单与中画幅FSLR结伴自驾

在2011年11月,京城虽然号称全年蓝天指数超过温哥华,但据草民肉眼观察,已经灰了两个礼拜。这种情况下留在京城,属于“灾民”,离开京城,属于“难民”。为了呼吸一口新鲜空气,拯救正饱受鼻炎摧残的呼吸系统,我决定自驾川北,当一个“空气难民”。

我一边收拾行李,一边看挂历――已经是微单时代了!还是这套120相机,却可以配上索尼NEX-C3微单数码相机一套,一共没多少东西弄得行囊怎么装都装不满,真是五味杂陈。

搭配NEX―C3的镜头,我带了524g重的E18―200mm F3.5―6.3 OSS(以下简称E18―200mm镜头),138g重的E30mm F3.5 Macro(以下简称E30mm镜头),以及345g重的索尼E55―210mmF4.5―6.3 OSS(以下简称E55―210mm镜头)一共三只。按照单反时代的思路,E55―210mm和E18―2DCmm焦段重合,可以不带;微距头虽然有特殊功能,但旅行中一般也没机会慢慢对焦,多半成为负担。可E30mm和E55―210mm这两只镜头加在一起才不到一斤重,揣兜里比俩手机稍大一点,还纠结什么呀。

NEX―C3此次搭配的主力是E18―20amm镜头。这只镜头变焦比大的优势能换来更多的拍摄机会,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的拍摄习惯。过去我是习惯用定焦头挂机的,轻便,隐蔽,画质好。但这只E18―200mm毕竟比眼下单反用的18―200mm镜头小巧些,成像似乎也好一些,之前去鼓浪屿,用它挂机拍出不少以前来不及拍下的东西,所以好印象延续,这次依然信任它。

中画幅胶片和微单的组合,个人以为是数码与胶片两个时代最有力的互补。我出行前自诩为跨时代的对话一一中画幅能提供超越全画幅数码的强大画质,但每拍一张都有成本,速度和灵活性都不足。微单作为数码时代的新锐代表,不但在高感方面为胶片提供了强大的掩护,而且轻便隐蔽,连拍迅速。这种组合发扬了各自的优势,理论上没啥“软肋”了(可惜到了大雪纷飞的九寨才发现,如果没时间等待天气好转,以我的这点三脚猫功夫就算全套哈苏禄来也白搭了)。

让NEX变成大头娃娃

这只E18-200mm也不是无懈可击,估计是因为担负着替NEX打拼市场的重任,下料有点猛,于是体积、重量让人不太愉快,尺寸接近尼康APS―C画幅单反用的DX18―135mm镜头,比E18-55mm和E55-210mm两只镜头加在一起郜重。如果不锁定变焦环,俯拍的时候镜简会下垂。是不是APS―C画幅的微单挂上大变焦镜头就一定会变成大头娃娃呢?(不过想起那更让人头疼的单反用18―200mm镜头,也就没啥可抱怨的了,另外刚知道腾龙出了个新的E卡口的18-200mm镜头,体形轻巧了不少,可惜来不及拿来试试。)

启程

我们从成都租了一辆IX35,我和摄友程总两名驾驶员轮流驾驶往北开。行程包括都江堰,阿坝州的前地震灾区汶川,新北川县城、米亚罗,红原、诺尔盖,九寨沟、平武县等,很多都是出大片的地方,但也都不是出大片的季节。米亚罗已经不红了,九寨沟阴天大雪,毕竟我是难民来着,不能求全责备。

汶川县城如今焕然一新,但人迹寥落,只有公路边的遗址提醒我们往事的凝重。当天在汶川县城吃午饭,路边小店48元三菜一汤毫不含糊,成了此行印象最完美的一顿饭。

米亚罗被誉为中国最美的红叶林区,可惜我们来晚了。红叶经不起深秋的等待,已经凋落褪色。我们带着小小的遗憾继续驱车前往红原。黄昏时分,我正换手在副驾驶位置休息,忽然发现我这一侧的窗外,一轮巨大的满月正在升起。我果断要程总关掉引擎以降低震动,把NEX-C3架在窗框上拍摄,只拍摄了几张的功夫,月亮就升起来了,脱离了前景的环境。整个拍摄过程中我根本来不及拿出宾得AF645N Ⅱ胶片机。以当时的照度,NEX-C3已经开到ISO 1600,宾得AF645N Ⅱ中装的Velvia 100反转片是无法胜任的。同一时间,太阳在路的另一侧,正对着月亮的方向,落入了地平线。月升日落就这样发生在驾驶舱的两侧。车里在反复听《乌兰巴托的夜》。忽然胡诹道:米亚罗是一个小男孩,乌兰巴托是一个小女孩,唱歌的人不许流眼泪。

红原,海拔超过3600米,县城人口不足5万。命名红原,意为红军走过的草原。到达红原已是晚上8点。对冬季的高原来说,一旦太阳坠入地平线,气温就直逼零下。当地的宾馆一到11点就断了空调,夜间气温零下11度,只能靠电热毯取暖。提醒各位摄友做好御寒工作,寒冷加高原反应可以搅得你彻夜难眠。晚上吃自助火锅!但是半公分厚的牦牛肉怎么煮都嚼不烂,想起红军据说在此把皮带都能煮了吃,太爷们儿了!我们自惭形秽。夜宿红原,一夜无话。清冽的早晨,偶然看见房沿上还有白白的积雪。想起京城的空气灾民们,亲,我忽然很想偷着乐。从红原县城出来几公里,就是月亮湾。没有赶上最好的季节,也没赶上最好的斜阳。拍了些纪念照之后本来已经要走了,大风刮得很冷,同伴已经回车上暖和去了,忽然跑来一群牦牛。于是我回到高处,在大风里坐等它们从山那边走近,欢天喜地地吃草,然后呼朋引伴地游过月亮湾。那天刚好是2011年11月11日世纪级的光棍节,我触景生情,在微博上把这张照片献给了光棍节。摄影就是这样,也许你会等来一片云。一道阳光,无论如何,只要耐得住寒冷,你会守到属于你的风景。而且也许很“牛”哦!

从红原县城前往诺尔盖,海拔不断升高。山路限速只有20公里,我们起初有些不解,想下车拍照片的时候,才发现路面状况非常诡异,向阳的路面干干净净,背阴处就到处结冰了,极其湿滑,人都很难站住。路这么险,我们也乐得不去赶路――我们本就不是来赶路的。一路采些小景,这里季节更迭比米亚罗慢半拍,反而是满山红叶。眼看着一片云像有生命一样,飞快地穿过松林,又翻越了一座山。不知身在林中的人,会欢喜还是害怕。这里我还拍了一段视频。在会动的景色面前,想搞点“静态”影像难免力不从心。

难以割舍的120单反

宾得AF645N Ⅱ,也是宾得6×4.5cm画幅120胶片单反的末代型号。体型相对同类产品轻便点,自动化程度当时看是一流水平,测光精准,用起来还不至于太麻烦。我配备了一只AF45mm F2.8广角镜头,一只AF150mm F2.8中焦镜头,又转接了一只东德生产的卡尔・蔡司耶拿65mm F2.8镜头。(这一套呼呼啦啦出去。观感上瞬间就跟用135画幅的哥们拉开了距离)

轻巧的NEX长焦镜头

拍摄月亮湾的多数照片使用E55―210mm镜头。前面也说了,该镜头非常轻便,滤镜口径只有49mm,和E18-55mm镜头可共用滤镜。价格只有两千多,带防抖,又是ED镜片又是非球面的听起来很超值,看来尺寸小了,设计也更简洁。索尼

的E18-55mm和E55-210mm加在一起,体重也不如E18-200mm,出门的话选择双头组合也是很方便的。

扫描全景功能的价值

右侧这张照片就是NEX-C3和E18-200mm镜头用扫描全景功能拍摄的140米宽的诺日朗瀑布。不过风光拍摄时如果想用好该功能,最好还是配合一个能够平稳转动的云台和结实的三脚架。

黄龙,川主寺,夜驻九寨

九寨的美是不用赘述的,第二天进入景区,大雪纷飞。景区只能步行进入,我除了脚架和120一机三头,还带去了NEX―C3加E18―200mm镜头和E30mm微距镜头。

NEX的微距镜头,―上来的表现让我和同行的程总有点小失望。为何设计一个光圈这么小的微距头呢,漫天飞雪的九寨本就阴沉,这点光圈难免要延长曝光,然而疾风肆虐,这么慢的快门想拍清楚可是太难了?从操控上说,索尼的DMF(数码辅助手动对焦)实在不怎么实用,要自动对焦完成后才能手动参与对焦。但什么叫完成呢,总不能对不上焦的时候还要坚持拉风箱,而迟迟不允许手动参与吧?机身要是直接设置为MF那么换其他镜头又会有所不便。索尼的三种对焦模式(AF,MF,DMF)也是必须在菜单里设置的,很不方便。因此希望索尼在镜头上增加手动/自动对焦的切换键。

灵活运用的接片功能,变相扩展了视野,有时让人感觉甚至可以扩展画幅(实际“手持防抖”和“手持夜景”两个多帧叠加的拍摄功能,用好了倒是有点扩展画幅的功效)。E18―200mm镜头的抓拍比起E30mm微距就灵便多了,超广角风景怎么办呢?NEX有全景接片功能,遇到好风景,可以用全景扫描。九寨沟的诺日朗瀑布宽140多米,据说是我国最宽的瀑布,随便在正面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扫一个瀑布的全景,太霸道了。此时这照片比全画幅的“底”还大很多,而超广角镜头岂不是也可以下岗了?当然适合水平向摇摄云台(对我来说,松开百诺阻尼球台的方向锁紧旋钮就可以了)的话,这种拍摄成功率会大打折扣,而且速度方向都要符合要求,一般我都要扫奸几回才能成功。另外,扫描人或运动物体就不太灵了,经常把人拼接得很灵异。扫描全景照片垂直向的分辨率偏低,放大时需要注意。

以前带单反出门,两机身6只镜头也是家常便饭,这次就带个小微单加E30mm镜头上街,几乎没出现想换镜头的欲望,除了有时候长焦够不着,广角则大不了用全景扫描去拼接。全景扫描也不一定都是为了拍超宽的画面,我更多是选用纵向的拼接,让画幅的上下左右都得到扩展,而且没有大广角的畸变。

NEX-C3和NEX-5c一样,曝光补偿只有2档,不具备曝光锁定。如果NEX,C3把这功能升级了,就能用作更专业的用途,如舞台剧抓拍之类。也许索尼不想让这个小家伙太全能了,免得单反全去喝西北风。强烈建议用微单的摄友,添置一只电子取景器。很多时候用旋转液晶屏已经很便利,但在高原强烈的阳光下取景器更容易看清楚,也更容易把地平线取直。另外还有个细节有待改进:旋转屏不太容易打开,尤其戴了手套,越着急越抠不出来。

带单电去漫游,千万别忘带充电器。一整天的拍摄下来,电就用得差不多了,几乎每晚都不敢忘记充电。如果不放心,不妨多买一块电池。

新组合不但更加互补,也大大延展了拍摄空间,带给我们新的快乐。从此把大风光交给120,让微单带来轻松地摄影体验。不过哪种微单才是中画幅胶片机的好搭档?这还得取决于我们的具体需要。

后记:本期杂志中,我们在试用FotoPro子母三脚架时突然意识到,其实我们并不想让顶级的专业器材都变成袖珍玩具一一体形的变小有时候意味着功能的丧失一一但是我们需要这些大家伙在必要的时候可以暂时地“变小”。对于相机来说,自然很难像子母三脚架那样一会“变大”一会“变小”,于是我们期许着笨重的单反能拥有一个“变小”的延伸,以前这个延伸是由高级便携DC来实现的,然而显然它们并不能胜任,画幅造成的巨大成像差距决定了你没法放心地把“大家伙”们收起来。APS微单的到来实际上恰恰体现了设计者对“画幅”的尊重――只有在画幅足够接近的时候,你才能放心地使用“变小”的延伸来进行创作,只有在时间、场合都恰好合适的时候才悠悠地拿出“大家伙”慢条斯理、平心静气地拍下那构思良久的画面……

上一篇:进一步完善的传统长焦机型 下一篇:不流行的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