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企业重组视角下的企业内部运营维度分析

时间:2022-10-02 05:30:51

基于企业重组视角下的企业内部运营维度分析

【摘要】本文从与企业内部运营相关的三大理论出发,通过将企业的生命周期与企业发展模型相结合,在价值链分析模型的基础上,分析企业重组后内部运营维度的问题。

【关键词】内部运营维度;企业重组;价值链

一、理论基础

(一)经营协同效应理论

该理论主要是指重组给企业内部运营活动在效率方面带来的变化以及因效率提高所产生的收益,具体体现在规模经济性和范围经济性。

1.规模经济性。有学者认为,追求规模经济效应动机,是重组的重要动机。规模经济是随生产和经营规模的扩大,所引致的成本下降、收益递增的现象。由于扩大生产和经营规模可以降低平均成本,从而提高利润,这也证实了重组的主要在于谋求平均成本的下降。

2.范围经济性。它是指一个企业从事多元化经营,拥有若干独立的产品和市场。企业追求范围经济的主要条件是企业所经营的多种项目中存在着某种关联性,企业很有可能利用共同的资源:技术、商誉、土地和生产管理经验。

(二)市场势力理论

市场势力是指企业对市场的控制能力。其核心观点是企业通过重组活动来达到减少竞争对手,增强对经营环境的控制,提高市场占有率,保证企业长久稳定的发展。该理论存在两种意见:1.有些学者认为,企业通过重组来增加市场份额的占有,可能会导致垄断经营。虽然这种垄断权力可以使得企业保持一定的垄断利润和竞争优势,但这违背了政府允许企业间进行重组的初衷。所以各国政府对于企业重组制定了指导方针,以此对重组企业加以控制。2.另一些学者指出,产业集中度的提高是市场激烈竞争的结果。

(三)企业能力理论

企业能力理论主要包含三大类理论:1.钱德勒的组织能力理。2.普拉哈德和哈默的核心能力理论。3.斯托克的业务流程能力理论。企业能力理论不仅从本质上了解和分析企业,而且更为深入地分析了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活动,并把企业内部条件看作是企业获取和保持市场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在此基础上寻求企业生存和成长最为本质的要素。

二、环境分析

企业在进行重组后,其内部运营的环境有很多中因素,这里只考虑内部环境中的三个主要因素:

1.技术因素

技术因素主要是与企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替代品、新的发展方向等等,最先选用新技术的企业通常可以获得更高的市场份额和更高的利润,所以对技术因素的研究对企业选择重组对象是至关重要的。

2.技术发展的不连续性

由于技术的发展是不确定的,所以对企业而言具有一定的风险,所以企业最重要的工作是制定应对措施,而不是预测技术发展的不连续因素。Strebel将技术发展的不连续性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发展阶段。即企业和其竞争者都在探寻产品的价值,提高其性能和服务质量来获得更高的盈利。二是,整合和成本削减阶段。当整个行业的经营标准确定后,企业所选择的是通过整个优势资源或重组其他企业来降低成本。

3.外部环境变动对成本的影响

世界贸易壁垒的降低,使得劳动力成本、运输成本成为最为重要的考虑因素,企业的生产将发生质的转移,形成跨区域生产。

三、维度分析

企业在其生产经营中需要不断地对战略目标――生产与经营目标,进行调整,企业重组后是企业在现有的生产经营领域生产能力增强,竞争优势提升,还可以拓展新的业务。本文通过将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与组织发展模型相结合,对企业重组后的内部运营进行整体分析,在利用价值链分析模型来分析企业内部运营维度的各个环节。

(一)方法介绍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是指企业从进入某行业开始,需经历成长、成熟阶段,最后到衰退阶段等四个阶段。

组织发展模型是1985年格雷纳提出的,认为,构建组织发展模型时,至少应该考虑组织的年龄、组织的规模、组织的演变的各个阶段、组织变革的各个阶段、以及组织的成长率。五个方面的因素。

价值链分析模型是有波特提出的,他认为企业的生产是一个创造价值的过程,企业的价值链就是企业所从事的各种活动的集合体。

(二)模型分析

基于以上方法的介绍,首先将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与组织发展模型相结合,创新地提出企业重组前后发展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企业重组前后发展模型

根据上图所示,企业在重组前后的成长率是不同的,企业经过成功的重组,可以迅速地成长起来,在资源要素优势互补的基础上,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发展新的技术、开发新的产品、创造独特的营销手段、降低平均成本。企业的规模不断壮大,掌握多种核心产品,竞争者难以进行复制和模仿,能够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企业将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处于成长和成熟阶段。

内部运营是企业产生价值的核心,也是企业价值链上的重要环节。在价值链模型的基础上创新地提出企业重组后内部运营分析模型。如图2所示:

图2 企业重组后内部运营分析模型

通过图2可以看出,企业内部运营是主要由六大环节构成,也是企业价值的重要体现。通过这六个方面对企业内部环境进行系统的分析,一方面可以对每项价值活动进行逐项研究,发现企业在重组后存在的优势和劣势;另一方面可以分析重组后内部运营价值链上各项活动的内部联系。这种内部联系以整体活动最优化和协同效用最大化为企业来带新的竞争优势和更高的价值。

四、结论

企业通过重组的方式实现规模经济,在研究开发、内部管理、营销管理等方面都会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当企业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能够做到资源共享时,就可能实现范围经济。通过对企业重组前后的企业发展研究,系统地分析了企业重组后的内部运营中各个环节的关系,借助价值链理论,将内部运营中相互依存的各个环节重新整合起来。研究得出,企业只有将所有的价值环节进行合理的分析与整合,才能实现最优化效益。

参考文献

[1]杨洁.企业并购整合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2]李幼兰.企业重组后资本运营的研究――长安集团收购昌河、哈飞案例分析[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1(05).

[3]苏云起.企业重组整合后加强经营管理的实践[J].铁路采购与物流,2011(08).

[4]施弘.企业重组中的整合管理研究与实践[J].经济师.2007(11).

[5]小阿瑟A.汤普森,等.战略管理获取竞争优势[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

孙嘉,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硕士研究生,现就读于贵州大学企业管理专业。

王欣宇,男,黑龙江齐齐哈尔人,硕士研究生,现就读于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上一篇:对跨国公司海外产业转移决策的研究 下一篇:水管单位财务管理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