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平面到立体

时间:2022-10-02 04:57:08

由平面到立体

摘 要:时代在发展,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在更新。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肩负着培养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发展智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重任。学生能力的提高、智力的发展都必须依赖于课堂教学这一载体。因此,我们要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数学探索创新能力。

关键词:数学教学;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措施

培养学生的数学探索创新能力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它包含了许多方面,以下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尝试。

一、培养数学兴趣,让学生学有动力

1.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能接近数学

数学并不神秘,数学就在我们周围,我们时时刻刻都离不开数学。加强数学的体验学习,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适当地把一些间接经验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再创造”的实践活动,放手让学生实践,让他们感受“直接”。例如,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时,先出示一些长方体、正方体的物体,问:“你会用包装纸把这些物体包装一下吗?”然后让学生动手操作,接着指着其中一个长方体问:“我要知道长方体的各个面的构成该怎么办?怎样将包装纸还原成长方体?”这样让学生达到探究知识和培养创新能力的功效。

2.重视数学的应用教学,提高学生对数学的认识

数学的应用充斥在生活的每个角落。教学中重视数学的应用教学,能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的作用和魅力,从而热爱数学。

3.引入数学实验,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直观

让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参与包括探索、发现在内的获得知识的全过程,使其体会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的快乐,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传统的练习因机械、重复或难度不适,而使学生有枯燥乏味之感。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在练习中有良好的积极体验,能够满足全体的需要,这就要求课堂练习从单一走向开放。教师可出示多层次的习题组,根据学生的数学知识和能力,设计基础题、提高题、综合题,或分成几个层次,由学生自主选择不同层次的练习题,也可通过开放题,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体会到学习的成功。

4.鼓励攻克数学,使其在发现和创造中享受成功的喜悦

数学之所以能吸引一代又一代人为之拼搏,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数学研究的过程中充满了成功和欢乐。创新的教育价值观认为,教学的根本目的不是教会解答,掌握结论,而是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思维、发展能力、激发兴趣,从而寻求和发现新的问题。

5.重视实践活动,尽可能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

人们感知事物是通过多感官进行的,通过心理学实验研究发现,多重感官的协同活动能够有效地提高记忆成效,形成正迁移。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做过两个著名的心理实验,一个是关于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就是人类获取信息到底主要通过哪些途径。他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个加起来就有94%。还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在数学教学中,促使学生眼、耳、鼻、舌、身多种感官并用,让学生积累丰富典型的感性材料,建立清晰的表象,才能更好地进行比较、分析、概括等一系列思维活动。

二、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

教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准备“一桶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必须具备创新的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数学学科的丰富内容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有利于培养他们对事物进行对比、类比、判断、推理以及跨越时空的想象力。实践证明,数学课堂教学是实施创造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战场。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综合、探索联想,创造性地解决社会发展的实际问题,做好创新意识的引路人。

三、优化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具体的数学教学中,究竟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

1.重新认识教材,创设教学活动情景,激发兴趣,进行创新探索,培养创新能力。例如,在教学“数学垂径定理”时,问:“(1)赵州桥的桥拱可以怎样看?(2)桥拱的圆心在哪里?(3)怎样计算半径呢?”这样,学生的兴趣提高了,认知平衡被打破,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开了,教师及时归纳,学生理解起来就不感到突然了,认识水平就能上升到更高层次。由此可见,教师要充分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保持课堂的高度灵活性和开放性。

2.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从平常中发现不平常,不受“定势”或“模式”的束缚,探索各种结论或未确定条件的各种可能性。这样充分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有利于学生构建型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多种思路(方法)解题特别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营造宽松、和谐、创新思维的环境

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首先,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和人格,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到教和学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其次,班集体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在班集体中,取长补短。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查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

五、指导学习方法,给学生学习的钥匙

1.教会学生“读”

这主要用来培养学生的数学观察力和归纳整理问题的能力。我们知道,数学观察力是一种有目的、有选择并伴有注意的对数学材料的知觉能力。教会学生阅读,就是培养学生对数学材料的直观判断力,这种判断包括对数学材料的深层次、隐含的内部关系的实质和重点,逐步学会归纳整理,善于抓住重点以及围绕重点思考问题的方法。这在预习和课外自学中尤为重要。

2.鼓励学生“议”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对于那些容易混淆的概念,没有把握的结论、疑问,就积极引导学生议,真理是愈辩愈明,疑点愈理愈清。对于学生在议中出现的差错、不足,教师要耐心引导,帮助他们逐步得到正确的结论。

3.引导学生勤“思”

从某种意义上说,思考尤为重要,它是学生对问题认识的深化和提高的过程。养成反思的习惯,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反思知识点和解题技巧,反思各种方法的优劣,反思各种知识的纵横联系,适时地组织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题设条件能否减弱?结论能否加强?问题能否推广?等等。

六、质疑才能解惑,才能创新

教师用有深度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式,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批判性质疑是创新思维的集中体现,科学的发明与创造正是通过批判性质质疑开始的。让学生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质疑,敢于对教师的讲解质疑,特别是同学的观点,由于商榷余地较大,更要敢于质疑。能够打破常规,进行批判性质疑,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必备的素质。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时时刻刻注意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才能真正感动学生学习数学,学生学到的不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知识,学生才能创造发展!

(作者单位 重庆市荣昌县双河中学)

上一篇:浅谈幼儿音乐活动中礼仪品德的培养 下一篇:幼儿民族节日教育的重要性及实施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