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语文课标新理念,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时间:2022-09-11 04:18:54

把握语文课标新理念,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摘 要:培养小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是教育工作者的一项艰巨的任务。提出了通过“多阅读、多思考、多交流、多动笔”这四大举措来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关键词:语言文字运用;多阅读;多思考;多交流;多动笔

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相比,“新课标”有诸多亮点,其中对语文课程的重新定位,就是值得关注的亮点之一。“新课标”明确地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对语文课程的这个定位,重在说明和肯定“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点,是语文课程的核心任务。而小学阶段的学习是语言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和关键的时期,因此,培养小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是教育工作者的一项艰巨的任务,下面是我的一些实践和拙见。

一、多阅读

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也是积累语言的重要方式。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时常会读到许多精美的语段或含义深刻、富有哲理的句子,这个时候,手中的笔就该动起来,把这些好词佳句摘抄到“采蜜本”上。这是我从三年级开始,要求学生必备的本子,一本较厚的笔记本,用来摘录每天在阅读过程中自己认为值得摘录的词、句、段,然后每天读一读,甚至背一背,视自己的能力而定,以培养语言感觉能力。积累精美语言这一项工作虽然苦,但苦得值得,很多按我的方法认真施行的学生无论在理解能力方面,还是在习作方面,都在自身原来的基础上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得多了,驾驭文字的能力强了,想要表达的思想就能流畅地表达出来。同时,学生的审美感知力在大量的阅读中也会渐渐敏感起来。当他们具有一定的阅读积淀时,对世界的欣赏、理解、判断的能力也会随之提升,这何尝不是对语言文字运用的极佳表现呢?因此,培养小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多阅读是必不可少的举措之一。

二、多思考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只学习而不动脑筋思考,就会茫然不解;只凭空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不解。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认为:“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意思是:阅读过程中不明白的地方就要思考,思考过程中有想不通的地方就去阅读。阅读和思考一定要相互结合、相互渗透。我们经常提到的语感就是在这样读、思结合的过程中逐渐培养而成的。我们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的过程当中也一样,如果只是一味地靠从书本上获取的知识或信息,拿来就用,没有创造,没有实现“内化”,那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的初期,如习作方面,我们可以仿照或仿写,但最终还要形成自己的风格。我认为这才是真正学会了对祖国语言文字的运用,才真正具备了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然而在现实的教学中并非如此。比方说,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比较推崇的是“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具有代表性的便是《桂林山水》一文,于是教师便都这样教了。所以,学生的习作几乎都是此种模式,有些作文可以说仿写得很不错,可毫无新意。我认为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在评价方式多元化的前提下,学生应真正从这些条条框框的套路中解脱出来,说出自己实实在在的感受,写出真真切切的文章。

三、多交流

语言表达交流能力是现代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也是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表现之一。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语言表达交流能力的培养需要在平时多同他人交流,无论是课堂上的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还是课余日常生活当中的人际交往,只要有意识地参与其中,必会有所收获。因为只有多了解别人的思想,自己才能更有思路;只有多关注别人的语言,自己才能说出妙语,这是一个方面。此外,听、说、读、写本是语言文字运用的具体表现形式,其中听与说是交流的重要方式,也是读写的基础。所以学会聆听,培养好的聆听习惯十分重要。例如,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把课本中的课文录制成音频的形式,在上课的时候换一种授课方式,将录制的文章播放给学生听,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进行思考和分析;还可以开展文章作品赏析、广播评论、听写比赛等活动,引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学校还可以开展定时听广播、听新闻的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视听环境,帮助学生养成善听的好习惯。在训练学生的听力能力的同时,也要注重对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口语表达能力已成为当今社会中很重要的一个能力,甚至可以说一个人口语表达能力的好坏有时能决定一个人的成与败。因此,对于一名学生来说,要提高语文应用能力,加强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真正提高语文应用能力的措施。为了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最常用的也是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进行课堂提问,除此之外,还可以开展其他活动,我们要提供形式新颖的教学方式,例如,参加辩论赛、答辩会等可以锻炼一个人的思维敏捷度、信息捕捉能力,最重要的是,它是锻炼一个人的语言组织和文字表达能力的一个平台。还可以组织即兴演讲比赛,让学生在竞争中明白口语表达能力的重要性,让学生爱上语言表达,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时,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交往环境,当然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要保证师生之间有个良好的交往环境,使学生乐于、敢于和教师交流。

四、多写

这里的“写”有两层意思。一是我们经常提到的读写结合。我们可以结合阅读教学进行课堂小练笔。每篇课文学完后,教师要找准读写结合点,抓住文章的空白之处让学生进行仿写、扩写、改写、续写等形式的习作小练笔,但要注意适时、适度,不必每节课都训练。二是对学生加强写生字、抄写词语、默写课文的训练,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比如,识字教学,课堂上教师不仅要范写,还要指导学生在田字格中认真书写。特级教师于永正教低年级语文时,就非常重视抄写课文(不一定全抄),要求学生必须按照课文的行文格式抄写,连标点也不得马虎。这样做能使学生逐渐懂得写作文时如何行文、如何使用标点符号,对于他们写作文很有帮助。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课堂上教师还可根据课文内容,设计情境性的书面语言练习题,让学生画一画关键词句、中心句、自己喜欢的段落、能体现某一要点的词句等,让学生在课堂平等和谐的对话中,加深理解,发展思维,直至产生顿悟和共鸣。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随时记下他人的精彩言论和观点。久而久之,语文能力就会在这种潜移默化中逐渐提高,说起来“出口成章”,写起来“下笔成文”。不会再出现“书到用时方恨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境地了。

总之,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不容忽视,立足课堂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关键途径。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就应该扎扎实实,做好语言文字的训练工作,做好语文能力的提高工作。

参考文献:

查正贤.论语讲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 浙江宁波新浦镇中心小学)

上一篇:在新课程背景下数学教师如何实施高效课堂教学 下一篇:浅谈幼儿音乐活动中礼仪品德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