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性道德人格培养

时间:2022-10-02 04:37:12

主体性道德人格培养

[摘  要] 在网络多元文化的影响下,青少年思想更加活跃,主体性、选择性明显增长,但网络文化及价值观的差异也使青少年在思想道德上的困惑更为加剧。网络时代需要一种独立、自主的道德人格,而主体性道德人格正是这样一种理想人格。它具有这样一些特征:自主判断、自主决定、自主行动,对于自己的选择自觉承担责任,具有德性创造能力。主体性道德人格需要主体性道德教育来塑造。

[关 键 词] 主体性道德人格;网络时代;学校德育

[作者简介] 朱启涛,云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生命生存生活教育”研究室主任,中学一级教师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越来越融入我们的生活,形成了与实体社会相对应的网络社会。现时代的人,既生存在当下的现实社会中,同时也不可避免地生存在网络社会之中。人们越来越多地在网络上交流、购物、游戏,甚至上班、上学……网络改变着人的生存方式,人们也比以往任何时候更依赖网络。青少年更是众多网民中的庞大群体,有学者统计,我国青少年网民规模为1.75亿人,占网民总体的51.8%。在网络多元文化的背景下,青少年思想更加活跃,主体性、选择性明显增长,同时网络文化及价值观的差异使青少年在思想道德上的困惑也更为加剧。如果我们的学校德育无视学生的主体性,忽视学生的内心需求,仍然采用传统灌输方式,那么本已脆弱的德育实效性将会更加不堪一击,陷入绝境。

一、网络时代呼唤具有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公民

网络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在网络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是一种信息交流与交往的关系。网络社会是一个自由的社会,任何人都可以在网络上发出自己的声音,各种主流或非主流的价值观充斥在网络上,多元化的信息缺乏道德价值的整合,网络中的人容易处于一种道德上分裂、冲突、无序的状态中,容易在道德上无所适从,随波逐流,甚至任意放纵,丧失道德意识和道德判断能力。另外,由于信息技术发展的不平衡,加上一些大国有意识的操纵,造成了一些事实上的信息霸权国家。据统计,在网络上,英语信息大约占到了网络信息的90%。因此,尽管在当代,信息的传播已打破了国家和地域的界限,但事实上信息的内容仍然带有地域特征,它反映的是一定国家或地区的文化传统、社会价值观和社会制度。一些在网络技术上领先的国家,可以依托网络,向别国大肆散布和渗透他们的价值观和利益取向。当这些信息在网络中铺天盖地而来,占据绝对主导地位时,信息资源处于劣势的国家与民族,他们具有生命力的优秀传统文化往往受到冲击而被消解,道德上的冲突与无序对于这些国家和民族来说更为突出。我国是一个信息资源不占优势的国家,在网络社会中所要承受的道德上的矛盾也会是十分尖锐的。因此,对个人来说,如果没有独立自主道德选择和判断能力,必然会在网络中迷失方向。

因此,培养具有独立人格和理性道德判断和选择能力的人,是网络时代对学校德育的要求。我国历来十分重视学校德育,但学校德育实效性不高也是不争的事实。造成实效性不高有诸多方面的原因,但无视学生的个体主体性是一个重要原因。我们以往的学校德育更多地是强调把“个人”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对个人独特性缺乏应有的尊重。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更多地是从社会稳定与和谐、理想社会的实现的角度来强调,而且在道德教育的目标上,更多也是强调应如何做,在方式上,把学生单纯地视为道德规范的被动接收者,普遍采用灌输。片面强调学生对于道德的义务、道德责任的认同,而无视义务与权利的对等性,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往往把“禁止”、“防堵”作为立足点,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发展,致使学生受到过多的限制和束缚,个性差异、独立人格得不到应有尊重。这样培养出来的人大多数表现为缺乏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缺乏自律能力,表现出盲目从众和循规蹈矩。而当今时代,随着网络逐渐渗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人的一种生存方式,它为个人提供了大量进行判断、选择和行动的机会,同时,也对学校的道德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不能脱离网络这一现实存在而进行,而应充分发挥这一技术手段,以促进受教育者独立、自主人格的发展。

二、网络时代主体性道德人格的主要特征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理想人格,社会的发展总是需要有一定的理想人格作为一种价值导向来感召、引领个人。在网络时代,需要的是一种独立、自主的道德人格,而主体性道德人格正是这样一种理想人格。它具有这样一些特征:自主判断、自主决定、自主行动,对于自己的选择自觉承担责任,具有德性创造能力。

(一)自主性是主体性道德人格的显著特征

自主性是指个人的思想和行为不受外部力量所左右,能够通过独立的和理性的反思形成自己的打算和目标,自由地作出选择。这里的自主包括自主判断与自主选择。

在网络时代,自主性主要表现为自主判断与自主选择能力。网络上每天汹涌而至的信息潮无时不对人产生判断和选择的压力。如果你不会判断和选择,就会被泛滥的信息所淹没,沦为信息的奴隶。所以有学者说,21世纪是网络的时代,也是一个选择的时代。

(二)自律精神是主体性道德人格的重要内容

这里的自律主要是指道德自律,即道德主体借助于对自然和社会规律的认识,借助于对现实生活条件的认识,自愿的认同社会道德规范,并结合个人的实际情况践行道德规范,从而把被动的服从变为主动的律己,把外部的道德要求变为自己内在良心的自主行动。自律的道德高扬人的主体意识,肯定了人作为道德主体的地位。

网络社会突出了对道德自律的要求,在现实生活中,个人总是以一定的身份与他人和社会进行交往的,社会舆论、传统习俗、规章制度等社会压力往往能够发挥较强的道德他律的作用。而在网络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一种符号之间的交往,是一种“身体隐退”的交往,伴随着“身体隐退”的还有人的社会身份的隐退。没有了身份的约束,在“反正没有人认识我”的心理暗示下,人们很容易放纵自己的行为,做出一些现实中不敢轻举妄动的事情。这种情况下,要使网络正常运行,以“慎独”为特征的道德自律显得尤为重要,成为维持网络基本秩序及和谐人际关系的主要保障。

(三)创造性是主体性道德人格的表现

在这样一个高度关注人的创造性、积极开发人的创造潜能的时代,我们应特别关注人的德性创造,德性创造体现为人在道德情景中不刻板地遵循既有的规范,而是根据现实情况自主地、独立地进行道德思考、判断,作出适当的道德选择。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会越来越多地遇到一些新的道德情境和道德关系,有时原有的规范不再能衡量新问题,这就需要更新道德观念,在新的道德情境中,能及时地形成相应的道德能力,调整不适应的、旧有的道德规范,创造新的道德规范。

三、主体性道德人格培养的策略

主体性道德人格需要主体性道德教育来塑造。人虽然一进入道德领域就自然成为道德主体,但却不会自动具有主体的自觉性和能动性。主体性道德教育就是要激发学生的自我需求,培养他们面对道德情境和道德问题时,自觉作出理性思考、判断和选择的能力,积极主动践行道德,并对自己的道德行为及其结果负责,促进其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形成。

(一)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提升青少年的道德主体性意识

人的主体性在青少年时期得到充分发展。在这一时期,生理上的成熟使青少年在心理上产生成人感,他们渴望独立,对一切都不愿顺从,常处于一种与成人相抵触的情绪状态中。随着身心发展,他们思维品质也有了相应的发展,思维的创造性和批判性日益明显。青少年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喜欢别出心裁和标新立异。他们不愿轻易地接受别人的意见,对别人的思想、态度和建议,经常要进行一番审查,有时甚至持过分怀疑和批判的态度。青少年这一身心发展特点为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培养提供了有利条件,我们在教育中,要注意保护和引导青少年身上显现出来的自主性需求,给予学生道德选择的自由,并进一步提升其自主性的需求。

(二)在教育方法上,倡导平等对话,摒弃生硬、粗暴的灌输方式

传统的灌输方式,是社会本位和教师中心的体现,是对学生独特性和差异性的漠视,这与主体性道德教育是背道而驰的,因此,在主体性道德教育中要摒弃灌输方式。我们倡导在主体性道德教育中,应尽量多地采用对话式教育方法。对话式教育方法,主要是指师生在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的立场上,通过言谈和倾听而进行双向沟通的方式。加拿大学者贝克归纳出对话教学的六个关键:1.尊重彼此的观点;2.尊重彼此的传统习俗或“经历”;3.言论、信仰和行动的自由;4.共同决定对话的形式和内容;5.关心具体的生活经验;6.通过具体的行动(实践)验证。在教育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建立平等、尊重、信任的师生交往关系,在这种氛围中,教师不是道德完美者的代表,学生也不是一无所知、接受教化的客体,师生互相敞开心胸,倾听对方,接纳对方,在共同参与、合作、投入的交往活动中,实现师生德性的共同成长。

(三)在教育内容上,强调与学生生活世界的联系,重视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冲突和学生内心世界价值冲突的教育意义

在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在学生的现实遭遇中,在学生内心世界的价值冲突中,蕴藏着宝贵的教育时机。在任何社会中,都不可能只有惟一的占主导地位的价值体系存在,这就使得冲突无法避免。我们要正确认识价值冲突的社会意义,客观理性地对待各种价值冲突,既不能视而不见,也不必如临大敌。将价值冲突作为培养学生自主道德判断与选择能力的重要资源。教师要树立引导者的角色和观念,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什么是对或错,而应该把各种道德取向和道德规范的社会价值呈现出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鉴别,然后由学生自主地、合理地“选择”,以形成真正符合时代要求的道德品质。

总之,网络时代给学校德育带来了挑战,学校教育应在这种新的挑战中作出反思,并顺应时代的发展,加强青少年主体性道德教育体系的构建。自觉摒弃他律道德教育的目标与方法,以培养独立、自主、自律的道德主体为目标。惟有这样,才能使受教育者成为网络的主人,而不致成为被信息异化、奴役的人。

参考文献:

[1]肖川.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颜晓丽.网络环境下学生道德选择能力的培养[J].教育探索,2003,(6).

[3]鲁洁.道德教育的当代论域[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上一篇:大学生网络聊天行为调查 下一篇:数字德育:打开德育的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