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

时间:2022-10-02 04:29:39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

【摘 要】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语文教学本身就应该充满情趣,充满活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具备学习文化知识和明辨是非的能力,还应引导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 创造性思维 培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6.020

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经济知识爆炸时代,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科学技术和知识发展的水平如何,尤其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能力如何,将决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衰成败。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靠教育,靠人才”。所以创新在当今起了不可代替的重要性作用,作为人民教师就应担负起历史赋予的重大责任。要为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培养创新人才。培养创新人才必须从培养创新思维人手。思维就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性的间接概念的反映。是在感知的基础上实现的高级的认识形式,是复杂的心理现象。创造性思维顾名思义就是有创见的思维。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

一、营造开放性的创新环境

创新欲望是一种发现和探求新知识的心理需求。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创新能力不仅以其知识和智慧作基础,而且要与其积极情绪,特别是创新欲望密切相关。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发现,学生如果对某位教师很亲近、很喜欢,对这位教师的课就会感兴趣,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学好这一学科的知识,在遇到困难时表现出顽强的钻研精神。因此,必须优化课堂教学气氛,为学生创设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诱发他们的创新欲望,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放下教师的架子,作为学生的“大朋友”参与课堂学习活樱真挚、坦率地与学生平等相处,互相交流思想,事事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与学生平等对话,给学生创设一种畅所欲言,勇于思考,敢于创新的开放性教学情境。教师可以用激励性的语言给学生创设一种愉悦、和谐的氛围,使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坚持自己的见解,敢于与教师、同学讨论,从而建立起自主学习的激励氛围。

二、鼓励质疑,以培育思维的灵活性

我国宋朝教育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益,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上进。”这话很有道理。读书无疑,是不善于思考的表现。常有疑点问题才能常有思考,有疑好问才能常有创新。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要引导他们逐步将问题提到点子上,提高质疑问难的质量;要在学生敢于思考乐于思考的基础上,逐步引导学生善于思考。善于引导的方法,一是鼓励问题提得好的学生,说说好在哪里,是怎样想到这个问题的。二是指导学生围绕重点,围绕中心来思考问题,发现问题。遇事好问,勇于探索,是创造性思维的表现,是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对事物进行探究的习惯,永不满足质疑,这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内在的创造欲望。好奇心促进学生深入细致地观察、思考和探索,善于提出研究性问题,从中获得了必要的知识技能。

三、让学生自主探究的阅读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自主探究的阅读对于学生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大有裨益,这是因为通过自主探究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发挥自己对问题和事物的想象,从而在阅读中提高自身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运用自主探究的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以下一些方式开展:第一,在课堂上,教师要给予学生主动探究、自主阅读的时间和空间。在这里教师要注意为了确保自主阅读的有效性和目的性,教师必须对自主阅读的主要内容有所限定,并事先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去思考,在阅读中运用自己的想象来回答这些问题,从而提高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第二,鼓励学生多阅读优秀课外读物。小学语文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以及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的需要,鼓励其多阅读优秀的课外读物,比如《上下五千年》等,把古今中外的好书变成学生的语文课本,鼓励学生从大量的课外读物中汲取更丰富的营养,从而丰富学生的阅读内容,让学生在书的海洋里徜徉,使学生养成自主读书、自觉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习惯。

四、创造性思维,训练学生的左右脑协同活动

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右脑主要处理语言信息,是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中枢。右脑主要主管形象记忆、图形识别和运动、音乐舞蹈等活动。从创造性思维产生的过程来看,在创造性的“火花”产生期间,主要是右脑在发挥作用。但要将创造性的“火花”加以分析和整理,就必须依赖于左脑的抽象思维。可见,创造性思维是左右脑协同活动的结果。而以前的语文教学以课堂上的注入、分析,到课后的“题海式”的作业,使学生更多的偏重于左脑的使用训练,往往忽略了右脑功能的开发。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和发散思维,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水平。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设法激发学生思维兴趣,使他们产生思维动力的良好的情感环境。教师在教学中,情感的投入、方法的选择、教具的准备、内容的准备等,就是让学生保持新鲜的感觉和新异的刺激。其次,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开展思维活动,鼓励学生敢于提出标新立异的观点。

五、在问题情境中培养,注重启发引导

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种思维活动,思维贯穿于学习活动的始终,离开了思维活动,任何能力都难以形成和发展。而思维总是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产生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努力创设问题情境,通过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在传统的教学法中,“填鸭式”灌输的教学方法,阻碍了学生主观能动性以及思维的发展。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抓住教材中的疑点、异点、插图、引文、注释等,灵活驾驭,扩充延伸,合理想象质疑,精心设计。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对学生进行启发,巧妙地展开讨论,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自觉性,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使学生的思维处于自由活跃的状态之中,使课堂教学氛围充满活力和激情,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在求异、求奇、求深中寻找灵感,点燃创造的火花。

时代在呼唤创造性人才,创造性人才需要创造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每位教师都应认识到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共同努力,尽最大力量创造出一个适合自己兴趣、爱好、特长和个性发展的环境。让教学碰撞出“创造的火花”,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以提高全民素质,让学生在创造中学习,在学习中创造。

上一篇:探讨山羊急性肠炎中西医结合治疗 下一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有效的应对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