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认知理论的集训式外语教学

时间:2022-10-02 04:01:35

基于认知理论的集训式外语教学

摘 要:本文从认知理论的角度探讨外语教学的模式,认为集训式外语教学是一种更为有效的外语教学过程。基于认知理论,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学习英语的动力主要属于表层动力,通常以间接兴趣为引导,可以进行一种集训式的外语教学,即集中一个时间段对学生进行集训式的强化外语语言技能培训。集训式外语教学将长线学习内容压缩在较短时期内,所产生的内部张力会对学生原有学习水平产生很大的冲击,可以加强学生学习英语的动力和压力,促进学生的间接兴趣向直接兴趣转化;可以从而刺激其产生新的学习需要,进一步推动学生个体新的学习需要和已有的认知水平之间的矛盾双方互相转化,不断进步。

关键词:认知学;集训式外语教学;外语学习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1-0255-02

一、引言

我国外语教学界对外语教与学的方法、策略进行了三十多年研究,总结并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同时也学习和引进了许多国外同行的先进教学理论,丰富了我国的外语教学理论资源库。我国的外语教学法史历经百余年,已由“方法时代”进入“后方法时代”。上个世纪80年代“方法时代”进入鼎盛时期,多种方法同时出现,例如社区学习法、暗示法、全身反应法、自然法、交际法等。此后,外语教学进入“后方法时代”,越来越多的人相信“教无定法”。教师们在依据特定的教学环境、条件和教学对象探讨最符合教学对象的教学方法时,有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一直摆在面前,也困扰着教师们:为什么一个中国学生通过从初中到大学这十年的英语学习,却仍然无法掌握英语这种语言的一些基本技能:听、说、读、写、译,真正做到一定程度的通晓?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4年制定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中明确规定:“大学英语教学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应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修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可见,培养听和说的能力是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重中之重。但现实情况是:大学生通过四年的学习仍旧无法真正掌握这两种语言能力。有鉴于此,本文基于认知科学理论,提出一种集训式外语教学方法,以图为解决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听”、“说”两大难题提供一些帮助。

二、认知学上集中的作用

认知学认为,学习是人类认识世界,获得生活、生产经验的有目的的活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学习活动。认知发展与学习的关系十分密切,认知发展是学习活动的结果。认知学还认为,注意是个体心理活动的开端,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它是人在清醒状态下才出现的心理状态,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特点。集中性是指人的心理活动保持在一定的对象上,并深入下去,保持一定的强度或紧张度,以使事物得到清晰的反映,同时抑制无关动作,对无关事物或活动反映模糊或不能反映。集中注意的对象是“注意中心”,其余的对象则是“注意边缘”。人们对居于“注意中心”的事物印象深刻,而对处于“注意边缘”的事物印象模糊,注意的中心与注意的边线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会随个体活动的任务不同或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事实上,人们在注意集中时,学习或工作中的错误就少,效率就高。

毕竟,人的精力有限。如果能够把人有限的精力集中起来干一件事情,可以确信大家能在一定的时间内把某一项任务完成得很好。学习外语也是这样的,学生没有必有花十年的时间,去零散地学习一门语言,结果已经证明效果不佳。认知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渐进的过程,但并不等于说可以把对某一事物的认知期限无限地延长。同时,它也表明,这个对事物的认知过程可以缩短,可以是一年、半年,甚至几个月。学习一种语言,时间战线拉得太长,会导致人精神和思维上的惰性,结果反而没有真正地做到语言习得。语言习得完全可以通过短期集中培训来掌握语言的一种技能。如二战时,美国被派外土作战的士官集训式地学习一种语言。不是语言天才的马克思也是通过这种方式来掌握一门外语的。

我国的大学生,能通过高考的英语考试,并最终考上大学,本身就证明已经具备一些基本的英语语言知识。在大学的英语习得中完全没有必有花两年的时间(不包括英语专业学生),拖长外语习得的时间,进行零散地学习。可以集中一个月或者两个月专门做一件事情,学习一门外语,做到真正地掌握外语的某一种到两种语言技能。这样做,在做事的效度上更有利一些。有一个比喻:拳头的力量总比单个手指的力量大。

三、外语教学中的集训模式

文秋芳研究发现,外语学习动机包括两个部分:(1)学习外语的动力;(2)努力程度。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学习者学习英语的动力基本来源于:(1)表层动力(surface motive)――表层的物质刺激,例如文凭、好工作、高工资等;(2)深层动力(deep motive)――深层的非物质刺激,例如兴趣、增加知识等。从心理作用效果上讲,表层动力没有深层动力有持久性,因为表层的刺激有一定的时限。在既定的欲望得到满足或者目标达成后,原有的刺激就不起作用了,而深层的非物质刺激通常没有极限。因此,单纯依赖表层动力来学习英语的人,往往以取得外部的物质条件为学习的最终目标。

首先,我国目前的大学外语教学评价体系很大程度上是以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为参照系数的。虽然现在很多学校都已经取消了大学本科生学位证取得与否直接与是否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相挂钩这一项规定,但是,学生为了毕业好找工作,总是希望多拿些证件,其中英语四、六级证书也是众多学生所渴求的,我们英语老师的教学成效也是要看班上学生英语四、六级的通过率。这种学生对证书与教师对教学成效的追求,一定程度上构成表层动力。为了通过英语四、六级,我们可以集中对学生进行培训,让学生通过相对集中的时间段内学习取得更好的效果。同样,为了让学生获得外语的某一项或两项语言技能,我们完全可以对学生采取集中时间段培训来达到这一效果。学生有学习外语的动力和压力,在这种集中学习模式下,更能发挥自身的潜能,实现课程设置所要求达到的教学目标。

其次,我国目前如火如荼的外语培训市场,实际上就是对学生进行一种集中式的系统的某一项外语技能培训,让学生对外语知识有专项的指导,产生成效,并激起学生学习外语技能的兴趣,从中得到学习的乐趣。不过,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东西,它建立在需要的基础上,需要在生活、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兴趣有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之分。直接兴趣是对某事物、某专业的爱好;间接兴趣则指对某事物本身并无兴趣,而是对其结果产生了兴趣。两种兴趣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总体说来,直接兴趣可以产生冲动,令人投入;间接兴趣多是迫于社会责任感或对某事物的需要去作为。在此过程中,间接兴趣可以转化为直接兴趣。学生迫于证书的压力或者毕业工作的需求踏上外语学习之路,多是受间接兴趣引导。在此过程中,间接兴趣转化为直接兴趣以引领学生继续学习至关重要。学习外语的过程不仅仅是一个兴趣培养的过程,而且更是一个兴趣转化的过程。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学生有收获,就会对之产生兴趣,促进间接兴趣向直接兴趣转化。集训式外语教学以成效当先、集中培训、激发兴趣、引领学习的做法,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间接兴趣向直接兴趣转化,完全可以借鉴到大学英语教学中来。

最后,认知学认为,在个体与客观事物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亦即在个体不断的积极认识活动的过程中,社会(包括广义和狭义的社会因素)和教育向个体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的学习需要和个体已有的认知水平之间的矛盾,是个体认知发展的内因或内部矛盾。已有的认知水平过去是认知活动的结果,代表了个体认知发展稳定的一面。新的学习需要和已有认知水平的矛盾是个体认知发展中的内部矛盾,当新的学习需要足够强烈,成为了矛盾的主要方面时,就会推动个体的认知活动,进而促进个体的认知发展。因此在大学外语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刺激引发学生新的学习需要,即学生积极探求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需要,以不断打破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即学生个体通过一定的认知活动已经形成的认知水平。集训式外语教学将长线学习内容压缩在较短时期内,所产生的内部张力会对学生原有学习水平产生很大的冲击,会迅速让学生明白已有认知的不足,从而刺激其产生新的学习需要,进一步推动学生个体新的学习需要和已有的认知水平之间的矛盾双方互相转化,不断前进。

四、结语

外语学习的过程是一个认知不断发展的过程。我们如何更有效地促进学生这种认知的不断发展,是我们外语教师不断思索的问题。社会教育条件及其差异对不同社会个体的作用不同,从而会导致不同个体认知发展的过程和速度上彼此之间也有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在短时间内通过集中式的外语技能培训是完全有可能实现的。长时间的松散式外语教学拖长了学生学习外语的过程,耗时多,收效少。笔者认为,大学的外语教学完全可以缩短教学的周期,把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集中在某一个时间段,比如半个学期,对学生进行强化式的外语教学,来让学生掌握外语的语言技能,是实施外语教学最有效的手段。

――――――――――

参考文献:

〔1〕文秋芳.真正达到英语课程目标就是学生的根本需求[N].中国教育报,2008-8-2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3〕钟毅平.社会行为研究――现代社会认知理论及实践[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4〕文秋芳,王立非.影响外语学习策略系统运行的各种因素评述[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9).

〔5〕张维友.谈兴趣与做学问[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11).

上一篇:大型泗州戏唱段《秋月煌煌》之创作解析 下一篇:浅析赤峰雅乐的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