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地名普查活动办法

时间:2022-10-02 02:11:06

国家地名普查活动办法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试点的通知》(〔〕58号)和省二普办《关于印发<省开展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试点工作方案及经费安排的意见>的通知》(地名普查组办发〔〕3号)以及市二普办《关于印发市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地名普查办〔〕1号)的要求,我区被确定为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试点单位,应在2012年6月底前完成第二次地名普查工作。为按时保质保量完成本次地名普查任务,全面推进区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建设,进一步提升全区地名管理工作水平,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普查的意义、目标与任务

(一)普查的意义

地名是基础地理信息,在社会、经济和国防建设等领域都发挥着极为重要作用。地名普查是一项公益性、基础性的国情调查。开展地名普查试点,有利于维护国家和领土完整、巩固国防建设,有利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有利于社会交流交往、方便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对提高政府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普查的目标

全面查清区行政区域范围内的各类地名的基础数据,对已有地名相关信息进行全面补充、更新和完善,对有地无名、有名无地、一地多名、多地重名、地名用字不规范等问题进行标准化处理,为地名数据库提供现势、准确、有效的地名信息数据,为社会提供全面准确的地名信息。

(三)普查的任务

1、严格按照民政部制定的《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试点工作规程》和省地名普查办印发的《省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陆地)试点工作规程和实施细则》有关规定,全面查清区各类地名的基本信息和属性信息。

2、根据国家地名管理有关法规,按照地名命名、更名权限和程序,对查清的地名进行审定和标准化处理,并对涉及国家的重要地理实体设置地名标志。

3、将查清的各类地名的基本信息和属性信息录入市、区两级地名数据库和国家地名数据库。

4、编辑整理普查成果,绘制1:5万、1:1万和1:5千的地名普查成果图,按有关规程逐级上报,并完成普查成果资料立卷归档工作。

5、编纂出版标准地名图集,编制区行政区划图。

二、普查范围

本次地名普查共分9个大类,主要包括:

(一)水系类。包括:河流、峡谷、湖泊、河(湖)岛、瀑布、泉。

(二)陆地地形类。包括:平原、丘陵、山脉、山峰、山口关隘、沼泽、森林、洞穴。

(三)行政区域及其他区域类。包括:①县级、乡级行政区;②村委会、居委会、社区;③矿区;④农、林、牧、渔区;⑤工业区、开发区;⑥边贸区、口岸;⑦军事区;⑧地片;⑨区片。

(四)居民点类。包括:城镇居民点,农村居民点,农、林、牧场点。

(五)交通运输设施类。包括:水运港口、渡口、公路、铁路、航空港、街(巷)、车站和停车场、桥梁、隧道。

(六)水利、电力设施类。包括:井、池塘和海塘、水库、蓄(泻)洪区、水渠、堤堰、发电站。

(七)纪念地、旅游景点类。包括:①纪念地、遗址;②公园、风景区;③自然保护区。

(八)建筑物类。包括:①房屋;②亭、台、碑、塔;③广场、体育场。

(九)单位类。包括:党政机关、民间组织、事业单位、企业、军事单位。

三、组织领导及职责分工

(一)组织领导

为做好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试点工作,成立由分管民政的区领导为组长,区政府办副主任、民政局局长为副组长的区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以下简称“二普”)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有政府办、人武部、编办、教育局、经贸局、民政局、财政局、建设局、交通局、农林水利局、文体广电出版旅游局、卫生局、统计局、民宗局、工商局、国土房产分局、公路分局、邮政分局、火炬()产业区指挥部、大嶝对台小额商品交易市场管委会、各镇(街、场)等相关部门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各成员单位确定一名联络员,建立联络员工作制度。各镇(街、场)相应成立“二普”试点工作领导小组。

(二)职责分工

1、区“二普”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职责

(1)负责对地名普查工作中重大事项和有关问题进行调研,提出意见、建议和解决办法,处理地名普查日常工作事务,向本级地名普查领导小组和上级地名普查办报告工作。

(2)负责制定本级地名普查工作方案,并具体指导辖内各级、各单位组织实施。

(3)负责组织召开地名普查工作会议,安排部署工作,培训工作人员。

(4)负责协调、督促各级、各单位履行地名普查工作职责,掌握工作进度,按阶段汇报工作进展情况,指导和推动地名普查工作顺利开展。

(5)负责完成本级地名普查成果资料的汇总统计、审核校对、地图标注、数据录入、总结验收和上报归档等工作,筹划地名普查成果的开发应用。

(6)完成上级交办的其他工作。

2、区有关单位主要职责

政府办:负责协调区“二普”试点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开展工作。

人武部:协助做好军事区附近等特殊区域地名普查工作和地名标志设置工作;负责对社会公开军事区《地名普查表》的填报工作。

编办:负责提供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名称等相关地名信息普查资料。

教育局:负责提供公立的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职业学校等相关地名信息普查资料。

经贸局:负责提供区内企业、开发区等地名信息普查资料和相关统计资料。

民政局:负责协调和组织实施全区“二普”试点工作,制定普查实施方案,负责地名普查试点全面工作。收集行政区、居民点、民间组织等地名信息普查资料;汇总各部门收集的资料信息,绘制普查工作底图、成果图,进行地名普查外业测量、调绘,建立区级地名数据库。

财政局:负责全区“二普”试点工作经费保障,确保所需经费落实到位。

建设局:负责提供区内房屋、亭、台、公园、广场、市政设施等相关地名信息普查资料。

交通局:负责提供区内道路、桥梁、场站、码头、港口、水运等地名信息普查资料。

农林水利局:负责提供农场、林场、渔区、山脉、山峰、森林、洞穴、河流、峡谷、湖泊、泉、井、池塘、水库、堤堰、发电站等相关地名信息普查资料。

文体广电出版旅游局:负责提供区内旅游景点、风景名胜、碑、塔、酒店、体育场、纪念地、遗址等相关地名信息普查资料。

卫生局:负责提供区内公立医院、卫生所等相关地名信息普查资料。

统计局:负责提供本区基本单位地名信息普查资料和其它相关统计资料。

民宗局:负责提供寺、庙、宫、祠等相关地名普查资料。

工商局:提供个体工商户、企业的地址、联系电话、邮政编码、业务范围、单位网址等相关信息。

国土房产分局:负责提供矿区等相关地名信息普查资料以及各种比例的地形图,配合做好区级地名数据库建设。负责在出具房屋所有权证时使用标准地名。

公路分局:负责提供国、省道,县级列管道路及相关的桥梁、隧道等相关地名信息普查资料。

邮政分局:负责提供邮政编码变更情况。

火炬()产业区指挥部、大嶝对台小额商品交易市场管委会:负责提供辖区内相关地名信息普查资料。

3、各镇(街)、大帽山农场、村(居)委会主要职责

各镇(街)及大帽山农场具体负责组织所辖村(居)配合普查工作人员,对辖区内的地名进行核查、登记,并将成果资料汇总到区民政局。

四、方法与步骤

在市地名普查试点领导小组的指导下,由区政府组织实施,在保守国家秘密的前提下,采取政府组织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形式展开地名普查工作,2012年6月底前全面完成本区普查任务。

(一)第一阶段(2012年月底前)准备阶段

1、建立机构和制定工作方案。根据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的要求做好筹备工作,成立区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工作机构,制定地名普查工作方案,明确普查内容和方式,做好经费预算和资料收集等。各镇(街)成立相应的地名普查工作机构。

2、动员培训。区“二普”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召开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试点工作动员大会,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责。区民政局组织开展区镇(街)地名普查人员业务培训工作,做好地形图准备及地名资料搜集工作。

(二)第二阶段(2012年月至2012年5月)实施阶段

1、基础资料收集和处理。全面搜集与地名相关的信息资料,包括第一次地名普查、地名补查与资料更新的成果、历年地名命(更)名文件资料、各类地名图、录、典、志等。各有关部门按照地名普查要求和部门职责分工搜集地名基础资料,填写地名普查表格,并录成电子文件后汇总到区民政局。区民政局以工作图原图图载地名信息为基础,结合收集到的相关地图、资料,编写地名普查目录,据此整理、查阅和考证相关资料,绘制普查作业工作图,填写地名登记表。

2、外业调查与数据采集。采取政府部门协作分类核实资料、发放调查表、分片调查、召集当地群众座谈、现场踏勘等方式组织开展地名调查。根据地名普查目录、地名登记表、工作图到实地对照、核实、采集地名信息,实地标注工作草图。采取图解和实地测量相结合的方法,应用GPS技术测量地名、地名标志的坐标,使用统一的工作平台,同步录入地名属性信息和照片、音像等多媒体信息。

3、内业数据标准化处理。在计算机上对实地采集的记录、照片、录像、录音等进行检查、整理、编撰,处理为标准内容。

4、地名标准化处理。依照地名管理有关法规,对普查的地名进行审定,并对有地无名、一地多名的重要地理实体进行命名、更名。地名标准化处理按照民政部颁发的《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民行发17号)第三章规定执行。

5、设立地名标志。按照《地名标志》(GB/17733-2008)国家标准,对重要地理实体设置地名标志。地名普查前独立设置的、目前仍使用的自然地理实体地名标志、行政区域地名标志、专业地名标志、纪念地和旅游地地名标志,以及街、路、巷地名标志应测量标志位置,实地拍摄标志照片,填写地名标志登记表,将数据录入地名数据库,地名普查成果图上不标注。

6、普查数据录入地名数据库。把地名普查试点的成果数据全面更新入库到区、市两级“地名数据库及其管理信息系统”中,并通过数据接口将相关数据导入到国家地名数据库,完成地名位置和地名属性信息的导入、转换等工作。同时做好国家地名数据库中矢量地图的修改、整饰和地名普查数据与图形匹配等工作。

(三)第三阶段(2012年6月底前)验收阶段

1、成果验收。陆地普查试点成果由市民政局组织区民政部门先行自查,自查合格后报省地名普查试点领导小组办公室验收。

2、上报归档。普查成果验收合格后,按有关规程逐级上报,并完成普查成果资料的立卷归档工作。地名普查成果图一式四套,国家、省、市、区四级地名主管部门各存一套。

五、经费保障

按照分级管理的财政体制,第二次地名普查工作经费由区财政承担,普查所需经费列入本级年度预算。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本次地名普查工作涉及面广、任务重、时间紧、技术要求高,各级各责任单位要高度重视、认真对待此项工作,切实加强领导,积极配合、全力支持好第二次地名普查试点工作,明确专人认真做好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填报,并及时为地名普查提供相关资料并给予协助。区级要组建由有关地名专家和技术人员组成的监理组,负责对普查工作施行监理。确保全区第二次地名普查工作在规定的时间内顺利完成。

(二)落实人员和经费。区、镇(街)要组建精干高效的地名普查队伍,配齐配强地名普查工作人员。区财政部门要及时保障足额安排地名普查专项工作经费,确保地名普查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严格技术规范。要严格执行地名普查工作规程,落实逐级验收等工作制度和标准,切实加强对地名普查质量的控制和管理。普查机构要注意管理在前,控制在先,精心组织外业调查和内业整理工作,加强监督检查,严格把好地名普查的质量关,减少和避免工作的反复,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纠正,并向市地名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地名普查人员要深入实地,认真开展地名调查、信息收集等工作,确保普查的地名信息不重不漏、准确无误。要严守工作纪律,保守国家秘密,如实填报地名普查数据,不得编造、伪造、篡改普查资料,确保地名普查数据的真实可靠。为保证地名普查最终成果的质量,要建立地名普查成果资料逐级审核验收制度,一级对一级把关负责,经验收合格方可汇总和逐级上报。

上一篇:局长在防汛抗旱总结大会发言 下一篇:企业收益分配挑战及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