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及心肺复苏术:医务人员重任在肩

时间:2022-10-01 11:19:05

普及心肺复苏术:医务人员重任在肩

北京朝阳医院急诊科唐子人主任于美国成功抢救心脏呼吸骤停游客,被誉为“中国好游客”,成就了最美中国医生救人于危难的国际佳话。盛赞之余,我们不免冷静思考我们的国情,反思我国面对类似情况的心肺复苏盲区,并以此为契机,寻求提高我国心肺复苏普及率之妙法。

普及心肺复苏术:医务人员重任在肩

王立祥

心跳骤停是一类直接威胁人们生命健康的急症,约80%发生于院外、家庭,家庭成员往往是第一目击者。心肺复苏术是恢复心脏规律舒缩和泵血功能的主要抢救方法。一旦发现家人出现心跳骤停,家庭成员若能在黄金抢救时限内及时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与转归。英美等国因其民众心肺复苏普及率高,心跳骤停患者的生存率为28.7%;而我国民众一味依赖医院或院前急救组织(如急救120等)被动等待,心跳骤停患者的生存率不足1%。

在心肺复苏普及方面,发达国家多以法律的形式进行贯彻实施,比如美国法律规定,18岁以上公民都要掌握心肺复苏,成人心肺复苏普及率在80%以上。基于我国现状,靠专门机构普及心肺复苏不适于国情,唯有调动社会各方力量,深入发掘潜力。尤其是医务工作者,应率先行动起来。目前,中国有194万名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135万名注册护士;如果每一位医务者均能从社会最基本的单元――家庭入手,适时教会家庭主要成员心肺复苏的基本方法,仅以一名医务工作者“培训”5~10人计,即可有高达3,290万人掌握心肺复苏技术,无疑将有助于提高我国心跳骤停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如果每一位医务工作者,向家庭成员传授心肺复苏基本技能,对提高我国心肺复苏普及率具有重要意义。

新近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心源性猝死发生率为41.84/10万,以13亿人口推算,每年高达54.4万人,居全球之首;而我国心跳骤停患者的复苏成功率却低于1%。这些令人揪心的数据,与我国心肺复苏普及率低不无关系。

目前,心肺复苏的普及工作日益引起社会的重视,针对高危人群、特殊人群(警察、消防员、司机等)、高校学生的心肺复苏普及活动日渐增多,但与英美等发达国家相比,尚有一定差距。由于专业急救半径过长,大部分患者因得不到早期救治而死亡。探求全新的家庭自助急救体系,建立家庭自助急救的基本预案和基本方法,以便在第一现场、第一时间内实施早期家庭自助急救,可最大限度地挽救患者的生命。

心跳骤停常突然发生,患者往往在起病后1小时内死亡,令人们猝不及防。每个家庭可根据心源性猝死的特点制定相应的预案,防患于未然。具体措施包括:评估家庭成员的健康状况,为“高危者”其建立病史卡;酌情选择相应通讯方式,如家庭录音电话、心电图传输设备等;常备急救药箱,如监测仪器、硝酸甘油等急救药品、手电筒等辅助工具,以及事先拟定转运路线等。

一旦家中有人发生晕厥、意识丧失等情况,家庭成员首先应遵循以下简要步骤,判断是否为心跳骤停:一翻(翻眼皮看瞳孔是否固定 );二摸(触摸颈部有无动脉搏动);三呼(呼叫时有无反应);四观(观察胸廓有无起伏运动)。若明确为心跳、呼吸骤停,可以采取下述方法急救:①心前叩击,在距离患者左胸前部位40~50厘米高度,垂直叩击其左胸部2~3次;②胸外按压,双手重叠、掌根置于患者胸骨下半部(两连线中点),使其胸骨下陷5~6厘米,以每分钟100~120次的速度按压;③仰头举颏,一手下压患者前额,一手置于其颈后,向上用力;④人工呼吸,捏紧患者的鼻孔并用双唇包住其口,用力吹气,每次吹气时限1秒,观胸廓抬起,频率为每分钟8~10次;⑤腹部冲击,双手掌重叠、掌根置于患者上腹部,快速向内、向上施力,冲击数次。

上一篇:女子养生 善用红花 下一篇:陌上客定制,旅行情境设计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