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统一

时间:2022-10-01 09:59:23

浅述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统一

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学习语言文字,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础,是人文性的载体。小学作为母语学习的起始阶段,应努力追求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进而感悟语言文字中蕴藏的人文内涵。

《爱之链》这篇课文是一首爱的赞歌,文章极其细腻地描写了发生在一个严寒的冬夜中的充满爱的故事,赞扬了人世间的友爱互助。告诉人们,当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应该伸出援助的手;说明爱是可以延续,可以传递的,只要人人都伸出友谊的手,就会缩小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爱之链(一):乔依帮助老妇人修汽车。乔依心情“很是凄凉”,但依然“微笑着”面对“在冷风中微微发抖的”老妇人!乔依的手冻僵了,蹭破了,可老夫人要付款给他的想法,却让他“愣”住了。生活告诉乔依,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是“天经地义”的事,乔依用自己真诚的言行给老妇人了上了生动的一课。

在这里,课文通过丰富的表情、真诚的动作、微妙的心情的描写,向我们诉说什么是爱,怎样去爱。我们首先思考,乔依是在什么情况下帮助老妇人的?联系第一自然段,我们了解乔依是在天气恶劣、因失业而心境凄凉的情况下帮助老妇人的。这里环境描写作用不可小视。其次是思考从哪里看出老妇人也身陷困境、急需帮助。“她在这个荒无人烟的地方已经等了一个多小时了,她又冷又怕,几乎完全绝望了”,体会到老妇人的紧张、害怕、绝望的心情。然后考虑乔依是怎样帮助老妇人修车的。重点品读第四自然段,从描写乔依动作的词语,想象乔依修车的艰难情景和修车活的脏与累,但乔依修车时认真、卖力。最后想一想乔依为什么不要老妇人的钱,他对老妇人说了什么。借助插图展开想象,走进当时的场景中,了解乔依高尚的内心世界。

爱之链(二):老妇人帮助女店主。女店主“极度疲劳”,脸上却带着 “甜甜的微笑”。这一“笑”让我们看到了女店主处境的窘迫、内心的纯洁。

“老妇人为什么要帮助女店主?有几个原因?”进入文本,我们发现了三个原因:①女店主热情招待老妇人;②看到女店主很需要帮助;③老妇人想起了乔依,想起了乔依的话。同时我们发现了女店主和丈夫乔依都是在自己处境困难时,却依然能热情帮助别人,都有做事认真负责的精神。

老妇人是怎样帮助女店主的?仔细品读老妇人写在纸条上的话,并再次联系乔依对老妇人说的话,原来是老妇人受到乔依爱的感染,也像乔依一样无私地帮助有困难的人。老妇人帮助女店主,其实冥冥之中也就是回报了乔依。“好人有好报。”无私的付出,有时也会在无形之中得到回报。

课文的结尾耐人寻味,作者匠心独具,构思巧妙,故事从乔依说起,最后又回到乔依身上,揭示乔依和女店主是夫妻关系,暗含着乔依的无私付出也得到回报。另外,女店主对丈夫乔依说的话,有很丰富的涵义,让我们体会乔依夫妇因为得到“爱”而对生活充满希望,人世间因为有了彼此的关爱、真诚的帮助而变得美好、温暖。

在教学《爱之链》第一个故事时,我主要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

尽管老妇人此时几乎绝望了,但她的内心始终在期望着有人来帮她一把。这时乔依驾驶着他那辆破汽车来到了老妇人面前,看到这一切,他怎么做的,请你自己读一读课文、找一找有关句段。

交流:你从乔依安慰老妇人的话中体会到什么?对乔依的行为你是怎样理解的?

在教学《爱之链》的第二个故事前,先请同学们自己学习。

思考:到小餐馆,老妇人看到了什么?还会想起什么?你可以结合前文,也可以展开想象,自己先练习说一说。

她轻轻地亲吻着丈夫那粗糙的脸颊,喃喃地说:“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亲爱的,乔依……”从女店主的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此时此刻,你就是付出不求回报的乔依,你就是内心充满感激的老妇人,将要分别,你们会说些什么?

学生们有这样几段精彩对答:

1. “乔依的行为无疑是雪中送炭,他无私无畏地帮助老妇人修车,不仅体现出爱心,而且体现出他的毅力!”

2. “啊,是乔依!老妇人想起了乔依,想起了乔依一句句暖人心房的话语,想起了乔依修车时的一幕幕,想起了乔依说的话‘如果您遇上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就请您给他一点帮助吧!’正因为如此,这份爱在传递着,感染着老妇人,她又伸出了援助之手,帮助了一位女店主。”

3. “读了文章的结尾我才知道,原来女店主和乔依是一对夫妻。他们家庭困难,乔依没有了工作,妻子将要生孩子了,多么需要钱啊!可乔依还是不收老妇人的一分钱。这样的安排读来远比一开始就告诉我们来得更出人意料,更感人!”

4. “‘如果您遇上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就请您给他一点帮助吧!’我觉得这才是文章中最关键的一句话,是乔依的这句话让爱不断地延续,让老妇人也奉献了自己的爱心。我想:这就是‘爱之链’吧!”

5. “这是一份无私的爱,这是一份永恒的爱。我相信,有了爱便有了一切。”

6. “爱是人类最美丽的语言,爱是大公无私的奉献。一缕“爱”的阳光,便会灿烂整个人间。”

让学生关注文本语言,关注细节描写,关注文本中情节的独特构思,学生自然立足文本,文思泉涌。借助文本语言,发展他们的语言,给他们提供一个表达感受,运用语言的平台。对于小学生而言,语文学习就是理解、积累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练就扎实的听说读写能力,濡养深厚的文化内涵。通过学习一篇篇凝聚着作家思想、灵感,负载着人类文化内涵的文章,潜移默化地接受价值观和人生观的熏陶。这种浸润人文精神的语文教育,才是语文学科性质的完整体现,才能实现语文教育的最终目的。

总之,语文教学既不能否定工具性,片面强调“人文性”,又不能置“人文性”于不顾,一意孤行地抱住“工具性”不放。只有在夯实“工具性”的同时,合理地进行“人文性”的教育,才能全面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东桥中心小学南校区】

上一篇:咬痛我的那些昆虫 下一篇:教学中适时的多媒体教学能促进学生的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