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度测量难点突破

时间:2022-10-01 09:55:05

密度测量难点突破

密度是初中物理常见的物理量之一,也是中考必考的内容。有关密度的测量方法是学生学习的一大难点,难在模型的建立、过程的分析和等量转化的应用以及与浮力、压强及杠杆等知识的综合运用。对物质密度的测量进行归类分析和解法指导,使学生掌握物质密度测量的一般技巧,以便灵活掌握密度知识,对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利用密度的定义,测物质的密度

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即ρ=。根据定义只需测出待测物的质量及体积,就可求得待测物的密度。这是测量物质密度最基本的方法。

由密度公式ρ=可得m=ρV,V=。因此,可利用待测物与已知密度的物体(例如水)的质量或体积相等,即ρV=ρV或=,在质量或体积中测得其中之一,就可求得待测物体的密度。

例1器材:天平,量筒两只,适量水,待测液体。

步骤:

(1)在天平左右盘中各放一只量筒,调节天平平衡。

(2)在一只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记下体积V。

(3)在另一量筒中倒入待测液体直至天平平衡,记下体积V。

(4)计算:

因为 ρV=ρV,

所以 ρ=・ρ。

(此题利用质量相等)

例2器材:天平,砝码,烧杯,适量水,待测液体。

步骤:

(1)用天平测出烧杯的质量m。

(2)在烧杯中倒入适量的水,记下水的高度,用天平测量现在的质量m。

(3)将水倒去,在烧杯中倒入同样高的待测液体,测得质量m。

(4)计算:

因为 =,

所以 ρ液=・ρ水。

(此题利用体积相等)

二、利用压强的有关概念、公式测密度

由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p=ρgh可知,液体产生的压强跟液体的密度有关,这为测密度又提供了一种原理。因压强不容易测出,故需用已知密度的液体,使它与待测液体的压强相等,即ρgh=ρgh,只需测得液体深度,就可求得密度。

根据这个原理,测密度的基本器材是U型管,用其他适当器材也行。

例1器材:U形管,刻度尺,水,待测液体。

步骤:

(1)如图1所示,在U形管中倒入适量的水和待测液体。

(2)用刻度尺分别测出各液面到两液体分界面的高度h、h。

(3)计算:

因为 ρ水gh1=ρgh2,

所以 ρ=・ρ水。

(此题利用压强相等)

例2器材:两端开口的玻璃管,刻度尺,橡皮膜,水,待测液体。

步骤:

(1)在玻璃管的一端扎上橡皮膜,在管中倒入适量的待测液体,用刻度尺测出高度h。

(2)将玻璃管竖直插入水中,直至橡皮膜变平为止(如图2所示),用刻度尺量出管内外液面高度差h。

(3)计算:

因为 ρ液gh=ρ水g(h-h),

所以 ρ液=・ρ水。

(此题利用压强相等)

三、利用浮力的有关概念测密度

利用浮力的有关概念测物质密度,有以下三种。

1.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ρgV,及浮力又等于物体在空气中和浸没在液体中的视重差,即F=G-G′,通过计算,求得密度。

例1器材:弹簧秤,水,待测物块。

步骤:

(1)用弹簧秤测得待测物块在空气中的重力G。

(2)将此待测物块浸没在水中,用弹簧秤测得示数为G′。

(3)计算:

因为 G-G′=ρ水gV排,

又因为 V排=V物=,

所以 G-G′=ρ水・,

所以 ρ物=・ρ水。

(此题利用体积相等)

如将上述待测物块换成已知密度的物块,或在水和另一种液体中进行两次测量,用上述方法既可测量在水中下沉的物体的密度也可测量液体密度。

2. 利用悬浮在液体中的物体的密度与液体密度相等的原理,测物体的密度。

例2器材:密度计,水,盐,待测密度的鸡蛋。

步骤:

(1)把鸡蛋放入水中,在水中加适量的盐,直至鸡蛋悬浮在盐水中。

(2)用密度计测出此时盐水的密度ρ。

(3)计算:

因为 F=G,

所以 ρgV=ρgV,

因为 V=V,

所以 ρ=ρ。

(此题利用悬浮条件ρ=ρ)

实验室中测血液的密度就是利用了这一原理。先配制好不同密度的硫酸铜溶液(蓝色),然后将血液分别滴入硫酸铜溶液中(血滴与硫酸铜溶液难溶),如血滴悬浮,则血液的密度就等于硫酸铜溶液的密度。

3. 利用漂浮在液面上的物体所受重力与浮力相等的原理,测物质密度。

例2器材:均匀长柱体(密度较小),铁丝,刻度尺,水,待测液体。

步骤:

(1)用刻度尺测出均匀长柱体的长h。

(2)在均匀长柱体的一端绕上少许铁丝,使其能直立地漂浮在水中及待测液体中。

(3)用刻度尺分别测出长柱体露出水面和露出待测液体表面的高度h、h。

(4)计算:

因为两次均漂浮,

所以 F浮1=G=F浮2,

所以 ρ水g(h0-h1)=ρ液g(h0-h2),

得 ρ液=・ρ水。

在上述计算过程中,因所绕铁丝体积远小于均匀长柱体浸没部分体积,故将其忽略不计,密度计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制成的。

利用此原理也可测漂浮在水面上物体的密度。

(此题利用漂浮条件F=G)

例3器材:量筒,水,待测物块(密度小于水),细针。

步骤:

(1)先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记下体积V。

(2)把待测物放入量筒中,记下此时水面升高到的体积V。

(3)用细针将待测物全部按入水中,记下此时水面升高到的体积V。

(4)计算:

因为F浮=G(漂浮),

所以 ρ水g(V2-V1)=ρ物g(V3-V1),

所以 ρ物=・ρ水。

(此题利用漂浮条件F=G)

四、利用杠杆平衡及浮力的概念测密度

利用杠杆平衡及浮力的概念测密度的一般过程是:将待测物块与另一物块悬挂在杠杆两端,并使杠杆平衡;然后将待测物块浸入水中,移动另一物块,使杠杆重新回到平衡,然后通过计算,求得密度。

例1器材:细棒一根,待测物块(密度大于水),水,刻度尺,细线。

步骤:

(1)将待测物块及另一物块悬挂在细棒两端,并使其平衡。

(2)用刻度尺测出待测物块及另一物块到支点的距离l和l。

(3)将待测物块浸没在水中,移动另一物块,直至细棒平衡,并用刻度尺测量出此时另一物块到支点的距离l(如图3所示)。

(4)计算:

因为杠杆平衡,所以Gl1=G′l2,①

(G-F浮)l1=G′l3, ②

①÷②得:=, ③

将G=ρ物gV,F浮=ρ水gV代入③式得:

ρ物=・ρ水 。

(此题利用杠杆找质量关系,利用浮力找体积关系)

在上例中,如将待测物块换成一已知密度的物块,就可测得液体的密度:

ρ液=・ρ物

这就是“密度秤”的原理。

如单纯地利用杠杆平衡的概念,而不与浮力的有关概念相结合,那么杠杆的主要作用是代替天平的职能,即利用杠杆平衡测出待测物体质量,然后,利用其他器材测出待测物体积,从而求得密度。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利用密度的定义测物质密度,普适性较好,是测物质密度的基本方法。利用压强的有关概念测物质密度,普适性较差,只适用于测液体密度,且例1中的两种液体应不溶或难溶,例2中对液体虽无此要求,但误差较大。利用浮力的有关概念测物质密度,普适性较好,所用器材较少,是测物质密度的一种理想方法。利用杠杆平衡及浮力的概念测物质密度,普适性一般,所用器材也较多,且实验计算过程较复杂,所以不是很理想。

上一篇:巧用推导公式,求解密度问题 下一篇:最小力作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