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湿热型胃脘痛186例临床分析

时间:2022-10-01 09:22:27

治疗湿热型胃脘痛186例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 R256.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1)04-0312-02

【摘要】目的:探讨清湿热汤治疗湿热胃脘痛的临床疗效分析。方法:将186例确诊病例采用自拟清湿热汤治疗,水煎服,日1剂,1月为1个疗程。结果:治愈150例,好转30例,无效6例,有效率为96.8%。结论:清湿热汤治疗湿热型胃脘痛疗效显著,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湿热型胃脘痛;清湿热汤; 临床分析

胃脘痛(胃溃疡)是现代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据不完全统计,世界上约占人数1/10的人一生中患过此病[1]。其典型表现为胃脘部饥饿不适,饱胀嗳气,泛酸或餐后定时的慢性中上腹疼痛,严重时可有黑便和呕血。该病如治疗不及时,病情加重还会导致出血、穿孔、幽门梗阻和癌变等恶性后果,严重危害人体健康。2007年8月-2010年8月,笔者采用自拟清湿热汤治疗湿热型胃痛患者186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186例均为门诊病人,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胃脘痛的诊断标准,其中男120例,女66例;年龄最大72岁,最小17岁;病程最长13a,最短1a。胃镜检查:慢性浅表性胃炎12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24例,慢性糜烂性胃炎26例,其中合并胃、十二指肠溃疡16例。湿热型胃痛的主要表现是:胃脘胀痛,嘈杂泛酸,口干口苦,大便臭秽,小便黄短,身重体倦,舌苔黄腻,脉弦数(脾胃湿热证的诊断根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标准[2])。

1.2 治疗方法:采用自拟清湿热汤治疗,基本方:苏梗9g,枳壳12g,丹参12g,檀香6g,木香9g,砂仁(后下)9g,陈皮9g,厚朴12g,黄连5g,蒲公英20g,薏苡仁50g,延胡索15g,甘草6g。泛酸明显者,加乌贼骨20g,浙贝母12g;热盛便秘者,加大黄9g,瓜蒌15g;腹胀较重者,加大腹皮15g,莪术9g。水煎服,日1剂,1月为1个疗程。服药期间忌食辛辣油腻。

1.3 疗效判定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胃脘痛疗效标准制定。治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胃镜检查明显好转;好转:临床症状、体征减轻,胃镜检查有改善;无效:临床表现及胃镜检查无改善。

2 结果

治愈150例(80.6%),好转30例(16.2%),无效6例(3.2%),有效率为96.8%。治疗过程中,未发现有不良反应及毒副作用。

3 典型病例

例1:患者,男,42岁,2009年9月5日初诊。自诉胃脘胀痛近2年多,初始上腹隐痛,闷胀,胃纳欠佳,未经治疗,渐至胃痛加剧,腹胀,纳少,口苦口干,嗳气吞酸,四肢困重,曾多方求医治疗,疗效均不满意。脉弦数,舌尖红,苔黄厚腻。查体:上腹部轻微压痛。胃镜示:慢性浅表性胃炎。诊断:慢性胃炎(湿热型)。治法:清热化湿,理气和胃。方药:自拟清湿热汤加减:苏梗9g,枳壳12g,丹参15g,檀香6g,木香9g,砂仁(后下)9g,陈皮9g,厚朴12g,黄连5g,蒲公英20g,薏苡仁50g,延胡索15g,浙贝母12g,甘草6g。3剂,水煎服,每日1剂。3剂后患者自觉胃脘胀痛明显减轻,纳食增进,舌苔变薄。原方再进3剂,自觉诸症大减,胃痛腹胀缓解。上方加减共服药20剂病愈,追访至今无复发。

例2:患者,男,38岁,2010年3月13日初诊。反复胃脘部胀痛1年多。经胃镜诊断为"慢性浅性胃炎"。近日因进食火锅及饮酒后胃脘部胀痛烧灼感,两肋痞满不适,泛酸,口苦而腻,纳少大便干结,小便赤短,舌质红边有瘀斑,苔黄腻。辨证为肝胃不和,气机阻滞,湿热内生。治疏肝和胃,清利湿热。自拟清湿热汤加山楂15g,苏梗9g,枳壳12g,丹参15g,檀香6g,木香9g,砂仁(后下)9g,陈皮9g,厚朴12g,黄连5g,蒲公英20g,薏苡仁50g,延胡索15g,浙贝母12g,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服药3剂后,诸症均见减轻,便已解,但舌苔仍黄腻。上方加广藿香15g,再4剂而愈。嘱患者禁食辛辣、禁酒,并注意饮食理。随访半年无胃脘痛复发。

4 讨论

胃脘痛中医有多种分型,其中脾胃湿热型颇多,其病机为脾胃气滞,湿热不化,蕴积体内日久则痛。自拟清湿热汤方中黄连、蒲公英、薏苡仁清热化湿;苏梗、砂仁芳香化湿;枳壳、木香、厚朴、陈皮、甘草理气和胃;丹参、檀香、延胡索活血止痛。湿热致病,最易阻滞气机,因此本方不仅清热化湿,更注重理气活血,除痞止痛,以恢复正常的胃肠功能。

朱丹溪《格致余论》云:"东南地土卑弱,湿热相火为病最多","六气之中,湿热为十居八九"。叶天士《温热论》:"粤地潮湿,长夏涉水,外受之湿下起"、"酒客里湿素盛"、"酒肉之湿助热"、"外邪入里,里湿为合,在阳旺之躯,胃湿恒多;阴盛之体,脾湿亦不少,然其化热则一"。湖南地处长江以南,南岭以北,气候湿热,加之部分民众喜食肥腻、甘甜、辛辣食物或嗜酒,内外合邪,影响了脾胃正常运化水谷和水湿的功能,因此湿热型胃痛患者较多。其病因病机为:湿热蕴结,胃气痞阻[3-4]。

参考文献

[1]臧运华,郑艳,高向慧.胃溃疡中医证型与胃镜像关系探讨[J].山东中医杂志,2007,26(2):12

[2]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371-373.

[3]李五成.参苓白术散加减临证治验举隅[J]河南中医,2008,28(9):82-83.

[4]时德廷.和胃止痛丸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96例[J].河南中医2009,26(2):131-132

上一篇:生物制药工艺分析 下一篇:银屑病的辨证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