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看中美电视节目的差异

时间:2022-10-01 09:01:42

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看中美电视节目的差异

中美两国由于文化等不同,各个领域的差异都显而易见,电视节目也不例外。主要以“超级女声”和“美国达人”两个选秀节目以及《绝望主妇》这个电视剧来分析造成中美电视节目差异的文化原因。并进一步探讨造成中国创新能力缺乏的文化原因。

跨文化交际电视节目差异创新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各种跨文化交流日趋频繁。在中美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冲突的现象在各领域都非常普遍。电视节目作为一种文化传播的载体,正广泛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表现了各国各地不同的文化现象体现出不同的文化特征,深刻影响着社会文化和意识,对人们的生活产生极其巨大的影响。由于经济全球化和世界交往的加深,中国不断接触到国外的新鲜事物。形式多样的国外电视节目也因此进入到了中国人民的生活中。但当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相遇,必然就会出现差异。而此时,找出造成差异的原因对避免文化冲突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在面对他国的新生事物时,如何利用是一个关键问题。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但也要讲究西体中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将国外节目进一步本土化,适应大众的口味,就会收到预期的效果。但如果仅是生搬硬套,就难免会经历滑铁卢。而当面对国外新颖的节目时,还有由此引出了另外一个不得不深思的一个文化问题:面对外来事物如何更进一步的思考如何创新而不仅是继承发展。缺乏创新能力而将聪明才智过多沉溺于如何本土化如何“山寨”是中国现今更为严峻的一个问题。

一、“超级女声”与“美国偶像”

“超级女声”,简称“超女”,是湖南卫视举办的针对女性的大众歌手选秀赛。受到了许多观众的喜爱,是中国大陆颇受欢迎的娱乐节目之一。“美国偶像”是福克斯广播公司从2002年起主办的美国大众歌手选秀赛,人气非常高,近年的收视率牢牢占据着美国黄金时间段电视节目榜首。美国偶像是发掘新一代美国歌手的比赛,亦是歌手迅速成名的好机会。

2005年“超级女声”在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反响,“超女”、“PK”成了中国一个时代的特有代名词。虽然“超级女声”从最原始的制作到其节目环节的表现样式都无不是模仿了“美国偶像”。但是考虑到中国的国情、传统文化,它还是对“美国偶像”进行了一系列的本土化改造的,使它变成了一个符合较多中国观众口味的电视节目。

首先,节目设计强调情感的加入。中国传统的人文价值是捕捉生活中动情处,人与人之间讲究温情的体现,不像西方国家那么尖锐,事事都会以一种平和的态度面对。因此,“超级女声”节目设置组舍弃了“美国偶像”过于惨烈的淘汰赛制,以“PK”取而代之,整个比赛过程中强调情感互动。“超级女声”只有在海选的时候采取了“美国偶像”的淘汰赛制。而在后期的晋级赛中,每次让落后的两名选手进行比赛,给予选手“复活”的机会。并在选手落选之后会有介绍选手生平、了解比赛经历以及跟歌迷互动的环节。把原本以选出超级偶像的“美国偶像”改造成了一个将唱歌比赛作为载体,主旨却是打造大众娱乐舞台的一档电视节目。

其次,“超级女声”有选择的借鉴了“美国偶像”的评判模式。“美国偶像”的评委出身专业,对选手要求很高,批评时不带任何感彩,具有专业精神。往往丝毫不给选手留情面。尽管会有观众认为他们太残酷无情,但犀利的批评是刺激观众、提高收视率的好办法。“超级女声”在设计之初也采取了美国式的评判方式,但结果并不是太理想,中国观众普遍反映无法接受。因此,超级女声在接下来的判定模式中,在美国偶像原有风格的基础上,设计出一套适合中国标准的评判风格。评委在评判的过程中或多或少会有感情的成分掺杂在其中并考虑到了大众的感受。有时候评委的决断也会牵扯到炒作,被收视率左右的评委们多少还是没有将“美国偶像”犀利的评判模式坚守到底。

从此,我们可以看出中美两国文化上存在的差异。首先,中国是拥有悠久历史传统的国家,讲求更多的是感情,这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智性文化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在中国,“面子”和“感情”的重要性甚于美国,它存在于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陪伴了中国人成千上百年。而在美国,不讲究所谓的“面子”和“感情”,在他们看来工作是工作,感情是感情。感情会影响到工作,所以在工作中要尽量避免感情因素的影响。

其次,中国人喜欢看热闹,美国人则喜欢看竞争中胜出的强者。中国大众在看待“超级女声”这个选秀比赛的时候往往更加看重的是它的娱乐性,使它变成了自己休闲娱乐无聊时候的点心。许多通过“超级女声”出来的选手最后还是湮没于人群中。毕竟中国人关注的还是在当下的热闹。在选秀的时候,还出现了许多应运中国人爱看热闹心理而出现的各类哗众取宠的选手。对于这种充满噱头的表演,中国观众在不齿心理下还是乐意地接受了。究其原因不外乎给这个舞台带来了更多的热闹,满足了更多大众的心理。而美国人在对待“美国偶像”的时候就严肃多了。在他们看来,这场比赛不仅仅是一个比赛,它其实是一个赛场,是一个真正的梦想舞台,属于每一个平凡而又拥有梦想的美国人。流传于每一个美国人的血液中的是他们传承百年的一个信仰----“美国梦”。他们都相信只要通过勤奋努力还有一点点运气,人人都可以得到自己所梦想的成功。所以,对于通过自己努力获得成功的人们,都会成为美国人心中真正的偶像。从富兰克林开始到乔布斯再到杰克逊,“美国梦”代代相传,对强者的崇拜也流淌于美国人的血液中。

不管怎样,“超级女声”还是得到了巨大的成功。一个地方电视台主办的一个民间选秀性质的电视节目在全国产生了巨大的反响,“超女”、“PK”成了中国一个时代的特有代名词。究其原因,还是本土化做的好。“美国偶像”毕竟是国外的节目,照搬照套的应用到中国这片土地上,不一定就会顺利生根发芽。但是透过具体国情和具体情况的分析,改变其中不适应中国国情的部分,“超级女声”应运而生,红透大江南北。

从跨文化方面来看,美国文化应运而生的“美国偶像”集合了的美国的元素,而当运用到中国来难免碰到文化冲突。湖南卫视聪明的一面就是成功的解决了这种冲突,趋利避害。顺利地解决了中国人难以接受残酷竞争的问题并成功的利用了中国国人爱热闹重情感的心理。在节目中穿插的情感互动不仅赚取了大把眼泪更使收视率上了一个大台阶。通过文化间沟通和融合,使本土化的效果显而易见。

二、《绝望主妇》浮与沉

《绝望的主妇》是由美国广播公司于2004年10月开始,在每周日晚九点播出的电视剧。该剧曾多次夺得美国单周收视排行榜冠军,并横扫美国各大颁奖典礼上的多个奖项。2005年度,中央电视台将这部载着超高收视率的电视剧引进中国,希望得到中国电视观众的认可。但是,当这部电视剧在中央电视台八套电视剧频道播出后,收视率并没有得到预期的效果,惨遭滑铁卢。

《绝望的主妇》在美国走红,因为它集中展示了一些社会现象,剧情包含了谋杀、家庭暴力、婚外情、同性恋、吸毒、自杀等内容。这些剧情反映的是美国社会中多数出现的问题。虽然不能说中国不存在这些方面的问题,但是它并不反映中国的文化。对于普通百姓来说这些问题的距离还是较远的。由于对这部片子缺乏共鸣和体验,中国的普通观众自然不能对其提起兴趣。

其次,在美国中产阶级是属于大多数的,而这部片子聚焦的是中产阶级生活中的问题,所以受众极广并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和思考。而在中国,中产阶级还属于少数阶层,大多数人还是接触不到片子中提出的一些问题也感受不到中产阶级的感受。受众在中国一下就减少很多。而且由于教育模式不同,中国人对于这些话题还是讳忌莫深的。中国文化一直都是尽量避免交谈违背伦理道德的事情。在电视节目中讨论如此敏感的话题还是使一些观众不能接受。而美国因为出现这些问题的时间比中国早,看待这些话题比中国人要自然平常一些。并且美国人不忌讳探讨这些问题,由于受到不同的教育,他们认为这些问题都是属于社会问题,值得每一个美国公民深思并且反省。一味的回避并不能解决问题,只有勇于面对才能找到解决的方法。所以《绝望的主妇》在获得了收视率的成功的时候,也在美国社会中产生了巨大影响力。

最后,该剧对情感等问题表现得比较直白,人物个性非常鲜明。西方文化一直都是要求诚实,所以美国人对于感情表达比中国人要直白的多。并且西方人一直从小就被教育要求有个性,强调个人主义。而中国传统文化一直是要求表达感情含蓄,要求要性格平和强调集体主义。所以,《绝望的主妇》并不能在国内激起很大的反响。

央视引进《绝望的主妇》遭到滑铁卢的原因有很多,但是从跨文化的角度来看还是没有正确的处理文化冲突。中美的历史不同,发展速度、国民教育方式等差异都可能造成文化的冲突。在引进美剧的时候应该慎重考虑这些因素。文化差异无处不在,如何能在差异中寻找出路,创造出价值,并发扬外来事物的长处,值得深思。只有注重沟通交流,尽量消除文化的差异使之适合本国国情才能得到成功。

三、“山寨”中国创新能力的深思

不管是“超级女声”的模仿还是《绝望的主妇》的引进,让人想到本土化的同时还是不禁使人联想到中国的“山寨化”。中国人近些年总是在本土化一些国外的东西,不管是电视节目还是其他。中国人是聪明的,能把本土化做到如火如荼做到收获成功做到令世界叹服。但又如何让世人称赞中国人聪明呢?中国人自己的东西在哪里呢?中国创造在哪里呢?中国的创新能力在哪里呢?

中国传统的宇宙观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指人们对自然规律的顺从,一切都处在不断循环往复之中,并与自然和谐统一。(刘立娥,2008)在天人合一的思想影响下,中国人在思想意识、思维模式和言语观方面都倾向于求整体、求笼统和求综合。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必然导致集体主义。集体主义要求人们要尊重大众,遵守上级的指示和要求,要考虑他人。这就使中国人在顾全大局谦逊有礼的同时缺乏个性以及个人竞争意识,缺少创新能力。(刘立娥,2008)还有中国的教育,家长学校社会给予孩子的压力太大,孩子总是为了学习而学习,缺少了对学习的乐趣,从而在不断的被学习中丢失了最珍贵的创造和想象的能力。造成了孩子只会课本上的东西,只会老师教过的东西,不会举一反三,不会提出问题,不会创新。

而西方哲学家从古代起就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对立的,是一分为二的,人与自然的相分对立,人是处于支配和改造自然的位置。这决定了西方人对待事物喜欢用分析的思想方式和偏重于逻辑的思维模式。美国的宇宙观势必导致个人主义取向。因此,美国人喜欢独辟蹊径,标新立异,在别具一格中出奇制胜。(刘立娥,2008)这可能也是美国这个民族一直创新不断,建国几百年就成为世界霸主的原因吧。

美国的教育则是鼓励孩子创新,不拘泥于课本,拥有个人观点并提出疑问是值得表扬的行为。所以在不知不觉中美国的孩子就从小被培养出了好动脑勤提问的性格。创新能力也在小时候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进程中,国家间的交往越来越多。文化的沟通和交流在造成冲突的同时,也会带给我们反思。传承多年的传统并不代表就一定是好的。外来事物也并不一定就是祸水。趋利避害才是应该采取的态度。面对新兴事物,我们不仅仅要的是继承发展,不仅仅是完美的“本土化”。我们更应该也更需要在得到先进的同时如何考虑自己创造出先进。国家间的竞争越来越体现在创新能的竞争中。跨文化交际不仅仅要求我们要学会避免冲突,更要学会吸取先进,真正跨出本国文化吸取他国文化的精华并以更高的姿态来与他国交际。

电视节目是中美文化冲突的一个表现。“超级女声”把“美国偶像”合适地本土化后得到了商业上的成功。而央视由于忽略了中美文化的差异,《绝望的主妇》在播出后遭到了滑铁卢。这一正一反的案例无不说明了处理好跨文化交际对于成功是十分重要的。然而在做好本土化的时候不得不让人考虑到中国的创新能力。如何在本土化如火如荼时候也能加强中国的创新能力是个值得商榷的问题。中国创新能力的缺少虽然有历史、教育、思想上的原因,但是我们在与他国交往的时候也应应用跨文化交际的知识,努力吸取他国积极向上的适合时展的东西为己用,从而转变思维定势增强自己独立思考、创新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刘立娥.对跨文化交际中东西方认识差异的研究.商场现代化,2008,(10中).

[2]王静.中美文化差异之浅析.东南传播,2007,(1).

上一篇:社会工作视角下自闭症儿童家长的压力探析 下一篇:加强市场监管对农村市场体系建设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