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合作学习有效性的思考

时间:2022-10-01 08:18:49

对合作学习有效性的思考

新课程的实施,给我们的音乐课堂教学带来了崭新的气象。合作学习顺应音乐新课标的理念精髓,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被广泛应用,成了新课改背景之下一种重要的音乐学习方式,被许多音乐教师所“宠爱”,在众多观摩课、优秀课展示中都能见到她的“靓影”。合作学习为教学带来的优势值得我们关注,但是作为音乐教师,更应思考的是它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具体操作和表现,关注合作学习深层次的问题。笔者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和观察,发现当前一些有形式而无实质的合作学习正泛滥于音乐课堂教学中。

一、透视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

镜头一: 一位教师在指导学生学唱歌曲时,组织合作学习,让学生讨论“歌曲有几个乐句?由几部分组成?”“歌曲中有哪几种演唱形式?”学生表现出冷漠的态度,对合作讨论的不情愿、不积极溢于言表。

镜头二: 在一次公开观摩课上,老师就“小鼓有哪些演奏方法”这个问题组织了合作学习,让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没过几分钟,学生学习讨论热情正浓时,老师担心影响教学效果或拖延时间,打断了学生的讨论,进入了下一步的教学。学生茫然、失望的神情写在脸上。

镜头三: 在一堂主题为“探索音源表现音乐情境”的音乐课上,教师在布置了任务后,前后左右的学生立刻组成小组展开讨论。教师站在一旁若有所思,似乎在思考下一步的教学环节,又似乎在计算课堂上已过去的时间,然后随意地在各组间巡视了一遍。既没有参与、指导学生如何合作交流,也没有调控学生在小组内的交流活动。

镜头四: 小组长在合作小组中俨然像个小老师,占有多数时间发表自己的想法和意见,阻碍组内多项对话,压制异己见解。其他组员有的“趁机”偷懒、观望、被动“倾听”他的意见,有的干脆思想开小差,把合作讨论当作与己无关的事。在小组交流展现中,小组长的发言“我认为……”“我觉得……”代表着他个人的意见,并非小组合作讨论的结晶。

以上这些情景现象,集中体现了音乐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有效性问题。那么,以上这四种情景现象又究竟是什么原因而造成的呢?

1. 不考虑合作内容的价值性,随意开展合作学习

音乐教学中有一些内容只要通过教师适当点拨提示,学生就能明了,何必要花足时间、花够力气地反复讨论呢?这样的合作学习,从合作的开始到反复讨论后的结束,学生并没有产生进一步的对音乐的认知、体验,同时因为缺乏合作的兴趣和合作的动机,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仅仅是为了合作而合作。

2. 不保证合作学习的时间,使合作学习走过场

有时学生还没有进入合作学习的状态,有时学生讨论的兴致正浓,教师因各种原因要求结束讨论。这样的合作学习怎么能发挥它的优越性呢?又怎么能体现小组合作的智慧结晶呢?它只是一件漂亮的衣裳而已,也只能成为无本之花,空中楼阁。

3. 不注重合作学习中教师的作用,放任合作学习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把自己定位为“仲裁者”,而不是引导者、参与者,认为把教学程序进行到合作学习一环就应是学生的事了,就可以按照教案的要求把学生往合作学习的框架里赶。这样的合作学习是应付式的,也必然不能产生合作学习的效应。

4. 不把握合作学习中学习的参与度,丧失合作学习的本质

在小组讨论中往往个别学生参与的机会多,代表小组表现得多,其他学生往往缺乏独立思考的时机,而单从组长发言中获取信息,组内缺乏平等的沟通与交流,尤其是缺乏深层的交流和碰撞,个别学生的想法和意见充斥在小组当中,他们的意见即代表了小组合作的结果。这样的合作学习丧失了合作的本质,更值得一提的是长此以往,会让多数学生产生依赖和消极心理,学生间的差异也会越来越大,音乐学习中两极分化的现象也会日趋严重。

二、探寻有效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

可见,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值得我们关注,探寻有效合作学习的策略更是刻不容缓。那么,我们音乐教师应如何利用新课程理论来指导音乐教学实践、开展有效的合作学习呢?在教学实践中,我做了以下一些尝试:

1. 把握有效合作的五个要素,组建合作小组

根据有效合作学习的五个要点,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来分组,每组的学生在学习能力、组织能力、性别、个性、兴趣、特长等方面合理搭配,以此来保证组内成员间的差异性、互补性和组间竞争的公平性。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把学生分成四个大组,每组学生中有的擅长于歌曲演唱,有的喜欢舞蹈表演;有的活泼好动,有的文静内秀;有的是学习上较好的学生,有的是学习困难者……每个大组又分为三个小组和若干小小组。在教学活动中根据合作学习的内容来确定合作的组别。

2. 营造合作的时空环境,开展合作学习

从小问题着手,从小小组合作开始逐步介入合作学习,从二人到四人再到七八人的合作,在实践中提升合作的质量,逐渐形成规范的、生动的小组合作学习。

在课堂教学的座位安排方面可以跳出传统的“秧田式”结构,以小组为单位来安排座位,可以是半圆形,“U”字形、圆形等等,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这样,既体现音乐课的美感又利于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空间。

教师不要担心合作过程会花去过多的时间,拖延教学,影响效果,殊不知“磨刀不误砍柴功”。此时要保证学生主动参与、探究交流、发言补充、辩论表现的时间,让学生在动脑、动口、动手的交互合作中找到感受、表现音乐的方式,这样远比教师中断学生的合作讨论,由老师或个别优秀学生说出他们的感受要强的多,学生获得的对音乐的体验、对学习过程的体验、对学习方式的感悟也将是截然不同的,作为音乐教师我们绝不能因小失大。另外,在小组表现中我们应尽可能让不同程度、不同特长学生的智慧尽情地发挥,尤其是激发所谓学习困难者的兴趣和自信,使多数学生能很好地完成合作学习,并逐渐扩大面,从而实现合作学习的价值和有效性。

3. 斟酌合作学习的内容,确立合作形式

音乐需要合作,而学生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教学资源,因此音乐课堂上的生生合作常见不鲜。每个学生获取受教育的机会多、渠道广,他们身上都具有一定的信息,我们老师应很好地利用这种财富、智慧、资源,创设相互启发、相互帮助、相互交流、共同进步的气氛,共同完成音乐实践活动,从而促进学生间的合作学习。

采用师生合作的形式,首先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新课程推崇一种开放的、“合作伙伴”式的师生关系,正如美国教育学家多尔说的那样:教师在师生关系中的地位是“平等中的首席”。由此看来,老师和学生是互相合作的一方,平等参与式和合作互补式都是良好的方式。

4. 注意合作学习中教师的作用,协调合作过程

在合作学习中,需要教师的正确组织、指导与协调。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教师非常有必要参与其中,了解情况,并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及时扭转小组内学生参与不均衡和小组长说了算的局面,有时还可以直接参与到小组的讨论中去,这对于音乐课中的合作学习显得尤为突出。久而久之,组内学生对音乐的见解、个性、思维方式会互相影响,每个组员也会越来越感到自身的价值,合作、探究的兴趣也会愈来愈浓厚。相反如果教师放任自由,小组合作过程容易偏离中心,会出现讨论跟音乐主题无关问题的现象,这时的合作学习成了部分学生的“避风港”或“吵闹街”,既浪费时间又丢了合作的本质。

在小组合作、分组表现中,教师应善于从不同角度发现各组的优点,多一些激励,少一些否定和各组间谁好谁不好的评价。教师的评价要让学生侧面间接地感到自己与他人(组)的距离,认识到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我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合作讨论结束后的分组表现过程很容易造成各个小组间的小集体主义倾向,不利于各组间的交流,这时教师合理贴切的评价会起到很好的协调作用。

总之,在新的课程环境下,让学生学会合作是新时期音乐教师的职责,让学生学会有效地合作更是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的追求。让有效地合作学习成为音乐课堂一道亮丽的风景,让我们的音乐课堂焕发无限的生机和无穷的魅力!

刘河仙浙江省义乌市朝阳小学

上一篇:感知舞韵 绽放自我 下一篇:新理念、新结构、新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