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论语》热”的理性思考

时间:2022-10-01 08:05:45

关于“《论语》热”的理性思考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传统文化热”持续升温,从唐装的流行,到祭祖的热潮,再到传统经典的重温。这里面当然少不了将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同时也是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的孔子“请出来”,将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经典《论语》翻出来放入当今“传统文化热”的大熔炉里炼一炼。央视的《百家讲坛》栏目也将诸子经典搬上大众讲堂,一时间,到处都是“某某看《论语》”、“某某的《论语》心得”,电影《孔子》的热映更是将“孔子热”推向一个新高潮。因此在今天,我们看待《论语》,不能靠一股热情盲目跟风,而要有自己理性的见解。

一、《论语》四大主题与孔子思想

《论语》从主题内容上可分为以下几大类:德行、为政、治学、教育及其他,分别从不同方面体现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

1.君子篇

《论语》中的孔教要义体现出三对范畴――仁与礼;孝与忠;德与道(钟友循,2009)。归根结底就是,孔子对君子的人格塑造,对高尚品德不同于凡人的追求。

孔子对君子提出了标准要求:仁、义、礼、智、信。首先,君子要讲仁义,“仁者爱人”。其次,君子要重视礼,“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卫灵公》)。也就是说,君子应以道义作为做人的根本,按礼仪来实行,用谦逊来表达它,用忠诚来完成它,否则就谈不上君子。最后,君子要严于律己。君子有“三戒(忙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还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可见孔子对于君子是有很高要求的。

2.为政篇

孔子一生颠沛流离,游说各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以德治国”,“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他主张“有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他的作风。在电影《孔子》中,孔子对颜回说:“如果我们不能改变这个世界,就改变我们的内心。”这明明是“无为”的说法,所以应该不可能真实发生过。

关于治国,孔子认为“伦理纲常”最为关键。一个国家是由各个小家组成的,在家庭里,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好自己的本分,一个国家就会稳定。如当齐景公问孔子怎样治国,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颜渊》)即要治理好国家,君主必须像个君主,臣子必须像个臣子,父亲要像个父亲,儿子要像个儿子。这一思想虽然反映了孔子的宗法伦理观念,但在封建社会的历史条件下,这种伦理纲常确实起到了治理国家的重要作用。孔子劝谏各国君主要严格要求自己,端正自身的举止行为,所谓“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孔子认为君主管理国家大事,要处处从大局着眼,重视“选才,富国,育人,立法”。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子路》)而这些治国策略竟与我国今日之国策惊人相似:重视人才,发展经济,科教兴国,依法治国。孔子的远见卓识可见一斑。

3.为学篇

《论语》关于学习的言论自不必多说,从小学开始,我们就知道“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学,孔子有自己的一套说法,遵从儒教的历朝历代,都将其作为做学问的金科玉律。

首先,孔子认为应该端正学习态度,以乐学、爱学为前提。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还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虚心求教,“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自身。关于这一点,还有一句话很有意思:“无友不如己者。”就凭这一句,鲁迅说孔子是势利眼,也有很多学者,如南怀瑾、李泽厚,为孔子辩白说这句是讲“没有哪个朋友不如自己”(李零,2007:59)。这样一来倒是充满谦虚,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异曲同工,但似乎不是孔子本意。很多学者都把孔子过于“圣人化”,把孔子某些今人看来过激的言论美化,其实大可不必。李零说:“去圣乃是真孔子。”《论语》既然是由孔子的弟子记载整理而成,而他的弟子们又如此推崇敬仰孔子,应该不会将孔子不好的言论摘录下来,因此,在他们看来这些都是有道理的。而经过我们“美化”过的理解也未必就是真理,还是还原孔子本意的好,以不致后人继续误解。

4.施教篇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他一生教出很多学生,主张重视教育,在《论语》中也不乏其关于教育的论述。

孔子在教育观念上,认为受教育者不应分贫富贵贱,不分聪慧与否,每个人受教育的机会应该是均等的,即“有教无类”(《卫灵公》)。这一观念在孔子的时代十分大胆,打破了当时的等级制度。在方法上,孔子强调启发式教学:“默而知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孔子主张“因材施教”,他对于子路和颜回的教育便体现了这一点。在内容上,多是沿用周代贵族学校所用的六艺,即诗、书、礼、乐、易、春秋,所谓“子所雅言,《诗》《书》执礼。”(《述而》)“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季氏》)至于孔子教育的培养目标,自然是塑造君子了,而君子是为了走上仕途,“学而优则仕”的。

5.其他

除以上四类外,《论语》中还记载了有关闻达、富贵、说话等方面的言论。

二、《论语》中孔子思想的影响

《论语》及孔子的儒家思想横空出世以后,留给后人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西汉初期占据统治地位的社会政治思想是黄老思想,汉文帝和窦皇后一直推崇黄老思想,曾下令景帝、窦氏宗族必须读黄老。景帝时,辕固生以儒家观点论述汤武革命,激怒了信奉黄老的窦太后,窦太后命其与野猪搏斗以决定其生死。黄老思想的这种地位一直延续到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前。汉武帝时,孔子的儒家思想取得空前的地位。

统治者们推崇《论语》和儒家思想,一是由于儒家主张“有为而治”,因此历代希望有所作为的君主都以此作为治国方略;二是因为儒家的“中庸”看似与“善”相关,能使君王的勃勃雄心显得不那么锐利;三是其对“封建纲常”的维护是统治者们维护王权的有力武器,有助于他们治国平天下。

反封建主义者则积极反对孔子的观念。明朝的李贽是明后期“异端”进步思想家,他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揭露道学的虚伪,反对歧视妇女和压抑商人。他是我国反封建的思想先驱,他的思想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带有民主性色彩。明末清初的黄宗羲,在明亡后,隐居著述,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激烈的批判,提倡“法治”,反对“人治”。近代有三次对儒家思想的较大冲击:第一次是太平天国运动,草根阶层对儒学的冲击。第二次是时代,变法派思想家对儒学的冲击。第三次是民国成立之后的“”,各类激进主义新思潮对儒学的冲击。面对冲击,儒学也作出反应。康有为、陈焕章创立孔教,将儒学宗教化。而学衡派的学人对孔子和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地位作出了深刻的批判,产生了新儒家。再到“”时期的“反孔批孔”,孔子思想再一次成为众矢之的,中国知识分子也因此经历了一场浩劫。

三、结语:正确待看孔子和《论语》

纵观历史,《论语》及孔子思想经历了一系列跌宕起伏。从现在看来,无论是一味地推崇,还是彻底地反对,都不利于我们理解《论语》,对孔子他老人家也是不公平的。如今我们又一次走进了“孔子热”、“《论语》热”当中,但愿这股热潮是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回味和学习的热潮,而不是一时的头脑发热,拿儒家经典追求名利的热潮。各位顺应潮流,转而通读《论语》的国人,还是应该有自己的思想和理解,不要人云亦云,亦步亦趋地跟着别人走,还原一部真实的《论语》,一个真实的孔子。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论语》包容万汇,理性地看待它,汲取其精华,而且有批判精神,才是我们该有的态度。

参考文献:

[1]钟友循.《论语》中的孔子形象[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9,(3):64-69.

[2]钟友循.孔子与“传统文化热”[J].理论与创作,2008,(4):121-124.

[3].

[4]李零.丧家狗[M].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5.

[5]钟友循.《论语》中孔教要义[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9,(11):25-30.

上一篇:我对“重写音乐史”的一点看法 下一篇:广告翻译中广告美感的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