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学科学创新学习的应用

时间:2022-10-01 06:44:05

论中学科学创新学习的应用

摘 要:学习的本质在于获得一种对主体而言是新颖的经验。这种新经验或是现有的、或是未知的、或是需要探索的。开发人类潜能就是教育的根本目的。人的创新能力需要教育来培养,培养创新能力需要教育创新,教育创新需要创新教育。只有改变学习方式,学会自主,主动发展自己,学会创新学习,才能适应科学技术对公民创新能力的需要。

关键词:中学科学 创新学习 应用

一、创新学习的内涵和特征

创新学习是与传统的学习方法――维持学习相对立的一种学习。维持学习重在获得固定的见解、方法、规则以处理已知的和再发生的情形的学习,它对于封闭的、固定不变的情形是必不可少的。创新学习是能够引起变化、更新、改组和形成一系列问题的学习,它的主要特点是综合,适用于开放的环境和系统以及宽广的范围。创新学习是人们通过已有知识、经验的摄取,经过同化、组合和探索、获得新的知识和能力,提高自身素质,使学习者的内部状态和外显行为发生变化的一种活动。质疑是创新学习的起点。

创新学习最基本的特征:

1.学习个体呈现主体性

首先,学生有明确的目标意识,对自己所要达到的学习要求及其社会价值有所认识,并能主动规划和安排自己的学习。其次,学生有强烈的学习动机,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并积极探索。再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勇于质疑。质疑是创新学习的重要环节,只有当学习者能质疑,会质疑,才有创新的可能。

2.学习内容突出方法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主席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指出,科学技术的时代意味着知识正在不断变革,革新正在不断地日新月异,所以教育应该较少地致力于传递和储存知识而应该努力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学会如何学习)。

3.学习过程强调活动性

学生学习的活动性一方面是注重了知识的学以致用;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合

作学习的品质。在交往中学习,在学习中交往;在交往中发展,在发展中交往。在交往

合作中,学习内容作为信息,通过言语、动作、表情、姿势等方式,从一个人传递给另一个人。

二、创新学习的基本方法

研究创新学习,必须将创新学习的相关方法作为研究重点,通过科学有效的研究方法,才能达到创新学习的目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学习,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创新学习常见的方法。以下是常见学习方法的简介:

1.问题学习

问题学习指学生具有问题倾向,带着

问题学习,并不断寻找信息,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的学习。但实际上,由于考试评价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学生能真正使用“问题”学习的却不多见。

2.课题学习

课题学习也是学生创新学习的一种重要途径。尤其是中小学生,由于常常是继承式学习,没有较好地形成创新学习的观念,课题学习比较容易扭转学生这种学习的局面。

3.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充分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而进行的创新性学习,即学习过程呈现自主、主动、创新相互依存的三个层次。

4.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

学习。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合

作的精神和竞争的意识;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对众多有差异的学生的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三、中学科学创新学习的实践

1.教师引导学生创新学习时应遵循的原则

全体参与原则:基本含义是面向全体学生,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这是创新学习的根本方向。

主体主动原则:基本含义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这是创新学习的前提。

启发探索原则:基本含义是在创新学习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基本任务是启发诱导:学生是探索者,主要任务是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新事物。教师的启发,目的在于引起(而不是代替)学生的探索。这是启发探索创新学习的基本方式。

个性化原则:基本含义是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为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帮助。这是创新学习的客观要求。

实践操作原则:基本含义是引导学生

在创造实践活动中,动脑、动手、动口。这是创新学习的重要途径。

2.“自主创新性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

(1)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去发现问题的动机。好的问题可以带来一些良好的答案,体现了独特的价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密切联系生活现实,有意识地创设情境,让学生独立地发现独特的价值,使其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增强他们的意识。

(2)为学生提供空间和方法,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我们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教他们学习的方法,以使他们能自学,积极探索。针对第一步的问题,鼓励学生先自主学习并尝试解决数学问题。

(3)组织团队学习、参与和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互相交谈,互相学习,每一个学生都能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应当参与小组学习,给予适当的指导。

(4)沟通,达成共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思维能力。

(5)归纳总结并提高知识结构。这一步骤通过总结知识,完善了知识结构,在共同探讨比较和分析过程中,透过现象看本质,将理论知识融入现有的知识水平、认知结构。

(6)巩固练习、拓展视野。练习设计要有层次,即基本练习,目的是巩固当堂知识;综合练习,目的是加强前后联系,深入理解知识,形成知识网络;发展练习和开放式练习,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创设问题情景的几种方法

学习的过程,其实质是学习者不断地“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在不断生疑、质疑、释疑过程中,才有创新。因此教师在实施创新学习时,要以“疑”为主线,以“新”为目标,通常其基本途径是自学生疑―合作质疑―实践创新―探究释疑,在此过程中以问题贯穿始终,以问题引起学生思维。下面是几种创设问题情景的方法:

(1)创设情景,实验设疑,引起教学

案例1:在《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的探究课上,在教学设计上,分别演示二氧化碳和石灰水;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的两个对比实验。变浑浊和不变浑浊两个截然不同的实验现象自然引起学生的疑问,同样是碱类物质,为什么会不同呢?顿时调动起学生兴趣,整节课围绕着氢氧化钠到底能否与二氧化碳反应?然后要求学生设计实验来验证。案例2:在《碳酸盐》一节的教学设计中,改变传统教学中一个实验,归纳一个结论,然后学生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而是先让学生做了一个向澄清的石灰水中持续通二氧化碳的实验,然后让学生观察,学生会发现,怎么溶液由澄清变浑浊,又由浑浊变澄清的奇怪现象,探究的兴趣自然带到了课堂上。总之,让其主动在实验中通过现象,发现问题,培养其问题意识。

(2)根据生活中的现象设疑,引起教学

在《燃烧》教学过程中,课本强调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利用燃烧是学生熟悉的现象,以学生生活中的小问题着手,例如学生问我:“老师,为什么我在家中做实验时,使用的酒精灯怎么总是烧灯芯,有时换不到两天,又没了?”学生有亲身经历,顿时激起了探索欲望,这是什么原因呢?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而且知道科学离我们身边不远。课后我更让学生实验探究在酒精灯中

究竟使用浓度多少的酒精才合适,浓度低的酒精在使用时会发生什么现象,浓度高的酒精又会发生什么现象,为什么会这样。学生在探索时自然进一步地巩固了燃烧的条件。

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无定法,这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去探索,根据实际情况,寻找合适的教学策略,去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学习,培养其创新的意识及能力。

参考文献:

[1]龚春燕.《创新学习论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

[2]袁振国.《教育新理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

[3]胡方.《中学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年.

作者单位:浙江省临海市杜桥实验中学

上一篇:关于诗词鉴赏教学的思考 下一篇:以通达的眼光看待书法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