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有效性

时间:2022-10-08 01:47:43

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有效性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那么,怎样的问题情境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呢?以下是我在学习新课标更新教学理念后在教学实践中探索有效问题的三点做法。

一、有效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好的问题是成功的一半。在知识的认知过程中,设计一些新颖、富有吸引力、且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相联系起来,而又无法回答的问题,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唤起学生的“研究”需要。在学习《几何图形》(人教版七年级上)这一节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在世博园中各个国家的场馆,都有千姿百态的图形,它们不仅美化了我们的生活空间,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思考:建筑施工时怎样拉出直的参考线?怎样用平面图形表现一个建筑的设计?怎样去设计一个优美的包装盒……这些都需要我们去了解更多的图形知识,在这一节我们将认识到更多的图形,探索它们奇妙的性质,发现它们的广泛应用。联系大家平时比较关心的世博会,设计疑问,再经老师的启发诱导,同学们对所要学习的新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新知的驱动力。

二、有效问题是通向智慧的大门

有效的问题是衔接新旧知识的桥梁,它能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将学科知识与学生的个体经验结合起来,唤醒学生的运用意识,激起主体的探索欲望。例如:七年级上用代数式表示数的探索题,问题是用火柴棍拼如图所示的等腰梯形:(腰与上底相等,下底是上底的2倍)

(1)搭这样的3个梯形需要火柴棍多少根?

(2)搭这样的10个梯形需要火柴棍多少根?你是怎样得到的?

(3)搭这样的n个梯形需要火柴棍多少根?为什么?

这样的层层递进式的问题,由简单到复杂,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步步深入,环环相扣,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热情,较好的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

三、有效问题打通学生的思路

学知识是为了应用知识。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会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境,即使学生具备了解决问题的全部知识与方法,但当遇到新的问题或换了一种形式出现时,仍百思不得其法,这说明了学生思维不开阔,仍局限在课本知识的层面上,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仍停留在课本上或停留在机械的记忆层面,那么这时有效的提问便是对教材的合理补充和拓展,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例:求(1)y=(x-1)2的最值

(2)y=(x-1)2+1的最值

(3)y=(x-1)2+1(-2≤x≤2)的最值

(4)y=2(x-1)2+1(1≤x≤3)的最值

(5)y=2(x-1)2+1(-3≤x≤-1)的最值

由于学生对函数的性质理解得不够透彻,很容易犯“从三到万”的错误。合理有效的提问可以引起他们的注意、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克服思维的定势、启迪学生的思维、开拓解题思路、激活数学方法。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学习的中心,是最好的学习诱因。总之,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能够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老师的主导作用得以充分的发挥,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罗彩新.让教材活起来,学生动起来――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广州师训》.

作者单位:广州市番禺区会江实验学校

上一篇:浅谈中专生文学作品鉴赏能力的培养 下一篇:刍议乡土地理教学在校本教材中的应用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