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热清联合阿奇霉素治疗儿童支原体肺炎疗效观察

时间:2022-10-01 06:43:44

痰热清联合阿奇霉素治疗儿童支原体肺炎疗效观察

【摘要】 目的 探讨痰热清联合阿奇霉素序贯治疗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6例支原体肺炎患儿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8例应用痰热清注射液静脉滴注联合阿奇霉素序贯治疗;对照组38例采用阿奇霉素序贯治疗,两组均给予退热、止咳、化痰、平喘等对症治疗,比较2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73%,对照组为84.21%,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

【关键词】 痰热清;阿奇霉素;儿童支原体肺炎;疗效观察

肺炎支原体肺炎是由肺炎支原体(MP)感染引起的肺部急性炎症性疾病,儿童患者多见,占小儿呼吸道感染30%以上[1],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为主的肺部炎症反应。支原体肺炎病程长、治疗方案多、疗效差别大,我院自2009年1月――2012年12月应用痰热清注射液联合阿奇霉素序贯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住院确诊的MP肺炎患儿76例,男46例,女30例,年龄2-13岁,均有呼吸系统症状和体征(发热、咳嗽,多为顽固性咳嗽,无痰或少量白痰),双肺可闻及干湿性罗音,胸部X线显示肺部有炎性改变,血清支原体抗体阳性(MP-lgM检测≥1:40)的患儿,所选患者均无合并其他感染及心、肝、肾、脑等器官功能不全,随机分成对照组(阿奇霉素序贯治疗)和治疗组(痰热清注射液联合阿奇霉素序贯治疗)两组,两组一般资料统计学处理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诊断标准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2]第7版MP肺炎诊断标准。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儿均给予止咳、化痰、退热、补液等对症处理,对照组给予阿奇霉素10 mg/(kg・d)溶于5%GS配成浓度为1%的溶液静脉滴注5d,1次/d,停用3d,再用3天或口服阿奇霉素颗粒10 mg/(kg・d),1次/d,连用7d。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痰热清注射液(上海凯宝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按体重0.3-0.5ml/(kg・次)(最大20ml/次),加入5%GS或0.9%NaCl 100-200ml,静脉滴注,滴速30-40滴/分钟,1次/d,治疗5-7d,两组疗程均为14d。观察两组患者的有效率、咳嗽、发热、肺部罗音消失时间、不良反应等。

1.3 疗效判定 显效:治疗14d后,症状、体征消失、实验室检查及肺部X线检查均恢复正常;有效:治疗14d后,临床症状及体征减轻,肺部X线示肺部阴影大部分吸收;无效:治疗14d后,临床症状、体征及肺部X线征象加重或无明显改变。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3.0对资料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χ±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 果

2.1 两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比较 治疗组退热、止咳及肺部音消失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住院天数也明显缩短,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2.3 不良反应 治疗组3例,对照组4例,均为胃肠道反应,2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3 讨 论

支原体肺炎是由肺炎支原体(MP)引起的呼吸道感染,该病发病率近年呈上升趋势,儿童患者多见,其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清楚,主要与病原体的直接作用、上皮细胞的毒性变化及免疫调节机制异常有关[3]。目前治疗MP感染主要应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阿奇霉素进行序贯治疗,但应用阿奇霉素治疗支原体肺炎病程长,且发热、咳嗽、肺部罗音消失时间较长,患儿依从性差。痰热清注射液由上海凯宝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由黄芩、山羊角、熊胆粉、连翘、金银花等科学组方。痰热清组分中黄芩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功效;山羊角具有显著解热、镇静、增强免疫作用;熊胆粉具有解痉、抗病毒、抑菌、镇咳、祛痰、平喘作用;连翘具有升浮宣散之力,消热宣透作用;金银花具有清热解毒,广谱抗病毒、抗菌作用。痰热清注射液体外试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嗜血杆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有抑制作用。整体试验发现痰热清注射液诱导流感病毒感染小鼠肺组织α-干扰素产生,对T、B淋巴细胞增殖及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具有明显促进作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肺部各种感染性疾病[4];痰热清注射液可抑制肺间质水肿和炎性渗出,减低或抑制炎性细胞的浸润,可以降低内毒素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阻止急性肺泡细胞炎症损伤,改善低氧状态,达到抗菌消炎的目的。本研究显示,治疗组患儿发热、咳嗽、肺部罗音消失时间、病程比对照组明显缩短,有效率明显提高(P

参考文献

[1] 袁壮,董宗祈,鲁继荣,等.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诊断治疗中的几个问题[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2,17(8):449-452.

[2]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204-1205.

[3] 鲍一笑,张廷燕.儿童呼吸系统疾病[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260-262.

[4]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药品标准(试行)[S].(YD200912003).

上一篇:1例妊娠合并脑卒中的产程观察及护理 下一篇:兰索拉唑、阿莫西林联合清胃汤治疗慢性浅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