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非智力因素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时间:2022-10-01 05:59:00

小议非智力因素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摘 要: 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对个体成才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个体智力的提升也有辅助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发展学生智力的同时,更需要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和培养。

关键词: 非智力因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开发与培养

一、非智力因素的涵义

20世纪初期,国外的一些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就展开了对于非智力因素的研究。1935年,美国心理学家亚历山大在一篇名为《具体智力和抽象智力》的论述智力的文章中提出非智力因素的概念,而后,美国心理学家韦克斯勒在《认知的、欲求的和非智力的智力》一文中提出了动机、情绪平衡性和坚持性等非智力因素在智力活动中的作用。在国际教育界与心理学界,一般将韦克斯勒这篇文章的发表作为非智力因素概念正式诞生与科学研究的标志。

在我国,1983年,上海师范大学教管系燕国材教授在《光明日报》上公开提出非智力因素的概念,并积极推广与倡导,不仅引起了我国教育界和心理学界对此问题的兴趣与重视,而且打开了学术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新局面。直到如今对于非智力因素的理论也没有得到完全的统一,但对于非智力因素比较一致的理解是,从广义上讲,它指凡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环境因素、生理因素及道德品质等。一般都认为智力是由观察力(感知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和注意力等五种基本因素组成。除这五种心理因素以外的心理因素、环境因素、生理因素及道德品质等,都可以划归非智力因素。从狭义来说,非智力因素是指那些不直接参与认识过程,但对认识过程起直接制约作用的心理因素,主要是指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

二、非智力因素的结构

在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因素中,由于各自所起的作用、职能不同,我们认为非智力因素结构是由四个子系统有机结合组成,即引导系统、动力系统、调控系统和定向系统。这些子系统相互影响、相辅相成,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统一体。

非智力因素中的引导系统主要由个人的抱负水平、自我意识、注意等因素组成。抱负水平是指个人对未来可能达到的成功标准的心理需求,自我意识是指学生对自我及自我与周围事物关系的认识、评价,注意对心理活动起着选择、保持、调控的功能。非智力因素之中的抱负水平、自我意识及注意在人的学习活动中起着引导、维持的作用,引导个体的整个活动朝向一定的目标,这一系统的水平和层次还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或影响了个体的努力程度和努力方面。

非智力因素的动力系统主要包括人的需要、动机、兴趣等。需要是人自身或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大脑中的反映。它是产生活动的原始动力,形成一种寻求满足的力量,驱使人们朝一定的对象去活动。动机在人们的活动中是一个最具活力的行为动力。在非智力因素中,这一动力系统是个体达到目标的内在驱动力,是人的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的源头,对人的行为起强化推动作用。

非智力因素的调控系统由人的情感、情绪和意志组成。情感、情绪对人的学习活动不仅具有驱动的作用,而且具有调控的作用。情绪会影响感觉和知觉的选择,影响记忆的效果,影响思维过程。意志对学习活动的作用主要包括发动和抑制两方面。因此,只有意志参与作用,人们才能自觉地主动地调节、支配自己的思维、行为和心理状态,克服种种困难,实现最终的目标。

非智力因素的定向系统由人的性格与气质组成。性格是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及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是人们在后天的环境教育中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在人们的学习、工作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非智力因素的结构中,这四个系统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

三、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和培养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理论上应当遵循的基本规律之一,是必须遵循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规律。这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任何一个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都包含知、情、信、意、行五个心理要素(即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信念、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在这五个基本要素中,除道德认识是智力因素外,其余四个都属于非智力因素。

个体的成长离不开智力的提升,而非智力因素对智力的提升有着辅助作用,体现在非智力因素具备的三大功能上。人内在的学习动机形成的内驱力及生活中愉快满足的体验形成的情动力体现了非智力因素的动力功能;同时非智力因素可以帮助人们确定活动的目标并指导人们从动机走向目标,在活动中还能够使人们支配自己的行动,控制自己的行为,增强或削弱自己的生理能量与心理能量,这体现的就是非智力因素的指向功能;非智力因素的维持功能指的是它能支持、激励个体的行为,使学习者锲而不舍地开展智力活动,最终达到目标。

四、探索开发和培养非智力因素的途径

(一)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开发和培养非智力因素的引导系统。

借助校园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建设,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校园文化是学校师生在长期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创造和形成的、具有校园特色的闲暇生活方式、文化氛围、文体活动、行为准则、人际关系、校园环境等,以及其它反映师生共同信念和追求的校园精神的总和。

(二)通过激发学习动机,开发和培养非智力因素的动力系统。

通过竞争,调动学习需要。学习的需要是学习的源动力,积极性的源泉。

通过兴趣,调动学习热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究某种事物,力求参与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

通过激励,调动学习动机。动机是在需要基础上产生满足需要的主观倾向,引发行为的直接内部动因。在教育过程中要将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显性激励和隐形激励相结合,针对不同需要进行合理适度的激励。

(三)通过有效团体辅导,开发和培养非智力因素的调控系统。

团体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它是以团体为对象,运用适当的辅导策略与方法,通过团体成员间的互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激发个体潜能,增强适应能力的助人过程。

总之,当今大学生面对的是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和人才需求不断提高的挑战,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摒弃错误的观念而采用更有效的以人为本的新模式,应该把非智力因素的开发与培养与智力因素的开发提到同一个层面,使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真正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能力,推进素质教育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朱立峰.心智潜能的开发[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1.

[2]蔡笑岳.智力的激励与开发[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4.

上一篇:发挥高职院校团组织作用,强化学生公寓育人功能 下一篇:浅议高校图书馆的“人性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