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跑教学方法的研究

时间:2022-10-01 05:58:49

短跑教学方法的研究

摘要:通过对田径项目中短跑技术及教学方法研究,旨在加深学生对现代短跑技术特点的认识,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提高短跑技术教学的质量,使学生从短跑项目中获得更多的乐趣与帮助。

关键词:短跑 教学方法 短跑技术

中图分类号:G807.03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2.040

1 前言

教学方法是连接教与学的纽带,是知识、技能、技术传授的桥梁。教学方法应该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两大方面,是教授方法与学习方法的统一。教法和学法两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不可分割的。短跑是典型的体能主导类速度性项目,是田径运动的基础。在多级多类学校教学大纲中被列为重点项目,其对速度、力量、柔韧、耐力等身体素质要求较高。本文针对学校体育教学的实际,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对影响短跑速度提高的主要因素及提高跑速的有效方法进行初步探讨,对教学手段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和研究,改进教学方法,以期提高短跑教学的质量。

2 影响短跑的诸多因素

2.1 短跑运动技术的教学方法及动作技能的形成规律

短跑运动技术技能的形成符合一般运动技能形成的基本规律。认识论把人们认识的过程分为“初学、掌握、提高”三个阶段;生理学则依据人体的生理特点,将这一特点分为“泛化、分化、自动化”三个阶段。

2.2 在短跑中决定跑速的主要因素

2.2.1 影响步长的因素

步长是指两脚着地点之间的距离。腿部力量的大小是影响步长的主要原因。腿部肌肉力量与肌肉的生理横断面积和肌肉的初长度有关。通过力量训练使腿部力量增大,跑进时后蹬有力,可以增大步长。下肢的长度也是决定步长的因素。髋关节柔韧性的好坏,肌肉和韧带是否有弹性,直接影响髋关节运动幅度,影响步长。

2.2.2 影响步频的因素

步频是指单位时间内的步数。运动员神经过程的灵活性和肌肉中快肌纤维与面积所占百分比及其增大程度与步频有着密切关系。

2.3 速度训练的注意事项

速度训练可以采用不同的强度,每个人的训练水平和身体状况不同,采用的训练强度安排也要区别对待。在进行速度训练时,必须保证训练的安全,速度训练前进行充分的准备活动,保证速度训练后的充分休息和身体恢复。

2.4 体育游戏在短跑教学中的运用

把体育游戏引入到短跑教学中,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掌握多种发展奔跑能力的锻炼方法。有利于学习和掌握短跑技术动作,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短跑教学的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反应速度,动作速度和移动速度。

2.5 简单实用的教学方法

2.5.1 建立正确完整的短跑技术概念

教学开始时应根据教学的条件,通过学习教材、有关资料、讲解、示范、观看技术图片、录像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在原有普通跑步经验的基础上,加深对短跑竞技项目的认识,建立正确的短跑完整技术概念。

2.5.2 学习短跑技术的专门性练习

专项辅助练习对于掌握正确的短跑技术,提高短跑的能力有着良好的辅助作用。以下介绍短跑的专门性练习方法。

第一,小步跑:面向跑进方向站立,上体稍前倾,摆动腿屈膝前摆的同时,另一腿大腿积极下压,脚前掌扒地式着地,膝关节伸直,足跟提起。作用:提高髋、膝、踝关节的放松技术,发展动作频率。

第二,高抬腿跑:在小步跑的基础上,将小步跑的抬膝动作加大抬高至水平,另一条腿积极下压,充分伸直,用脚前掌着地,踝关节缓冲支撑,身体重心提起。作用:发展踝关节力量和抬腿肌肉群的力量,提高上下肢协调配合的能力。

第三,后蹬跑:上体正直或稍前倾,后蹬腿有力蹬伸的同时,摆动腿积极屈膝向前上摆出,带动同侧髋前送,进入跨步腾空。随后,摆动腿大腿积极下压,足掌着地,膝、踝关节支撑。随人体重心前移,摆动腿变为后蹬腿,进入后蹬。两臂协调摆动。作用:发展腿部力量,提高后蹬能力,加大步长。

第四,折叠跑:小腿在体后顺惯性向大腿折叠,脚后跟积极向臀部靠拢。作用:练习短跑中的折叠技术。

第五,车轮跑:在高抬腿练习的基础上,摆动大腿抬到水平时,膝关节适当放松,小腿顺势摆出,然后随着摆动大腿的积极下压,小腿积极向下扒刨。作用:车轮跑就是把小步跑、折叠跑、高抬腿结合起来,目的在于练习各环节的衔接和体会用力顺序。

2.5.3 短跑途中跑教学的步骤与方法

途中跑的任务是继续发展和保持较长距离的最高速度。途中跑时,头部位置要正直,眼平视,面部和颈部肌肉要放松,上体稍有前倾,大约为8度―12度。在整个教学和训练过程中,要始终强调一点,短跑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跑的动作自然放松能力,必须学会放松那些不参与工作的肌肉。

第一,摆臂技术练习,两腿前后开立站,两臂屈肘直角弯,以肩为轴来摆动,前后自然摆不停。

第二,用前脚掌着地的富有弹性的慢跑练习。

第三,直道上中等匀速的30―50米跑。

第四,40―60米中速跑,强调后蹬,要求髋、膝、踝三关节尽量蹬伸,注意脚趾的用力。

第五,30―50米加速跑,逐步加快步频,加大步长,加快步速,改善跑的技术,体会用力过程。

2.6 放松技术在短跑教学中的运用

放松能力主要是指大脑皮层运动中枢兴奋与抑制的转换能力,通过训练可以加强神经系统的灵活性,提高中枢之间的灵活性,加强有关动作速度,改善各协同肌群之间和它们与对抗肌群之间的协调关系,尽量减少因对抗肌群紧张而产生的阻力。放松训练可以提高肌肉的质量,使肌肉随意念而迅速的收缩和放松,把肌肉练“活”。这样的肌肉有高度的柔韧性、灵活性和协调性,爆发力强,收缩速度快,对提高短跑运动员的速度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3 小结

短跑全程技术由起跑、起跑后的加速跑、途中跑和终点跑四部分组成。在短跑教学中,从全程跑各技术阶段而言,途中跑技术是整个技术教学的重点。

在短跑技术教学中要处理好步频与步长的关系,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和个性特点,可分别采用保持步频提高步长、保持步长提高步频,或步长、步频同时提高等方法来提高跑的速度,逐步建立合理的步长、步频比例组合,提高跑的技术效果。

在短跑技术教学中,要始终注意对跑的直线性、平稳性、速度感等专项意识的培养,有针对性地加强身体协调能力训练,不断提高跑的协调放松技术。

参考文献:

[1]赵月香,郑建岳.高校短跑运动员的专项技术训练[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7.

[2]季浏.体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张贵敏.田径运动教程[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辛金花,女,运城职业技术学院,山西运城 044000

上一篇:职校图书馆取消门禁系统之我见 下一篇:加强高等职业院校学生思想道德建设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