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情感体验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时间:2022-10-01 05:49:06

浅谈情感体验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运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去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调动一切情感因素,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感情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情感体验课堂教学创设情境学习兴趣

情感是沟通的媒介,是达成理性共识的基础,所以语文教学应该是认知和情感相互统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传授,而是带着主观感受和情感体验去认识和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要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

运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去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感情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引导学生体验情感

有爱才会有真正的教育。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教育者以爱子之心去爱生,以教子之诚去育人,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老师进行情感教育的基础。学生是一个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活生生的个体,老师必须关心、理解、尊重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处于富有感彩的课堂气氛中,自觉主动地接受教育,获得知识。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首先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教学中要学生动情,教师首先要去体验要学生体验的情感。若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倘若局外人,课堂就会变得毫无生气,必然导致语言训练和情感熏陶的双重失败。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曾经说过:“做老师的绝不能没有表情,不善于表情的人就不能做老师。”语文老师应该首先进入角色,就像一团火,用满腔的热情去熔化教学内容,去感染学生,当然这一切离不开教师丰富多彩的面部表情,教师随着作者的感情,或悲或喜,或忧或乐,学生在老师的感染下,便会情不自禁地产生共鸣,“教”与“学”在情感的作用下,便会配合默契,相得益彰。

课未始,趣先行,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文不是无情物,优秀的文章必然是作者情动于中,言溢于表的产物。在导课中,教师要运用多种方式,讲故事、说典故、放图片、等方式,触动学生情感,把学生引入语文丰富的情感天地之中。如讲授当代诗人余光中的《乡愁》之前,教师先播放呜咽的二胡曲《江河水》来营造一种悲情氛围,从而创造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学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老舍的《济南的冬天》等,这类文章语言优美,情景交融,它突出的特点是语美、景美,作者思想感情的流露较为含蓄。教这类文章要注意授课语言的优雅洁净,还要注意把重点放在充满情感的朗读上。在讲《神奇的极光》时给学生们展示有关极光的图片,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

此外,还可运用创设情境、烘托氛围等方法,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如在《孔雀东南飞》的教学中,先给学生播放屠洪刚的歌曲《孔雀东南飞》,让学生在听音乐的过程中感受悲伤中所寄寓的“但愿有情人共饮一江水”的祈愿,然后再引导学生去认知被封建家长制摧残的美好爱情。品读了陆游和唐琬和着血泪写成的《钗头凤》,重温了梁山伯、祝英台殉情化蝶的传奇,这时学生已深刻地认识到封建家长制对美好爱情的摧残,开始对它有所痛恨,有所控诉,这样学生的情感就调动起来了,对于《孔雀东南飞》情感的挖掘就变得容易了。

二、利用联想和想象,激发学生的情感。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体验,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完成教学的互动,合理地利用联想想象可以外延文章的内涵,拓展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情感体验。

利用想象,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我们以《春》为例,让他们联想相关的描摹春天的诗文,作一次横向比较,如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的有声的春天,“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赏心悦目的春天……春作为被歌咏赞美的对象,春在“润物细无声”的有情的春天,“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的温暖的春天。这些诗词都是古人对春的描写和赞美,学生对春天也会油然而生出赞美热爱之情。

三、创设多种情境,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前苏联教育家、心理学家赞科夫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语文教师要有一种能够创设情境,利用情境教学唤起学生情感的能力,那么如何创设情境呢?教师要借助生活活动和情感经历,创设情境,虚拟和亲临结合,课内和课外结合,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情感体验机会,让学生进入艺术境界中去,达到“物我同一”,才能使学生接受情感教学,从而引起共鸣。比如教学《静夜思》,可以引导学生恍如旅店宿夜,顿时月光泻到床前,感受到秋月的清冷,产生以“霜”比月光和明月照耀家乡的情感体验。由此,把深沉、缠绵的思乡之情投射到眼前的景物中去。

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体会到作品的情感,还要让学生通过朗读角色参与、自编自写等形式把这份情感体验丰富、深化。教师包含感情的朗读会给学生以正确的情感引导,会让学生沉浸在教师所创设的情感氛围中,进而激起探索的兴趣。教师引导学生在深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基础上,融合自己的情感,寓情于声,以声传情,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声音,生动地再现文章的思想内容,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激起或爱或憎的强烈感情。

读写结合也是帮助学生深化情感体验的好方法,对文章中空白之处的补白,难以言传之处的想象,意犹未尽之处的延伸,都可以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强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另外,课本中有很多文章具有较强的故事性,人物个性也很鲜明,教学中,老师应该让学生亲身经历文中角色的动作、语言,体验各种角色的心理活动,与他们同喜同悲,共乐共怒,从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教学内容的情景,教学对象的情绪,教学者的情感,可以说语文教学是“枝枝叶叶总关情”,教师要调动一切情感因素,关注学生情感体验,让知识与情感共生,文心与人心交融,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2]高晴《谈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3]列宁《列宁全集》 第20卷

上一篇:怎样上好初中语文优质课 下一篇: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