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支付体系建设为柴达木循环经济服务

时间:2022-10-01 04:10:20

加快支付体系建设为柴达木循环经济服务

支付清算体系是金融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持经济金融顺畅运行的核心基础设施。安全、高效的支付清算体系对于畅通货币政策传导、密切各金融市场有机联系、加速社会资金周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防范金融风险具有重要的意义。

“十五”期间,在国家政策引导和财力的支持下,青藏铁路二期、青钾百万吨工程等一批国家重点项目先后开工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开发步伐明显加快,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了343亿元。在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引导下,海西州立足资源优势,积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招商引资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共引进签约项目296个,累计到位资金达100亿元;在全球性资源枯竭,能源告急的形势下,柴达木迎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季节,产品销量和价格快速攀升,工业销售产值累计达到520亿;在国家重点项目和大规模资源开发的带动下,各产业快速发展,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达到7l亿元。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使辖内资金流量迅猛增加,此期间,银行支付清算体系日趋完善,为资金的安全、迅捷流动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为地区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

“十五”期间海西州支付清算体系发展现状及对经济的支持

(一)支付环境极大改善,支付体系日臻完善。2005年末,海西州银行业金融机构总数111家,基本遍布城乡,奠定了支付清算体系建设的机构网络基础。近年来,各银行机构依靠各自的网点、网络优势积极加快支付清算体系建设,已初步形成了以现代支付系统为核心,各商业银行行内资金汇划系统为基础,票据交换系统、卡基支付系统、邮政汇兑等并存的支付清算体系。这些系统基本上覆盖了所有支付工具的应用,为社会资金的快速运动提供了主要渠道。五年间银行资金结算量达到171万笔,其中签发87万笔,金额314亿元,交易84万笔,金额404亿元,票据清算资金89亿元,银行发卡量达到8万余张,银行自助设备56台,刷卡消费1.5亿元。

大额支付系统以电子化方式实时全额处理跨行及跨区域支付业务,是支付体系中的核心应用系统。2005年6月27日人民银行顺利完成了电子系统向支付系统的过渡,目前为止已接入直接参与者2家,间接参与者18家,该系统建成后,极大地缩短了资金在途时间,由原来的2-3天缩短到60秒,极大地提高了资金周转的速度和使用效率,实现了实存资金、即时划拨、头寸控制、集中监督的功能。截至2005年末,大额支付系统为各金融机构清算资金72亿元,其中发送往账33亿元,接收来账39亿元,日均清算资金0.5亿元,海西地区金融机构的支付清算能力迅速提高,进一步加速了社会资金的流转速度,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

(二)支付工具呈多元化发展,现金结算量趋小。海西地区支付结算工具主要有支票、汇兑、汇票、银行卡和现金等。据统计2005年,非现金交易笔数12万笔,金额已近百亿元,汇兑在笔数和金额上均占到了非现金支付交易量的一半,其次是支票、本票和信用卡。青藏铁路二期于2001年开工后,非现金支付工具交易量和交易品种逐年增加,在2002年和2003年的建设高峰期交易金额均超过百亿元,显示了非现金支付结算工具与经济发展的正相关性。

汇兑业务一直是当地笔数最多、金额最大和使用最频繁的结算工具,银行汇票自2003年起发展速度急剧放缓,受理笔数明显下降。银行卡业务自2003年开办以来,受到了客户的广泛青睐,开办当年发卡量就达到5万张,截至2005年发卡量已近10万张,占到全区人口总数的三分之一。2005年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国有商业银行又先后推出了本票和信用卡业务,开办当年信用卡发卡量就达到近万张,金额超过3亿元,签发本票1.1万张,金额2.5亿元。异地物资采购和结算交易多采用银行汇票、银行承兑汇票、异地委托收款、异地托收承付、汇兑等,本地结算主要以现金支票和转账支票为主,银行卡多为个人使用,企业使用银行卡进行转账结算的功能尚未发挥。

“十五”期间,现金净投放呈现出了不规则态势,在青藏铁路建设高峰期的2002年、2003年以及西格复线建设的2005年,现金净投放年均接近十亿元,其它年份均在6亿元左右,五年内现金净投放年均增长6.7%,如果剔除国家重点建设工程的影响,说明现金结算已不是主要结算工具,非现金结算工具占据了结算的主要地位。

海西地区的地域结构和资源分布结构决定了支付清算体系和支付结算工具在地域分布上的不均衡。西部地区是资源集中、工业化相对较发达的地区,也是商业银行相对集中,银行体系相对健全的地区,机构众多,支付清算网络成形,基本保证了社会资金顺畅运行。而东部地区主要以农牧业为主,经济不发达,国有商业银行相继撤出,农村信用社系统由于没有自己的支付结算体系,与其他金融机构及异地资金的清算汇划均需通过其他国有商业银行支付系统来实现,造成经济不发达县的资金清算渠道不畅、矛盾异常突出。

(三)银行账户管理更趋规范,结算监督更加严格。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系统于2005年6月30日在辖内推广运行工作圆满完成,清算核实工作取得了重要成效。截至目前为止共清理核实各类银行结算账户729755户,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为结算工作的安全高效运行奠定了基础。2005年相继完成了会计集中核算系统和会计事后监督系统的运行工作,在监督规范结算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支付清算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效完善的支付网络体系尚未形成。由于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从不发达县域的退出,导致近30%的地区没有建立银行清算网络,加上农村信用社机构尚未建立自身的资金汇划体系,使不发达县域机构的资金清算矛盾突出,大额支付系统正式上线运行后,海西地区农村信用社由于自身条件限制,尚未接入大额支付系统。

(二)非现金支付结算工具发展缓慢,现金支付占整个支付交易金额的比重较高。网上支付、电话支付、手机支付等一些现代化支付工具还未被广泛使用,商业承兑汇票在企业交易中还未被认可,银行卡功能尚未完全释放,受理环境较差。广大的工矿企业、农村牧区还没有POS机及ATM自助设备,现金交易的大量使用为犯罪分子实施洗钱、逃税、贪污等犯罪行为提供了方便,商业承兑汇票等商业性支付工具的不发展,使大量结算风险集中子银行。

(三)农村信用社支付清算手段落后,不能满足偏远地区农牧区和工矿企业资金汇划结算的需要。目前,信用社尚未建立本系统全省联行体系,从海西地区来看,异地资金汇划主要是通过三种渠道,一是通过省辖特约电子汇兑。为了解决异地资金汇划难的问题,部分信用社相继开办了省辖特约电子汇兑

业务,但覆盖面小,且仅限于县联社营业部使用。未开通省辖特约电子汇兑业务的信用社,结算凭证以信汇或人送票的形式划至联社营业部,再由联社营业部汇往异地,一般资金到账要超过几个工作日。二是委托商业银行代办。据调查,在异地支付结算中,大部分信用社仍委托基层商业银行代为办理;三是以县市联社营业部为单位,跨系统异地支付结算均通过当地人民银行转汇,但由于目前省辖特约电子汇兑网络未到乡(镇)信用社,只能汇至所在地农联社营业部,通过农联社营业部再转汇或人工送票,致使结算资金传递缓慢,严重阻碍了农村信用社自身及农牧区经济的发展。

(四)支付结算监管体制有待进一步理顺。2003年修订的《人民银行法》和《商业银行法》规定,支付清算系统的监管权由人民银行行使,支付结算规则的制定由人民银行全国银行监督管理部门进行,其他结算纠纷、结算举报的受理和处置以及结算违规行为的查处由银行监督管理部门承担,这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支付体系的内在联系,弱化了支付体系监管的协调成本,削弱了支付体系监管的效率,对当前结算秩序的稳定构成了威胁。

(五)落后的社会信用环境阻碍了支付工具的正常发展。商业承兑汇票和银行承兑汇票发展不均衡,银行积聚了所有支付结算的风险。不法分子利用银行承兑汇票使银行机构遭受几次诈骗后,贴现行为更加谨慎,部分机构被勒令贴现停牌,企业也产生了拒收心理。

加快支付体系建设,为柴达木循环经济建设服务

2005年10月27日,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六部委批准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列入国家首批13个循环经济试验产业园区。循环经济是一种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现代化经济发展模式,它主要是通过对传统行业进行技术改造,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排放,以保护环境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发展循环经济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也是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途径。柴达木循环经济建设得到了青海省和海西州两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制定了具体规划和一系列措施。柴达木循环经济区工业发展规划已初步安排项目152个,总投资906.74亿元。这些项目建设在海西州境内各地均有分布,循环经济建设必然需要多元化的结算工具和安全高效的支付清算体系支撑,为此提出如下推进支付清算体系建设的建议。

(一)加快农村信用社支付体系建设。农村信用社担负着辖内三分之一农村牧区及偏远工矿区的支付结算服务,但农信社自身联行体系建设的滞后,无法解决偏远地区支付结算困难的现状。省级农村信用联社应加快省内信用社联行体系的建设工作,并做好接入农信社资金清算中心的各项准备工作。人民银行要积极协助农村信用社创造条件尽快进入大额支付系统和小额支付系统,切实改善农村牧区结算环境。在农村信用社支付体系尚未建立之前,商业银行应充分运用自身的网络优势,借助信用社机构分布广的特点,推行网上银行服务,把支付结算服务的柜台前移到农村信用社机构。

(二)大力推广应用非现金支付结算工具。建设以票据、银行卡为主体,以电子支付工具为发展方向,满足不同经济活动需求的支付结算工具体系。减少现金使用,大力推动票据业务发展,积极创造条件,稳步推进商业承兑汇票的使用,并逐步使商业承兑汇票成为企业融通短期资金的主要形式及主要的票据市场工具。鼓励移动支付、电子货币等支付工具及结算方式的创新和运用。政府应在银行卡业务的发展中发挥作用,结合省情制定《银行卡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完善银行卡受理市场,在商业、旅游、餐饮、医疗、公用事业、航空、铁路售票等个人支付领域全面推广使用,在可能的范围内广布POS终端机具和ATM自动机具,加快推进受理网络延伸,积极向有条件的王矿集中区和农牧区延伸,不断改善偏远工矿区及农牧区的受理环境。农村金融机构和邮政储蓄机构要充分利用自身网络优势,为农村外出务工、求学、经商人员提供银行卡服务,推进农村银行卡市场的发展。

(三)推进金融生态建设,改善结算工具的使用环境。支付工具多样化、支付手段多元化是支付结算系统不断完善的重要标志,海西地区非现金支付工具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是社会信用环境欠佳。少数单位和个人为谋取不法利益,利用银行账户逃废银行债务、洗钱、金融票据诈骗、随意拒付、无理退票及恶意签发空头支票等扰乱了正常的经济秩序和支付结算秩序,应尽快建立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代码、信用评价、信用担保、失信惩戒等一系列信用制度,把企业间支付结算信息纳入企业征信系统,接受银行对企业诚信的监督,把信用社区、信用村镇的创建活动与企业结算信用有机结合、共同推广,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为支付结算工具的推广使用创造良好的条件。

(四)加快支付体系安全建设。国家应尽快建立支付清算的相关法律制度,规范支付清算行为。建立支付危机应急组织体系、建设灾备系统。人民银行支付结算部门要把保证人民银行支付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作为首要任务,加强对直接参与者的适时管理,建立一套完整有效的支付系统监测和维护制度。重视支付结算工具推广使用中出现的不安全因素,提高票据的防伪水平和鉴别能力,防止不法分子利用结算工具进行诈骗、洗钱等犯罪行为。

(五)理顺支付结算监管体制。人民银行支付结算管理部门应将安全和高效作为核心目标,由侧重具体业务管理向注重风险管理的有效性转变,由以现场检查和日常监管为主向以制定安全规则、调研分析、风险监测为主转变,由重事后监督向重事前防范转变。银监局作为支付结算的日常监管机构,应指定专人担任结算监管员或结算管理协调员,具体负责结算举报的受理、结算违规行为的查处以及与人民银行结算管理部门的协调合作。人民银行与银监局要建立结算管理信息互通共享制度,定期联合召开银行结算工作联系会,形成监管协作机制。

(六)充分利用支付信息为地区诚信建设、金融稳定及反洗钱等服务。提高支付清算体系信息资源的利用率,整合支付清算体系的信息资源。人民银行支付结算管理部门要加强与反洗钱部门、金融稳定部门、征信部门在信息交流、可疑资金的监测、问题金融机构的救助、征信体系建设等方面的协调合作,建立联系制度,为反洗钱、金融稳定和征信工作提供可靠的信息资源。

(作者单位:人民银行海西州中心支行)

上一篇:柴达木循环经济:投资引擎与金融资源配置 下一篇:依靠科技促进海西农牧业产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