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达木循环经济:投资引擎与金融资源配置

时间:2022-10-28 04:54:10

柴达木循环经济:投资引擎与金融资源配置

一、循环经济发展与金融业的现实关注点

资金作为循环经济的基本决定因素和制约条件,在柴达木新型工业基地的建设中尤为突出。“十五”期间,柴达木信贷资金供需不足,更多地表现为配置结构的失衡。

(一)金融业的发展规模和程度明显偏低。到2005年末,柴达木地区拥有各类金融分支机构129家,其中国有商业银行机构51家、政策性银行1家、农信社34家、邮储22家、保险公司20家、证券营业服务部1家,全州金融从业人员1526人。金融业完成税收460万元。年内汇划资金584亿元,通过票据交换清算资金89亿元。上市公司一家,发行股票二只,累计融资3亿元,股票基金交易额8.4亿,投资者累计开户1319户。保险公司有中财、人寿、新华、平安4家,累计实现保费收入10023万元,支付赔款4018万元。联网通用工程中,银行信用卡发卡量达81269张,特约商户25家,直联POS终端56台,刷卡消费额为1.5亿元。

(二)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总体不高。金融资源过多地流向省会中心城市,2005年末,柴达木银行业存款余额91亿,本外币贷款余额45亿元,占全省贷款的7%左右。在辖区内,西部格尔木工矿地区存贷款量占辖区的70%以上,东部农牧业区占30%。信贷资金投向大型企业较多,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弱化。政策性金融定位与服务范围界定不清,弱化了支持力度。农村信用社存贷款占全州金融机构总量分别为4.5%和5.76%,受信贷总量的制约,农村信用社承担着“一农支三农”的重任。

(三)金融资源配置不均衡。表现为金融存差资金趋子向上级行集中的态势。柴达木金融业存差现象的显露较全国、全省较晚,自2000年初首次出现5亿元存差后,2005年达到47亿元。存差不等于银行闲置资金,但倍受政府关注。同时,邮政储蓄存款快速增长,只有不贷,从2000年存款额1.5亿元发展到2005年6.4亿元。不断被抽走的这部分资金,容易造成县域金融的“抽水机效应”,无疑削弱了扶持农村、牧区的信贷资金力量。2005年,支持第一产业贷款余额2.69亿元,占贷款总额的5.99%。

(四)金融服务功能还不完善。金融服务手段以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为主,咨询、结算、等中间业务发展滞后,金融创新能力不强。县域经济服务体系出部断层,“十五”期间国有商业银行共减少分支机构35家。同时上交信贷管理权限,基层行逐步变成存款行,许多优良企业被异地金融机构抢占,据调查约有48亿元的信贷资产投入到一些资源型企业。由干柴达木地域宽广,基层人民银行服务半径大,东西约2000公里,例如人行格尔木支行服务面积达12万平方公里,固定资产折旧、公用费用项目支出大,工作成本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信息采集与效率的提高。

(五)金融配套措施不到位。截至2005年底,全州不良贷款余额6.9亿元,不良贷款比率为15.46%。不良贷款制约了金融机构信贷扩张能力,影响正常经营。农村信用社造血功能依然偏弱,经营风险居高不下。部分企业诚信度不高,弱化了贷款环境。2005年底柴达木企业改制率达100%,金融机构维权难度依存。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机制尚未建立,征信系统有待强化。

二、金融业与柴达木循环经济的关联点

柴达木循环经济发展和金融可持续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实现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可为金融可持续发展在宏观层面奠定良好的基础;金融实现可持续发展又会为经济发展提供长期、稳定、有效的支持。两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不难看出,柴达木循环经济为当地金融发展提供了10个平台

平台之一:金融经济信息互动平台。柴达木循环经济实施过程中的重大示范项目及其相应的资源配置,需要构建政府与银行、企业全方位的信息交流平台,做好金融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规划。客观上要求一是有效整合金融资源、组成由人民银行牵头,银监局、商业银行、农信社、保险、证券等参加的循环经济金融服务办公室,承担循环经济金融支持规划,配合金融监管,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通过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分析金融形势和面临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措施、建议。二是建立经济综合部门产业指导信息定期和项目推荐制度。把握循环区企业经营和投资方向,实施有效的调整。金融机构据此评估行业信贷风险,评估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优化整合项目,统筹配套资金,防止扩大投资和低水平建设。三是人民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节信贷资金流向,引导金融机构优化贷款结构,加大对高科技项目、特色工业、资源开发和深加工项目的支持力度,促进循环经济区持续、快速、协调发展。

搭建政、银、企相互沟通的平台,通过项目推介会、专题座谈会等形式,为银行优选信贷支持项目,助推经济发展。如2004年牵头召开了全州金融机构、各县市政府、相关企业参加的项目推介会,取得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加强了银行与企业间的信息沟通,实现了雾距离交流。探索和创新了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多种形式的银企、政企合作方式。在2006中国盐湖城文化旅游节暨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项目推介会活动中,其中银企融资洽谈工作,州政府已指定由人行海西州中心支行拿出具体实施方案,目前人行海西中支正积极协调,全力搭建政、银、企相互沟通的平台。

注重发挥政务信息桥梁沟通作用,解决经济金融实际问题。例如天峻县资金结算不畅问题一直受到各级领导的高度关注,我中支通过信息渠道已得到解决。目前天峻县境内只有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两家金融机构,多年以来天峻县人大曾经几次提出在天峻县设立国有商业银行机构及天峻国库的提案,但由于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金融服务缺位问题长期没有解决。针对这种情况,我中支就藏区金融服务情况进行了调研,并向州委、州政府及上级行就有关情况进行了反映。工行德令哈市支行看到我中支的政务信息后,专程到天峻县信用联社开通了企业网上银行业务,此举使得天峻地区对公存款资金汇兑业务由原来在途时间3至7天左右实现了目前的实时到账,极大地方便了当地企业。

平台之二:金融内部建设平台。目前,柴达木地区各金融机构普遍存在“吃不饱、长不大、站不稳”的问题,加大了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总成本,而循环经济建设则提供了一个有效促进金融内部建设的平台。循环经济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规模效益的优势,为金融业创造了巨大的利益空间,一方面有利于吸引国内、国外股份制,商业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组织的介入。近年来,平安保险、新华人寿已在海西设立分支机构,安邦保险已进入青海市场,邮政储蓄银行的成立已提到议事日程;随着盐湖资源开发规模的不断扩大,设立柴达木盐业银行已具备可行性.另一方面有利于地方性金融组织发起和组建,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整合柴达木金融组织体

系,调整金融服务策略,优化金融服务配置,创新金融服务工具,拓宽金融服务领域,建设辐射柴达木经济发展的全方位服务网络,满足发展循环经济的需要。

平台之三:发展成果共享的平台。按照循环经济理念和原则,柴达木循环经济区要实现目标,必须注重产业链的延伸,建成一批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典型企业和生态工,业园区,提升柴达木新型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水平。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下游产业的发展,更有利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以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信贷结构调整和信贷投入增加,有利于实现两个调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双赢局面。进而形成循环经济产业调整、实现新经济增长点,促进新信贷增长点,信贷有效需求增加,最终实现经济结构和信贷结构有效调整的良性循环机制。

据统计,“十五”以来,海西坚持把培育和形成产业优势与特色经济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推动优势产业发展,逐步形成了特色禀赋与竞争优势相结合的产业结构和经济体系,特色优势产业初具规模,三次产业结构趋于合理,一、二、三产业在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重由“九五”末的5.965:29.1调整为“十五”末的3.7 67.7 28.6。经济结构调整顺利推进,特色经济框架初步形成,工业发展的速度、效益以及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得以明显提升,以石油天然气、盐湖化工、有色金属、煤炭开发及农畜产品加工为主的工业体系进一步发展壮大,石油天然气综合利用、百万吨钾肥及其综合利用、30万吨钾镁肥、碳酸锂及系列产品开发项目、180万吨纯碱、60万吨甲醇、6万吨碳酸锶以及一大批煤炭、多金属、盐化等项目相继建成和开工,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形成,工业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00年的56%提高到2005年的67%,工业已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与此同时,银行信贷结构不断优化,全州金融机构盈利继续增加。截至2005年底,全州各家金融机构累计盈利10529万元,比2004年同期多盈利1083万元。

另外,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实施方案已确定石油天然气、煤炭、盐湖化工、金属、非金属矿产深加工等重点建设项目共110个,总投资1110.24亿元。其中已建成项目6个,投资34.23亿元,正实施项目12个,预计投资131.33亿元;前期项目43个,估算投资588.22亿元:规划项目49个,总投资356.46亿元;具备“十五”发展的-良好基础;加之。循环经济项目规划和投资的良好条件,及组织保障、优惠政策、科技支撑、基础设施和法规建设等作为保障措施,必将成为经济金融共享发展成果的平台。

平台之四:造血平台。实现循环经济“一区多园”建设规划,金融业发挥着重要的造血输血功能。工业园区建设所依赖最根本最重要的物质基础需要金融机构提供大量信贷资金、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实现充分就业及劳动力生活质量的改善,与金融机构提供的支持与服务不可分。即将于2006年6月22日至24日召开的2006中国盐湖城文化旅游节暨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项目推介会将为优势项目和投资提供一个造血的平台,本届推介会由投资洽谈、展示交易、新闻、文化交流、银企融资洽谈、就业招聘六大内容组成。据调查统计,目前仅海西州已达成贷款意向近30亿元。

平台之五:促进金融稳定的平台。金融稳定是经济和社会稳定的基石,柴达木金融业已渗透到社会经济的各个细胞,柴达木金融体系中历史上曾发生过三个影响面较大的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的撤并、关闭案例。第一次,德令哈鸿业城市信用社因支付危机于1998年7月被依法行政关闭;第二次,原茫崖城市信用社因经营不善于1999年并入格尔木银河信用社;第三次,格尔木8家改制农信社于2005年6月依法行政关闭等。此外,国有商业银行“十五”期间撤并机构35家。金融机构是资金的中介,经营不善,资不抵债或流动性出现困难,直接影响到众多存款人或投资人的资金安全。如果个别机构发生挤兑风潮,不仅会引发其它存款人或投资人的心理恐慌,进而影响到周边金融机构的支付,还会危及政治安定。因此,金融稳定是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打造“平安海西”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防止各种金融机构突发事件发生,使金融运行最终处子良性和谐和稳健的状态,也是柴达木循环经济区建设的一个有机构成部分。

平台之六:共建和谐的平台。以资源工业发展带动农村、牧区经济发展,极大地拓展了金融业发展空间,坚持合理统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柴达木做为全省农村牧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地区,着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2005年投入1.9亿元资金,集中解决农牧区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滞后问题,实现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303元,比上年增长8.6%,年均增长7.3%。体现了省委“消除贫困、富民强省”的要求,为共建和谐海西提供了坚实基础。

平台之七:金融支持工业反哺农业的平台。农牧区产业结构的调整是资金、技术、人力资本、生产组织形式紧密结合的完整链条,要顺利完成这一结构调整,离不开有效的金融支持。随着柴达木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的进一步提高,无公害蔬菜、牛羊肉加工、绒山羊繁育、中藏药材、高原水产等特色产业正在形成。据统计,特色作物种植面积所占比重由2000年的37%提高到2005年的57%。特色畜牧业和农区畜牧业快速发展,金融支持工业反晡农业的优势进一步显现,随着柴达木循环经济的不断发展,通过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在新的利润增长中提高金融机构的盈利能力,使农牧民享受到金融资源的成果,实现农户增收、产业增效、金融盈利的大循环。

平台之八:促进开放的平台。从“天时”条件看,2006年12月11日,我国将全面履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关于对外开放银行业的承诺,取消对外资银行外币业务、人民币业务地域限制、营业许可等方面的限制,有利于银行业的对外开放;从“地理”条件看,2006年7月1日横穿柴达木腹地的青藏铁路全线开通试运行,无疑给当地商贸、物流、交通、旅游、观念等带来巨大影响,长期制约发展的交通瓶颈得以缓解,便于钾肥、石油、煤炭等工业产品的及时外运,有利于柴达木资源开发开放向纵深发展;从“人和”条件看,循环经济概念的提出,反映了现代人对经济增长、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三者辩证关系的深刻认识,发展循环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具体体现。2005年10月27日,经国务院批准,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正式列入国家首批13个循环经济试点产业园区之一。目前,青海省政府制订出台了建立和完善试验区经济循环发展的政策保障机制,加大政府信用和财政资金支持力度;《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实施意见》及相应的实施方案已

经出台,青海省、海西州和格尔木市三级政府正紧锣密鼓筹划2006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项目推介会;前不久,青海省人民政府副省长马建堂做客新浪网站,向广大网友介绍柴达木循环经济开发实验区发展现状。柴达木对外宣传的力度不断加大,同时,柴达木的招商引资和对外开放已引起世人的关注,据统计,“十五”期间累计利用外资2.99亿美元,引进州外资金491.7亿元,中信国安、浙玻集团、内蒙庆华、河南义煤、山川股份等一批强势企业纷纷入驻海西投资兴业,统一开发、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初步建立,多层次联合、全方位开放的格局正在形成,

平台之九:金融外汇发展平台。随着柴达木开始进入新型工业化起飞阶段,成为全省重要的新兴工业基地,未来工业旅游方兴未艾。目前正在培植石油、天然气两大“巨人”的同时,又在打造碱业、盐业两艘“航空母舰”。目前,中国盐湖城格尔木充分利用青藏铁路的优势,力争把察尔汗盐湖打造成富有典型西北高原地方特色、代表国内工业旅游发展最新进展、洋溢地区特色文化的中国大盐湖品牌,力争使旅游业成为格尔木市新的经济增长点。据了解,格尔木市旅游局已经制定关于建立察尔汗工业盐湖旅游区的科研报告,同时将其列入格尔木旅游开发的“十一五”规划。由国土资源部批准建立的察尔汗地质公园,也将作为综合性的盐层观赏公园列入旅游示范区。柴达木国家级循环经济试验产业园区的批准立项,同时为工业旅游带来了无限商机,格尔木昆仑经济开发区、格尔木盐湖工业园区、德令哈工业园区、大柴旦硼化工业园区、乌兰焦化工业园区等循环经济示范区的发展,无疑将成为未来柴达木工业旅游当中的热点和特色,带动外向型经济规模的扩大,进而促进金融外汇业务的发展。

平台之十:推进诚信体系和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平台。诚信体系建设作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客观上需要金融系统加强与政府及司法机构的联系与合作,加大惩治失信行为,为金融稳健运行和货币政策有效落实创造良好的诚信环境。各级政府对循环经济建设的统筹,无疑对柴达木改善区域投资环境,推进诚信体系建设,吸引资金流入,优化信用环境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从2005年3月开始,我中支抓住地方政府开展“青海省投资环境治理年活动”的有利时机,积极推进海西州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一是协调海西州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强海西州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指导意见》;制定了《海西州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监测评价办法》、《海西州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评价考核指标体系》。二是经过几年的努力,海西全州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全州已有信用村18个,信用户941户,信用户贷款余额358万元。三是企业信用评级体系更加科学完善,企业及社会公众的诚信意识普遍提高,法制惩戒失信的力度不断加大,银行不良资产持续下降42,特别是新增贷款的不良率基本接近于零。目前初步建立了政府主导、人民银行推动、社会各界参与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机制,客观上为柴达木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靠的金融基础保障。

三、金融助推循环经济建设的政策支持点

循环经济产业园区的建设把柴达木优势资源转换推向了一个更高的平台。国家应充分考虑到柴达木循环经济的重要性与特殊性,在宏观上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在资金供应上倾斜,在信贷政策、运用工具调控和金融监管方面区别对待,从根本上增强柴达木金融及青海藏区金融业的活力。

(一)仿效赋予青海特殊优惠货币政策

中央2001年6月召开第四次工作座谈会后,赋予“十五”期间财政、税收、金融方面更宽的优惠政策。同年给予了以贷款低利率为核心的十一条特殊优惠货币政策。主要包括贷款利率降低2个百分点,并对不良贷款实行多次剥离及对金融机构实行特殊财政补贴。建议相关部门仿效赋予第二大藏区的青海类似的特殊优惠货币政策,执行优惠贷款利率政策,向社会直接让利,降低贷款者资金成本。此外,建议针对青海高原地广人稀、自然条件差的特点,赋予银行业机构在青利差补贴和特殊费用补贴,增加其盈利空间。

(二)对信贷总规模量化指标实行分类指导

柴达木循环经济建设是一个巨大的投资引擎,涉及项目213项,其中招商引资项目198项,总投资约1100多亿元,其中预计信贷资金约500亿元,已成为省内外关注的投资热点地区。但是由于受各自总行授权方面限制,盆地内商业银行都很难单独满足大项目的融资需求。建议各商业银行总行对青海藏族区域分支机构贷款上实行导向性、预期性和约束性三类指标管理办法。

1.信贷规模导向性指标,主要依靠商业银行根据市场主体、产业方向的自主行为来实现。其核心是商业银行要根据宏观政策、区域产业政策的要求,合理配置信贷资金,优化信贷投向,规避信贷风险。一是优化信贷投向,控制对过度投资行业的贷款。对符合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条件的项目,给予支持,对不符合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条件的,调整其授信权限和额度。二是加强对热点行业集团客户、关联客户交易等的监控管理,防止授信集中性风险的发生。三是根据市场变化,适度调整授权,确保提高收益水平,使贷款方向尽可能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2.信贷规模预期指标。在信贷导向性指标基础上,进一步强化贷款意图的指标。这部分贷款规模不计入各商业银行贷款总规模,实施信贷倾斜政策。一是目地性极强,有单独的政策、操作考核办法,二是信贷规模单列,支持领域和重点突出。三是通过多种经济政策的辅助,集财政银行两重性的投入,努力争取实现。

3.信贷约束性指标。主要指金融法律、法规刚性指标。

(三)相关信贷政策的适度倾斜

1.对藏族聚居区商业银行建立资本金补充制度。资金约束和规模约束一样,是制约商业银行作用发挥的根本环节。由于资本金不足,负债结构不合理,商业银行难以满足支持重大项目的需要。虽然国家对工、中、建几家银行已经注资,个别银行已上市。但从地理环境、经济状况、历史原因来看,民族地区商业银行的感受程度尚未真正体现。因此,建议可通过外汇注资、财政注资、加大核销剥离转成资本金的特殊倾斜政策注资。也可在东部地区发行债券方式注资,以体现东部经济支持西部经济发展的实质性。

2.实行差别准备金、支农再贷款政策。青海经济发展底子薄,负担重,货币信用化程度较内陆省份低。高度集中统一的存款准备金率使得货币乘数远小于内陆省区,给予一定的准备金浮动权有利于扩大商业银行资金规模。将支农再贷款对象限制放宽到从事第一产业的矿区、资源开发、下岗职工,引导再就业和充实资源开发中的人力资源。

3.适当提高对青海民族地区分支机构的授权授信额度。在各商业银行贷款呆账准

备金提取比例上,适当降低刚性指标,既考虑定量因素,又要充分考虑历史遗留问题、企业动态发展等定性因素,把刚性指标与发展性指标有机结合起来,加快呆账核销。

4.取消或降低青海民族地区分支机构税负,免征利息税。目前,金融机构涉及的主要税种有营业税、城建税、房产税、土地使用税、印花税等。商业银行现行营业税为5%,农村信用社由5%降为3%,邮政储蓄与邮政通信业统一为3%,并且承担着教育附加税、城市建设维护税。通过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的办法,引导商业银行加大信贷力度。对商业银行发放的“三农”贷款应减免营业税,对涉及到资源开发、循环经济的不良贷款应单独考核。或营业税逐年递减至2%―3%。取消或降低营业税,可补充资本金、保持发展竞争势头。全国统一的20%利息税削弱了民族地区低收入者消费水平,应考虑免征利息税。

(四)柴达木金融组织与服务体系的调整

1.借势打造“柴达木盐业银行”品牌。可考虑在格尔木农村信用社的基础上,借“中国盐湖城”的品牌效应,组建股份制性质、由实力雄厚的大行业或大企业八股的专业化金融服务机构。对中小金融机构而言,由于规模和资本金的限制,不可能全方位进入所有业务领域,金融服务机构应根据核心竞争实力,进行专业性定位,实现由规模数量向效益质量的战略转型。从现有条件和未来发展看,打造“柴达木盐业银行”品牌具有以下几点优势,一是依托青藏铁路大动脉,与甘肃、新疆支线的联结,交通枢纽和商贸集散地位突出;二是格尔木作为的后勤基地和进藏出藏物资中转加工中心,作用十分重要;三是格尔木城市化建设水平不断提高,知名度扩大,作为青海第二大城市,未来社会经济发展潜力巨大;四是在甘、青、新、藏四省区周边贸易合作的基础上,未来区域性金融合作前景广阔。

2 调整农业政策性银行职能,扩大业务领域。目前农业政策性银行仅限于单一的国有粮棉油流通环节信贷服务,对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牧民增收作用乏力。充分发挥农业政策性金融作用,把农牧业产业化纳入支持范围,增加农业、牧业中期贷款业务,拓宽服务领域,树立大农业意识。

3.区别地域、条件,赋予农村、牧区农村信用杜政策性金融取向。由于不少地区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已基本退出县域,只留农村信用社孤军作战,“一农支三农”,甚至出现金融盲区,同时农村牧区资金呈刚性增长态势,而金融机构又缘于风险与收益的不对称、信贷权限上收,信贷服务功能锐减。盆地内东部乌兰、天峻周边煤炭储量达33亿吨之多,是循环经济圈中的一个亮点,但苦于仅有一家农村信用社,承担支农任务繁重,加上治理结构不完善,员工素质不尽人如意,成为各方关注的“难点”。县城经济中农村信用社独家经营,也易加大农牧民成本或形成垄断。一些地方农村信用社贷款一浮到顶即是佐证。因地制宜,规范农村信用社政策性合法地位,在民族地区尤为迫切。

4.开发性金融组织的机构延伸。目前青海开发性金融组织设立在省会城市,近年来对柴达木资源开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化建设、卫生、教育等支持力度加大,地方经济受益非浅。但限于人员数量等原因,无分支机构。建议抓住循环经济发展的有利契机,率先在柴达木设立分支机构。

5.建立邮政储蓄资金反哺农牧民的机制。对于即将成立的邮政储蓄银行,应弱化其商业性质,明确其吸收存款的一部分留在当地,直接服务于农牧民。如强调其商业性质,应规定邮政储蓄机构吸收的储蓄资金统一上存到人民银行,然后由人民银行通过向农村信用社发放支农再贷款形式,将资金用于农村、牧区。

6.抓住资本市场产品创新的机遇,借助资本市场手段促进循环经济发展。通过发展直接融资,有利于减少企业对银行间接融资的刚性依赖,疏通社会储蓄直接转化为投资的渠道。建议国家研究开辟西部区域性资本市场,根据西部地区企业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入市标准,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在区域资本市场上筹集资金。可考虑发行青藏铁路债券或企业债的方式,为循环经济区建设开辟新的融资渠道。

(作者单位:人行海西中心支行)

上一篇:青海省经济对外开放度的分析研究 下一篇:加快支付体系建设为柴达木循环经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