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贫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时间:2022-10-16 07:17:45

消除贫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贫困是经济、社会、生态均有待提高的综合体,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础,如果只注重单一方面的脱贫,扶贫的效益是不经济的,也是不可持续的,且极易返贫。反贫困必须从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综合治理,才能脱贫致富,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因此,目前在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良性循环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贫困地区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

一、贫困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含义

贫困是著名的“三P”(污染、人口、贫困)问题之一。消除贫困是当今世界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和必须解决的重大人类课题,也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基础。可持续发展观认为贫困不仅仅包括经济贫困,还应包括社会贫困和生态贫困,这三个方面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忽视任何一方面都会导致生态水平的下降。经济、社会、生态任何一方面贫困都是贫困,可以说贫困是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均有待提高的集合体。以此来分析青海省农村牧区的贫困问题,不仅表现在经济物质上的匾乏,而更严重的是社会文化贫困和生态贫困,三者同时并存,呈现出极大的相关性。

1.社会文化贫困。主要表现为:(1)思想意识的落后。这种落后的表现形式有以下几种:其一,安土重迁,眷恋故土,自我封闭,人口流动率极低。其二是安贫守穷,不思进取。其三,听天由命,依赖国家。其四,重农轻商,市场意识不强等贫困文化沉淀较高。(2)贫困地区农牧民文化程度低下和农业科技利用率低。主要表现为教育投入严重不足,据2004年调查数据,全省贫困地区农牧民人均受教育年限短,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5.54年,其中农区6.55年,牧区2.96年。农牧区劳动力文盲及半文盲率达52.8%以上,青南牧区高达70%以上,低下的文化素质不利于对人口的控制,不利于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不利于人口产业结构的调整,不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2.生态贫困。生态贫困,即生态环境基础脆弱,自然条件恶劣。主要表现之一:自然灾害频繁,经济效益低下。我省贫困地区多分布于自然条件恶劣,资源贫乏,生态破坏严重,自然灾害频繁、土地生产率低下的东部干旱山区、柴达木盆地和青南牧区,这些脆弱的生态环境地带大部分为生态敏感带,如三江源地区。自然灾害是导致青海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的一个重要原因。如东部干旱山区的旱灾、致使山区农作物的产量较低;青南牧区的雪灾,会导致80%~90%的牲畜死亡,70%~80%的牧民数日内变为无畜户。自然灾害是制约当地农村牧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也是致贫的主要因素。主要表现之二:青海省农村牧区炊事采暖用能短缺,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据调查,在东部干旱山区农民普遍缺能2-3.5个月,农民通过上山拾粪、捡柴、挖草皮等补充短缺能源;在青南牧区,炊事采暖问题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难点之一,一户牧民一年生活用能消费牛、羊粪9000-12000公斤。据调查,牛粪在牧区已经成为商品,通常1袋牛粪约30公斤价值10元(班玛县),这个价格在整个牧区还有些偏低,由于能源紧缺,农牧民为满足生活需求,对生态造成破坏,人与自然不能和谐相处。

3.经济贫困。经济贫困是贫困的主要标志,其为产业结构单一,基础设施薄弱。主要表现之一:产业结构单一。由于受地理、气候的制约,青海农牧区主要依靠第一产业,第二、三产业发展缓慢,不少牧业区地方工业几乎是空白,产业结构十分单一。农牧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不高,农畜产品的生产与加工、销售脱节,产业延伸增值少,商品率低,农牧民低价出售初级农畜产品而高价购买各类加工品和生产资料,利益受到双重流失,农畜产品产出效益极低。与此同时,农牧业内部结构也较为单一,农牧业生产经营大都以农牧户分散经营为主,经营规模小,基本以牲畜或粮食作物为主,其他收入很少。产业结构的失衡使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的途径十分有限。主要表现之二:基础设施薄弱。青海绝大部分贫困地区处于大山深处或高海拔地区,由于投入大、成本高,长期以来农村牧区的基础设施处于落后状态。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虽然国家和地方财政投入不少,但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滞后的状况并没有大的改变。主要是人畜饮水困难,水利设施少且老化失修严重;道路、电力建设严重不足;通讯落后,信息不灵;农业技术装备低。由于青海农村牧区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的影响,农牧业生产还未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农牧业生产季节性特征明显,劳动力、土地资源的生产率极低。

4. 经济贫困与社会贫困、生态贫困并存且相互影响。青海省农村牧区的贫困特征为精神贫困、生态贫困和物质贫困同时并存,三者之间相互影响。精神贫困,思想意识和观念陈旧,使科技利用率低,造成经营的粗放;经济的高投入、低产出,使经济效益低下,导致物质贫困,同时粗放经营又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即生态贫困加剧;而物质贫困,资金不足,收入低下,无力去投资教育和改善生态环境,与其它地区相比,精神贫困和生态贫困进一步加剧。贫困是精神、物质、生态均有待提高的集合体,必须从三个方面综合治理。

二、反贫困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含义

可持续发展中反贫困不仅要增加经济财富,同时还要加强精神扶贫和生态扶贫,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奠定基础。反贫困或扶贫开发的目的就是要通过一系列的有效干预实现贫困区域可持续发展,其成效要通过资源的承载能力、区域的生产能力、环境的缓冲能力、社会发展的稳定性以及管理的调节能力来综合判断一个区域的和谐发展的程度。

三、青海省扶贫实施工程的现状

青海省目前在消除贫困方面正在实施四大工程,即整村推进、劳动力培训转移、产业化扶贫和异地扶贫,旨在从根本上消除贫困。

1.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项目是新时期扶贫开发方式的变革性创新,是对扶贫开发内容的配套性拓展,是对扶贫开发资源要素的优化整合,是扶贫开发与时俱进的一个重要标志。从原先的“输血式”扶贫转向“造血式”扶贫,即“开发式”扶贫。进入90年代,国家又将反贫困战略逐渐调整为以开发式扶贫为主,重点实施一些贫困户都能参与且能受益的项目和计划。

2.劳动力培训转移项目。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首要因素是人。“治贫必先治愚”,社会(文化)扶贫旨在提高贫困地区的人口质量。人口质量的提高包括提高贫困人口的文化水平和农业科技运用能力。发展教育是社会(文化)脱贫的突破口,重视教育和教育设施投资,尤其是初等教育和技术培训,对贫困地区进行人力资源开发,是世界各国扶持贫困地区发展的普遍经验之一。青海省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就是对贫困地区的农牧民根据劳务市场现状,有针对性地进行技能培训,实施科技扶

贫及劳务输出等,形成社会(文化)扶贫的有效手段和重要途径,加快贫困地区农民脱贫步伐。

3.产业化扶贫项目。产业化扶贫,就是在贫困地区建立经济增长点,有利于实现贫困农牧户与市场的连接,有利于拉长农牧业产业链条,不同程度地提升农牧产品价值,稳定增加贫困农牧民收入,同时有利于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为农牧业的专业化、规模化经营奠定基础。

4.异地扶贫开发项目。对于生存条件极差、就地无法生存的贫困农户应进行异地安置,改善生存条件,实现脱贫致富。

四、扶贫未来发展模式的探讨

1.在“十一五”发展中,应将扶贫工作与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在继续实施整村推进、劳动力培训转移、产业化扶贫和异地扶贫工程的同时,将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实施乡村发展规划、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农村公益事业等内容与扶贫工作有机结合,全面推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

2.将整村推进与生态能源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目前,沼气池已经在都兰等高寒地区试验成功,在全省东部干旱山区、柴达木盆地正处于全面推广阶段,为农户庭院中建立以“沼气池”为纽带的“四位一体”和“三位一体”的北方生态家园模式建设提供了契机。将整村推进与生态能源建设相结合,并充分发挥青海太阳能、风能资源优势,大力推广清洁的可再生能源技术与产品,因地制宜,因户制宜,通过太阳能热水器、太阳灶、太阳能采暖房、沼气池、太阳能户用电源、风能发电装置等措施的组合配套,可以促进贫困地区生态型农村、循环性农业和清洁型生活的实现,为消除贫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供助力。

总之,反贫困问题归根结底是一个发展问题,而这个发展是否是可持续的,就看其是否是在生态环境可持续基础上进行经济发展。反贫困的归宿在于缩小和消除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和工农差距,而这种差距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差距。思想观念上的差距的缩小是反贫困的最大收益,因此文化扶贫应作为扶贫开发的先导和扶贫评估的重要指标。只有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生态财富都有所增加或至少不减少,才能摆脱贫困,获得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青海经济研究院)

上一篇:心贴青藏线 下一篇:海西盐湖资源开发与金融支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