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会馆 第12期

时间:2022-10-01 02:59:09

明末,张家口“贾多山右(指山西)人”,已是晋商活动的“市易边城”。山西商人在张家口经商时期,曾设多家会馆,最早出现于明末清初,盛行于清代。会馆宗旨一般是防范异乡或外乡人的欺凌,主要任务是为同乡同行业内部服务。

会馆,亦称“公所”,它是都市中同乡同行业的封建团体。张家口的会馆多为山西商人所建。据《万全县志》记述,清代初晋商建的会馆有:太谷会馆,祁县会馆,榆次会馆,介休会馆。以后山西孝义、汾阳等县商人也先后在张家口建立会馆,这些会馆均建在张家口桥西上下堡。有些县的会馆在民国年间改叫“晋义社”,其任务和作用与会馆相同。

据(《国朝献征录》通贡传)记载,明代隆庆五年(1571年)六月十三日,山西大同得胜堡、宣府张家口马市正式开市,这时山西商人就出现在张家口,他们有雄厚的财力,逐渐控制了塞外张家口内外贸易。

到清代康熙年间曾出现所渭的“商人”。据清乾隆年间《万全县志・志余》(当时张家口市区属万全县辖)记述,“商人者……王登库、靳良玉、范永斗、王大宇、梁家宾、田生兰、翟堂、黄云龙”,其8人中率先来到张家口做生意的是介休人范永斗,早在明代他的祖先范至刚就是大商人,历经八代至范永斗。据清人蒋良骥、王先谦摘编的《东华录》一书记载,清军入关之前,就从东北派官员到张家口采办军需物资。“商人”都为清军积极效力,立下很大功劳,受到清政府的嘉奖,有的被封官,有的赐给特权。据清嘉庆年间《山西介休县志》记载,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在平定北方蒙古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时,“商人”范永斗之子范毓 ,自费筹办军粮,支援前线作战的清军,立下功劳,被清廷赐太仆寺,二品顶戴,成为清代第一个皇商。所以范氏祖孙四代,在清朝百余年间,是既有权有势,又有巨资,上通朝廷,下连市廛,为当世名门望族。康熙帝对山西有功的其他商人赏赐黄马褂、“双龙红贴”等,还请他们入宫,康熙帝当面表示支持山西商人在张家口一带做生意(时人称他们是皇商、官商、政商)。因此,这商人在张家口经商不仅有特权,还有很高地位。他们在张家口都开有商号,通过他们的“拉引”,山西人来张家口经商的越来越多,初有商号百余家,后来的发展到1500多家。据《万全县志》记载:“这里交易商品最高年贸易额达1亿5000两白银”(相当今天60多亿元人民币)。山西商人之间形成了关系网,为了维护同乡同业内部利益,不受外人欺凌,自发的筹建了民间组织――会馆。

会馆一般是由一家组织筹办,多家投资,共同所有,共同支配。它的主要任务是服务于同乡人和同业商号。如同乡人有困难来投,会馆按所订章程,进行接待和安排,管吃管住不收费,回家时还给路费,有的还给安排工作;有病者免费就医;如有死亡者可埋入会馆置的义地里。榆次会馆是由车辋村常家牵头、多家商号出资办起来的。山西商人在张家口开办的会馆要数太谷会馆(为太谷县曹、王两家主办),其规模之大,资金之雄厚,为诸会馆之首。太谷会馆座落在张家口市桥西东关街东口路北,座北朝南,高门楼,门楣上方有一块横匾额,上书“太谷会馆”4个刷金大字,笔力苍劲,引人注目,据说此字出于山西大书法家赵铁山之手。馆内为两进院子,有房30多间,院内植有各种花卉,环境极为幽静。太谷会馆每年秋天要唱三天戏,免费供市民看。戏台就设在会馆对面,建筑极美观,小巧玲珑,墙为磨砖对缝,上部刻有花鸟鱼虫,墙壁上的彩绘为“戏出”,今尚能辨认戏名。

会馆与历史上各个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半个多世纪以前就逐渐失去了它的历史作用。会馆的发展是同封建社会某些时期政治相对稳定,文化发达,经济比较繁荣极有关系的。清康熙、雍正后,直到乾隆、嘉庆两朝,是山西商人在张家口建立会馆的发展时期。据清代藏书家汪启淑的《水曹暇录》记述:“清代数十年来,山西商人在张家口争建会馆”。

会馆一般可分为两大类型,一种与文化、政治有密切联系,一种与商业经济有密切关系,前一种占多数,后一种占少数。清代时山西在张家口的商人为了议事、联络同乡感情、以及寄居单身客商,均在张家口建立了大小不等的会馆,以服务来往的同乡人。

会馆是山西商人特有的封建式的乡帮结合,使他们之间和舟共济,互相提携,呼应灵便,脉络贯通。晋商实为财赋之源,因此,清政府把不少晋商招为内务府皇商,以便抚慰和利用。由于晋商有权有势,“拉引”大量山西人来张家口做生意,除使张家口的人口快速增长外,也使经济命脉完全被山西商人所控制,“京帮”商人根本进不了张家口晋商贸易市场。

而今,山西商人开的10多家会馆大部已作为它用,但旧址尚在,旧貌尚存,能清晰可见,如太谷会馆原址早在70年代就被高楼大厦取而代之,但会馆前的戏台至今保存完好,墙上彩绘壁画和其它遗迹还依稀可辩。

(责编 李茹)

上一篇:读《商镇·商道》文稿感受 下一篇:我国古代是怎样制作针灸用针并且保证质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