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商镇·商道》文稿感受

时间:2022-08-28 04:42:28

以著名商业城镇、商业道路、古老渡口作为晋商史料选题和选材的征集对象,是本书总编在总体策划和运作《晋商史料全览》过程中的一次创新。这在今天看来极为简单的收集史料素材的方法和切入点,实则汇纳着选题策划人对晋商现象的深刻而全面的了解及对制作一部巨著的驾驭能力。这个征集思路和方法在第一次“全省政协晋商史料征集座谈会”的前后提出并不断完善,凝聚了总主编辑一班人马勤于思考和善于分解归纳的智慧。

全省政协的文史工作人员,此时保持了一贯的奉献精神和善于挖掘史料的攻坚传统,在政协各级领导的支持下,沿着“集镇、商道、渡埠”的征集线索,通过艰难勤苦的走访,克服资料挖掘中所遇到的各种困难,历时两年多,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仅重要商镇、商路、商渡的晋商资料便逾千万字,图片数百幅。经过编审者们日夜不停地“斧砍凿削”,又历年余,到今天才有了摆在我们面前的《商镇、商道》这部专题文稿

自古有人的地方,就有人道;有了商人之后,便自然地有了商道。商道和集镇,在源头间便相互促进,相互依赖,共同发展。商道由商人走来,便有了商道的尘埃;城镇由商人筑建,便有了市场的丰采。

纵观晋商的发展演变,集镇与商道的发展更是齐头并进,路大集就盛,镇大路必阔。看娘子关下,雁门山间,蒲州桥头,塞上西口;听长空雁叫,驼铃叮当,马蹄声啐、牛声咽。那商道上走来的商队,经年累月,用思想和血汗,甚至生命,筑造出路旁一座座繁华热闹的市镇,开拓出蓝天下人们面朝黄土背朝天之外的又一处新生活。在古老的渡口,苍凉的关隘,驱散开时空的云雾,人们发现了商道文化的凝重,无限地感叹祖先晋商人在落后生产力环境下留下的人生悲痛与凄苦,彻底地敬服了一代代晋商人积聚的社会财富和沿路不散的商家豪气!

由于生产分工的多元化,特别是明代以来手工业作坊的兴起,社会生产力已经为商业的飞速发达创下了有利的物质基础和前提,而明王朝因为权力和政治的需要在全国所实施的一系列经济政策改革,更是给蓄势待发的晋商大军注入了强大的动力。2003年岁末,全面征集晋商资料开始后,全省各市、县政协的文史人,跑图书馆,走档案室,寻史籍,查方志,看实物,抄碑文,硬是凭着一股认真的韧劲,把有关城镇集市、渡口道路的行商资料捡选出来,在村边路口,床前炕头,我们的文史人面对着一个个满脸岁月、一身阅历的老者,仔细倾听着那口碑代传相去久远的晋商故事,而更多的是他们在激动中抖开尘封的记忆,不厌其烦地讲叙在半个多世纪前他们自己在行商中的亲历、亲闻、亲见。在这里,作为编者,实应对辛勤征集晋商史料的全省政协文史人再道一次感谢,原因是这些史料的确来之不易,且伏案读来竟不得不让人拍案惊奇。惊奇的是明清以来晋商的分布几乎于晋境无处不有,无处不在!本卷选发的60个商业重镇,20余处古道渡口的资料,翔实生动地再现了明代以来晋商兴盛繁荣的景象,再现了明、清、民国年间一代代晋商人在黄河岸边、太行山间、晋中川地、雁北荒垣上走过的豪迈足迹。我们承认官道是商道的主干线,但我们更感动于官道和官渡外那些山间的马道和河边陡然繁忙的大小商渡,这些晋商人不但走遍了省内的山山水水,而是还驱赶着牛车和驮队,走出晋境,走向北、走向南、走向东、走向西,走向祖国的大河上下、长城内外;走向国外的海角天涯、大漠戈壁。路在商队的脚下延伸,城镇在商队的身后崛起。这里有商业规律的必然,更有经商人勇往直前的开拓。

明清时期,享有盛名的山西冶炼、酿造、染坊、酱坊、金、银、铜、铁器等制作加工、豆制品加工、粮油、糖坊等手工业生产已有相当的独立规模,在晋东南及晋中地区,以加工锻造生产为主而兴起的商镇,为晋商的发展增添了威力,在晋商的风雨阳光路程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晋商的摇篮蒲州”,这是内中一文的题目。这命题显然很值得商榷,但它从集镇与商路要冲的角度去感触蒲州,遥诉蒲州在晋商潮流中的位置,也算真实地揭示了晋商由南向北滚动的一种历史现象。但铁牛浮桥下的蒲州终归无法担当起晋商摇篮的重任,其他的地方亦无法担当。晋商的摇篮是三晋大地。这是历史的铁律,更是无可厚非的事实。北楼口、杀虎口、碛口,这些名不见经传,今天在地图上都不易见到的地方,曾经有多少商家好汉从这里腾飞;保德城、偏关头,忻宁代州平鲁卫;河底村、东阳关、沁水河畔大阳镇,哪一处都有不同的特点,每一地都有无尽的优势,晋商在这里有根,晋商在这里有源。三晋大地,无处不晋商。通读这些文稿,读者会循着一个个商镇、一条条古道及一处处渡口,逾加相信那一个遥远的传说:凡是麻雀飞过的地方,就有晋商人的足迹。

(责编 卫清萍)

上一篇:雅典的瘟疫(公元前430年) 下一篇:山西会馆 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