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技能人才培养问题探索

时间:2022-10-01 02:39:16

高技能人才培养问题探索

一、河北省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问题

1.高技能人才培养政策的导向性需加强。由于对技能型教育的政策倾斜度不够,以及普通高等教育“三限”政策落实不到位,造成普通高等教育持续过热,而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步履维艰。反映到现实里,就是普通高校的招生明显存在供大于求的局面,但众多的毕业生就业却十分困难;与此同时,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看好,但招生却十分困难。两者形成鲜明的反差。职业院校,特别是高等职业院校招生难,是高等职业院校布局和设立的必然结果。近年来高等职业院校数量增长过快,大量中等职业学校升格办高职,许多本科学校合并中等职业学校办高职,在生源总体下降的前提下,招生危机在所难免。二是本专科规模比例造成的必然结果。目前考生能上本科不上高职,这是绝大多数人的选择。除了个别发达省份的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达到高等教育招生的一半,大多数省份高职招生计划规模小于本科计划,本科院校把生源招尽了,高等职业院校招不到学生也是自然的事。三是高职院校自身竞争力和吸引力不够的必然结果。在招生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一些办得好的高职院校招生情况甚至可以与本科院校竞争,而办学缺乏特色的高职院校招不到学生也是必然结果。职业教育有职业性、社会性、终身性的特点,但在某些决策者眼里,职业教育被“放窄、放低”了。因此,本省应进步一加强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政策导向,一方面把高等教育的一些专业转到应用型方向来,面向生产、服务的第一线;另一方面,制定和实施更加有效的发展职业教育政策,在国际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阶段,培养大批量的高技能人才为经济社会服务。2.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管理体系需规范。虽然近年来河北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力图实现职业教育和培训的规范化,但仍存在很多问题:一是管理体制和布局结构亟待完善。当前河北省的高技能人才教育依旧是计划性占主导地位,教育部门管学历证书,劳动部门管技能鉴定。职业技能院校有隶属于教育部的,也有隶属于各个行业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条块分割、互不通气,从而造成供给与需求缺乏沟通,教育培养资源难以整合、管理部门只负责材料的技能鉴定工作,缺乏科学完整的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同时企业也存在着管理滞后,优秀高技能人才流失的问题。3.“校企合作”模式的政策保障需要完善。目前本省“校企合作”的相关政策法规不健全,运行机制尚未建立起来,这都导致了校企合作不够深入和稳定。政府在制定本区域高技能人才的发展规划方面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发挥,其统筹协调校企合作的功能也有待提升。目前,河北省的职业院校办学管理体制,仍停留在上世纪90年代末的属地化管理。大部分院校从行业直接管理改为属地化管理,而原政府经济部门管理职业教育的职能却基本保留了下来。这样的管理体系,其结果是职业教育管理出现了行业缺位的状况。由于行业在审批、认证、评估等管理环节上缺乏应有的话语权,导致校企之间的内涵关系严重脱节。根据《职业教育法》的规定,企事业单位应当接纳职业院校师生的实习并给与适当的劳动报酬。但在落实的过程中,企业由于无法获得自身利益而缺乏应有的积极性;再加上政府对企业支持技能培养的税收优惠和经费补偿政策不够完善,使得企业更加没有动力进行校企合作。

二、加快河北省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初步构想

1.政府应进一步发挥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导作用。政府应进一步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政策,提高政府在这其中的主导作用,促使职业院校和企业在其中发挥其基础和主体作用。政府应该明确地看到,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是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当前,河北省正在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量将越来越大,大力发展技能培养是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从政府的职能和其特殊的地位来看,也只有政府才能在培养高技能人才中发挥主导作用。首先,政府的主导作用具有法律的规定性,这种主导作用是政府所特有的,是任何的行业、企业和个人都不能替代的。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旺盛和此类人才资源的短缺这一矛盾已经越来越引起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因此,建议政府可以把发展培养高技能人才作为政府考核的目标之一,并从关注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目标来推动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2.政府应加大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投入,建立高技能培养的规范管理体系。发达国家实施多元化的投入政策,往往采取对高等职业院校拨款、津贴、补助等方式在资金上予以扶持;并在这些直接的财政投入之上,引导和鼓励行业、企业和个人多元化的投入体制。以美国为例,美国政府推出的免费培训计划使得技能型人才辈出,这类项目由政府提供资金、劳工部负责组织、各类社区学院具体实施,使得人人都有获得技能培养的机会。我国的经济发达地区也在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纷纷加大政府的投入。以江苏省为例,该省率先在全国设立省市两级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专项资金,并率先对企业职业教育经费实行政府统筹。通过对国内外较发达地区高技能人才培养政策的比较和借鉴,河北省的政府部门应通过对财政支出投向及结构上的引导,加大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倾斜力度;此外,应积极协调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加大政策力度,对经济实体和社会各种力量参与举办职业教育实施有效的激励和约束,形成国家、企业、社会团体、个人多渠道办学的局面;三是建立与市场相适应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管理机制,把高技能人才培养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对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全面监控。在这个方面,应特别注意要打破“职业学校行政上归劳动部门,业务上归教育部门”的不利局面。3.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的模式。在校企合作模式方面,德国的“双元制”是最为典型和成功的模式。在德国,70%的学生会在大学阶段选择接受职业教育;在学习期间,有70%的时间是在企业接受培训。可以说,发达国家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是相当重视“校企合作”模式的。其具体的做法可以归纳为:一是立法保障,使校企合作有法可依,有法律保障;二是出台行政法规规范校企合作,为校企合作创造条件;三是设置专门的机构对校企合作进行实际管理,比如美国的“高校-企业关系委员会”和法国的“教育-企业工作线”等。而在国内,各省市也积极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江苏省常州市建立了“校企合作工作指导委员会”,在其领导下,还成立了由有关行政部门、行业协会、骨干企业和职业院校负责人参加的“校企合作办学委员会”,由教育部门会同行业组织牵头,共同负责本行业校企合作办学的推进工作。

作者:张宁 郑军锐

上一篇:略论国外建设工程成本管理 下一篇:推行建设工程信息化管理实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