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为学生所爱

时间:2022-10-01 02:29:27

让语文课为学生所爱

摘 要 兴趣是推动人去寻求知识和从事工作的一种内驱力。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了兴趣,能够轻松地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自然地由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学习,甚至把艰苦的学习看成快乐的享受。本文主要分析如何提高高中生对语文的兴趣和激情。

关键词 高中语文 课堂教学 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1高中生对语文课堂不易感兴趣的原因

(1)语文课不可能只是因为教材的改变而真正地为学生所爱。再美的文章,一经过教师繁琐而枯燥的分析,就会变得面目全非、面目可憎。语文课上,教师凭借其所谓基本功,口若悬河,但不少是弹唱多年的老调,孔子啦,屈原啦,鲁迅啦,朱自清啦,这些知识学生并不是没有兴趣,但是,总是言必“鲁迅”,也不涉及当代文学思潮,以贴近学生的实际,难以使语文课真正变得可亲可爱起来。

(2)由于教师年龄与学生年龄存在着较大差距,其思想、兴趣爱好、价值取向与学生疏离,对学生因为特定时代、环境、思潮、传媒而形成的价值取向不理解或不屑于理解。不少教师在走上工作岗位后,忙于教学或被生活所累,很少读书,脑中只有上大学时残留的一些模糊甚至过时的知识。语文教师的阅读量堪忧,更多的教师埋头教学,并不知道也不关心学生在读什么,爱读什么。此外,作为在电视机前长大的一代,学生爱看电视剧,而此类电视剧多因艺术粗糙,常为教师不屑,一些学生爱唱的流行歌曲,许多教师听也没听过。这样知识更新上的差距让不少学生觉得语文课不够亲近,可敬而不可爱。

(3)探究合作式学习流于形式,更多的体现在教师的袖手旁观。

综上所述,造成语文课失宠,学生放弃学语文的原因是主要是语文教师,而真正能感化学生亲近语文的也是教师。

2拉近学生和语文的距离的方法

(1)关心学生爱好,推荐健康的视、听材料,让他们深刻体会到语文就是生活。

语文课上不是不谈孔孟,不说鲁迅,不论“红楼”。恰恰相反,人类文化中的宝贵遗产,恰恰是语文课上应该多传授的相关内容。问题是语文课上能不能多穿插一些中学生非常熟悉而又感兴趣的材料,如韩寒、饶雪漫、郭敬明等的作品,当代获奖名著,如莫言的作品,甚至于电视剧、广告词、流行歌曲,让语文课脱下西服,穿上夹克。

《诗经・蒹葭》,这是一篇极具感染力的诗歌,王国维说:“《诗经・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但是,时隔数千年历史的阻隔,加上语言的隔离,学生未必完全能够欣赏其妙处。老师可以从琼瑶的小说《在水一方》说起,让学生读一读,通过情节的了解和形象的感知,让学生理解主人公的情感历程;让学生听一听歌曲《在水一方》,在反复聆听中,感受乐曲幽幽凄切,理解《蒹葭》一诗的内涵,感知其艺术的魅力。

此外,一句广告词的引用,一段电视镜头的摄取,一位足球名将的临门一射,一个电影明星的灿烂一笑……只要援引恰当,就可以起到调节气氛,加深理解,增加趣味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面对的这一代高中生是抱着电视长大的一代。我们也许忽略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电视传媒对人们的冲击。人们对电视机的依赖愈来愈强,人们更愿看电视新闻而不是报纸,常常是先有电视剧火爆,才有该作品的畅销。成人如此,何况孩子!当我们反对一味的传授语文知识反而把孩子变成考试的机器时,当我们更重视语文的阅读而不是分析时,语文课就走样了,没有了学科的特点,没有了语文的教学含量,甚至语文成了阅读课,这种现象是需要我们引起注意的。

(2)扩大教师视野,挣脱教参的桎梏,让学生觉得语文不只是艺术也是科学。

现在不少教师仍完全依赖教学参考,上课只是照本宣科,只有少数的教师购买相关学科的报刊杂志。假如我们语文教师向学生传授的知识与某些学生手头的资料一模一样,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厌学语文,教师也觉得教书乏味。因此,作为语文教师除心中有教参外,还必须购买、阅读相关学科资料,粗略了解边缘学科常识,才能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激发他们亲近语文的热望,让我们的语文课重见生机。

笔者之前曾经听过一堂《死海不死》的语文课。其中一个环节让笔者还记忆犹新。教师课前让学生查阅地图,熟悉死海的地理位置后,设计了这样一个趣味性很强的问题:死海真的会死吗?由学生在课堂上“高谈阔论”。学生争先恐后急于表达,有的说:约旦河既然是巴勒斯坦、约旦两国的母亲河,那么政府肯定会想方设法保护她,而把海水中的盐类提取出来作为工业用盐,以此淡化海水。只要约旦河不会干涸,死海就不会干涸。有的说:死海位于大裂谷中段,既然是裂谷,那就会像衣服的裂缝一样越撕越宽,到时还会与周围两大洋相连,成为蔚为奇观的海峡,哪里还会干呢?有的还说:根据吸管原理,当约旦河的输入量等于死海海水的蒸发量时,死海水面虽有所下降但终不至于干涸。这样,学生的思维就在已知的文本的信息的组合中延伸到了未知的知识领域,使他们在一定程序上尝到了创新的喜悦。假如这位教师局限于教参,又完全不懂环境知识、物理常识,怎么能迸溅出这样的思想火花呢?

(3)确立教师是师生平等对话的首席,就能在教学中亲近学生。

新的课程标准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法,体现了语文教学新的导向。这宗旨自然是好的,但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一个比较有普遍的问题。那就是探究合作式学习流于形式。教师要么满堂跑,要么袖手旁观,以期待学生精彩的发言,有新意的思维而任其自然。青少年学生自控能力较差,需要用教师的监督和提问来引导思路,用教师的讲解来提纲挈领,用教师的想象来打开学生的发散思维,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到你时刻在他们身边,尤其让一些差生深深地体会到教师压根儿就没有放弃他们,从而产生一种亲和力,让厌学者减到最低。加上学生的发现往往缺乏系统性,缺乏深度或针对性,这时就需要教师的指导。在课堂中,教师要积极主动地与学生参与探究,时刻不忘自己是师生平等对话中的首席,才能确保对文本衍生义的主线明晰,不让语文课堂演变成为自由沙龙,否则,教学目标和教学意义就从根本上消失了。

上一篇:从对外汉语视角看现代汉语量词教学 下一篇:高中语文教育教学的对策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