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本科生舞蹈教学实践新模式

时间:2022-10-01 02:08:55

探索本科生舞蹈教学实践新模式

摘 要:本文以中老年这一特殊人群为例,舞蹈作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内心情感的宣泄方式,正在逐渐被其所接受。但从事中老年舞蹈教学与管理事业的人员很少,且暂时无法提供较为专业的舞蹈教学。本文通过对中老年人群的研究,开展舞蹈本科生在社会舞蹈教育中的实践与创新, 既能提高本科生的教学能力,又能促进专业舞蹈教育与社会舞蹈教学相契合,使中老年人学习舞蹈更加合理化和科学化。

关键词:舞蹈本科生编创与教学 实践与创新

一、对中老年人群的舞蹈编创

舞蹈编创是对舞蹈动作进行编排设计的一种艺术创作形式,编舞者自身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术方法对舞蹈编排都有一定的影响,舞蹈编排不只是将舞蹈、音乐进行简单地连贯,而是将舞蹈动作进行提炼和雕琢,通过丰富的表情和肢体语言将舞蹈的主题和情感进行抒发和表达,来达到舞蹈的最终效果。作为舞蹈专业的本科生,无论是在素材积累还是编导技巧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基础。本科生将专业的舞蹈动作通过编创,打破原有课堂的专业性舞蹈编创模式,充分考虑中老年人群的生理心理特征,形成一套适用于中老年人群的舞蹈模式。

舞蹈大家庭中的民族民间舞之所以能够流传到今天,一个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民族民间舞植根于人民的生产生活当中,并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是丰富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以中老年人群为例,我们将用于观赏和表演为主的专业舞蹈以健身舞蹈的形式作为具体内容,以达到增强体魄、强身健体的目的。在编舞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考虑舞蹈动作对中老年人群的适应性与合理性。例如藏族弦子舞以双膝的自然颤动和双腿的摆动、旋转为主要特征,我们充分利用其变化多样的舞步,使其发展成为锻炼下肢机能的健身舞蹈。这不仅能增强下肢力量,而且对促进下肢协调性和灵活性也极为有利。再如维吾尔族人能歌善舞,其舞蹈动作部位有头、肩、腰、臂、肘、膝、脚,传神的眼神极具代表性,可以增强舞蹈感染力和抒发性。“移颈”更是维吾尔族舞蹈的主要动作之一,我们可以借此锻炼肩颈部机能。

心理方面,中老年人群由于社会活动逐渐减少,生活圈子相对变小,存在孤寂等的心理问题。这就需要舞蹈动作欢动、连贯、舒展而富有节奏。舞者伴随流畅起伏的音乐节奏自然地产生“情动于中,而形于外”的感觉,达到娱乐放松的目的。这既使他们成为情感的表现者,美的塑造者,同时也是美的传递者,达到了自娱娱人的作用。

二、专业理论运用于社会教学实践

针对特定人群对舞蹈专业理论的接受能力不同,我们需要将晦涩难懂的专业理论化为通俗易懂的口头用语,同时将自己的想法更好的作用于社会舞蹈教学实践中。这需要本科生熟练掌握专业知识,从而对特定人群的不同特征具有良好的把握。

民族民间舞中的一些口诀,便是化深奥为浅显的例证。这些口诀既是舞蹈方法的经验和总结,又凝结着人们对于这门艺术的认识和理解。这对于民族民间舞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需要我们予以高度的重视并正确合适地运用于社会舞蹈教学实践中。比如胶州秧歌中,有一个动作叫做“小儿拧”,如果按照书面的语言进行讲解,就是:“以腰为轴的左右拧动,用主力腿追动力腿,以脚下的转动带动膝盖的拧动和腰的扭动,上身与下身呈相反的作用力。”这种技术表达是规范和科学的,但对于业余人群却是较难理解的。胶州秧歌中有个“前哈、后张、两边崴”的艺诀,这是因为山东农村地区有缠足的习惯,小姑娘缠了脚以后,一下地走路就十分疼痛,所以就会出现前哈、后张、两边崴的姿态,也就是“小儿拧”的技术要求中所要表现的姿态。艺决能够用一种直观和形象的方式,生动有趣的对一些动作进行准确的要求,不但能够使受教者迅速掌握好技术动作的要领,还能够使学习者领略到民族民间舞蹈形式的美感与内涵,增强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达到良好的教学体验。

舞蹈专业术语教学语言的运用是教学过程中极为重要的环节,而受教人群的特殊性也使我们应该特别关注这一要点。因此,将舞蹈专业理论知识以形象生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教学,可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大学生与社会特定人群共同受益

进入21世纪,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舞蹈作为健身娱乐的主要内容。舞蹈的多元功能被不断开发,显示出其具有的健身、娱乐、益智、育德和其他社会。舞蹈专业大学生应承担相应社会责任并对该社会现象做出尝试性的解决。这需要我们将专业舞蹈知识合理地运用到社会舞蹈教学实践中,实现大学生与社特定人群的共同受益。

舞蹈专业本科生进入社会进行初步的舞蹈教学,可以弥补以“表导教”为核心的综合性大学舞蹈专业教学中对于“教”的欠缺,拓展舞蹈本科生的实践舞台。在社会舞蹈实践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形象思维得到开发,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培养,为将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由此可见,社会舞蹈教学实践在开发学生潜能与创新能力方面,有着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

我们在编创与教学中致力于将舞蹈的专业性减弱,舞蹈动作的锻炼性增强,使其具有习俗性、健身性、娱乐性等特征,能够在群众中广泛开展与传播。练习舞蹈能增强身体素质,健身祛病,我国古已有之。在《吕氏春秋・古乐篇》中,曾记载在远古阴康氏年代为应对严重的自然灾害,先民们及其氏族首领用“始制舞”锻炼身体、宣导郁积、通利关节、克服疾病。从那以后,具有健身功能的舞蹈,不断发展。由此可见,在缺乏健身手段与科学指导的远古社会,舞蹈发挥了重要作用。传统民族民间舞蹈的健身功能,理应受到我们的重视并加以开发。例如有锻炼上肢的藏族舞,有锻炼身体躯干的蒙族舞,锻炼下肢的维族舞与胶州秧歌等。而中老年群体的舞蹈中,多数只是非专业的随性舞蹈,达不到针对性的锻炼意义。因此,我们对社会舞蹈教学的专业性指导会增强针对性的锻炼功能。

不光是中老年人群,对于上班一族来说,人们经常会产生焦虑、紧张、压抑等情绪,极易造成身心疲劳。经过具有针对性编创后的舞蹈有助于缓解压力,对神经系统产生良好的刺激,进入最佳的心理状态。对于幼儿来说,舞蹈训练和舞蹈表演,可以大大提升形体美和自身体态的韵律美,而这种形体特点又会使他们充满自信,积极乐观。适合儿童的舞蹈动作会提高孩子身体各部分的协调性和灵活性,促进幼儿的骨骼发育,提高身体素质。

总之,具有不同针对性的舞蹈不仅适合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和有特殊身心状况的人群,而且作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一种流行趋势,也作为一种审美情趣,不断满足着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专业舞蹈教育与社会舞蹈教学相结合,是一种双方受益的教学实践新模式。

参考文献:

[1]孔桂芬.舞蹈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N].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6(9)

[2]刘亚娟.《中国民族民间健身舞蹈教程》

作者简介:

姓名:樊君,出生年月:1995.11,性别:女,民族:汉,籍贯(精确到市):山西省太原市,学历:本科。

上一篇:构建电厂人力资源体系的有效策略探讨 下一篇:低碳材料在家具设计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