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组织残疾人\儿童乞讨犯罪

时间:2022-10-01 01:21:27

浅析组织残疾人\儿童乞讨犯罪

【摘要】乞讨现象一直以来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一些人以暴力、胁迫的手段组织残疾人、儿童进行乞讨,刑法修正案(六)对此新增设了组织残疾人、儿童乞讨罪。关于此罪的犯罪构成方面的法律特征已有诸多学者论及,但很少有学者从伦理角度对该罪进行深入分析。从组织残疾人、儿童乞讨罪的道德伦理方面进行分析,以期使人们更深层次地了解和认识该罪。

【关键词】乞讨;伦理;社会危害性

中图分类号:D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2-071-01

一、对组织残疾人、儿童乞讨罪进行伦理分析的必要性

有些人认为犯罪与伦理是两个截然不同的范畴,无从对犯罪行为进行伦理分析,也没有必要对其进行伦理分析。这种认识是错误的,伦理道德和法律同是社会调控手段,只是处于不同的层次,一般的行为由伦理规范进行调整,人们根据社会的共同伦理标准进行自己的行为,当人们的行为超出了一般的伦理界限会受到社会的道德伦理谴责,如果人们的行为达到违法犯罪的程度,则需要由法律规范进行规制和惩罚。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违法犯罪者必然是一个反道德者,而且最初总是要经历一个道德堕落的过程。”① 当然,不同犯罪行为的反伦理性是不同的,传统型犯罪的反伦理性较大,这种犯罪也被称为自然犯或刑事犯。自然犯是指“无须等待法律的规定,其性质上违伦理而被认为犯罪者,也称刑事犯”②与这种犯罪相对应的是法定犯,或称行政犯,这种犯罪的反伦理性相对来说较小。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组织残疾人、儿童乞讨罪进行伦理道德层面的分析,以求纵向的剖析此罪,使人们更深刻的认识本罪的严重社会危害性,并且积极地同这种犯罪行为做斗争。

二、 组织残疾人、儿童乞讨罪犯罪动因的伦理分析

组织残疾人、儿童乞讨罪的犯罪动机是扭曲的牟利心理。对于一般的乞讨者来说,乞讨只是为了生存,因为遇到自然灾害、天生残疾或者父母双亡无力维持自己的生活从而沦落街头乞讨,这些人是值得社会同情的,我们也应当向他们伸出援助之手。另外一种情况是把乞讨当做一种生活方式,自身已经能够维持自己的生活,但想通过乞讨脱贫致富。有人认为这样的乞讨是可取的,这些人“以暂时的隐忍和尊严为代价,通过乞讨换来家中可以顽强抵挡风雨的小楼,换来家人的医疗保障、孩子的上学费用、大龄青年的婚姻甚至孩子未来的前途时,其在村里、乡里获得的,就不仅仅是体面和尊严;其个人和家庭,也因此获得了改变命运的可能以及对于未来的希望和信心,这自然是一种选择。”③但是,对于组织残疾人、儿童乞讨的人来说,他们并不是为了维系生命,也不是为了一般的脱贫致富,而是把最应当受到同情的残疾人和儿童当做自己谋取暴利的手段,自己却幕后操纵,不劳而获。

三、 组织残疾人、儿童乞讨罪社会危害性的伦理分析

(一)对残疾人和儿童的危害

组织者通常以暴力、胁迫的方式逼迫残疾人和儿童乞讨,这种逼迫对残疾人和儿童的身体和心理造成了严重的伤害,很有可能导致这些人心理扭曲从而导致盗窃、抢劫等等严重犯罪行为的发生,最终会吞噬了他们一生的幸福。另外,这种犯罪行为把本应受到特别保护的残疾人和儿童当成了犯罪工具。

(二)对施舍者的危害

这种行为也是对施舍者同情心的践踏。当施舍者看到路边乞讨的残疾人、和儿童衣衫褴褛、骨瘦如柴,人们处于发自内心的同情施舍给他们钱财,但可恶的是,这些出于同情而施舍的出去的钱财并没有落在残疾人和儿童的手里,而是最终被贪婪的“丐头”无情的掠走。从此,善良的人们再也不会伸出援助之手,哪怕这些儿童的背后没有组织者,因为人们已经无法辨别乞讨儿童和残疾人的真实背景。

(三)对社会的危害

这种行为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的稳定。有些组织乞讨者以暴力、胁迫的手段组织儿童用死缠烂打的方式强制卖花。这些儿童见到路过的情侣便拦住不放,强迫行人买花,行人也无法对这些儿童使用强力的方式离开,一方面因为她们都是幼小的儿童,另一方面也担心在暗中的组织者无理取闹。其他的组织乞讨方式也使得社会大众由于乞讨者身份的真假难辨导致对乞讨者的冷漠无视。最终导致社会大众的善良之心变得无情,冷漠,这是对社会伦理最大的危害。

四、 对组织残疾人、儿童乞讨罪进行伦理分析的意义

我们为什么要对组织残疾人、儿童乞讨罪进行伦理角度的分析呢?对犯罪伦理层面的分析是比法律层面更深一层的认识,通过对组织残疾人、儿童乞讨罪进行伦理角度的分析可以使我们更加深入的了解此罪名,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更好的从根本上减少和预防此类犯罪行为的发生。

通过对此罪的伦理分析,我们应当让组织者深刻地认识到残疾人和儿童是这个社会最需要我们特殊关心和保护的群体,如果不但不保护他们反而把他们当成自己不劳而获的工具是一种及其卑鄙的行径,会受到社会伦理道德的强烈谴责。所以这些组织者应当扪心自问自己的良心,早日停止这种可耻的行为,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通过诚实劳动来创建自己的幸福生活。

注释:

①刘建荣.女性犯罪动因的伦理分析[J].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学报,2004年9月第5期.

②[日]大谷实.刑法讲义总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4版:102.

③童大焕,"乞讨村"折射小农经济困境[N].南方日报,2005年08月.

参考文献:

[1]马克昌.犯罪通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2]张敏杰.中国弱势群体研究[M].长春出版社,2003.

[3]刘建荣.我国城市乞讨现象突显制度道德诉求[J].天中学刊,2006年第6期.

[4]游春亮,黄俊杰.残疾儿乞讨的背后[N].法制日报,2004年4月第6版.

上一篇:论刑事错案的内涵界定及其种类 下一篇: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与文化价值试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