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会计核算相关问题探讨

时间:2022-10-01 12:00:31

关于高校会计核算相关问题探讨

【摘要】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飞速发展,高校面临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高等教育投资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现行高校会计核算工作存在的问题突出,已不能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要求。为了有效使用建设资金,堵塞漏洞,控制建设成本,提高投资效益,基建财务应该管理和用好基本建设资金,充分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率,会计核算的管理职能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高校;会计核算;权责发生制

一、高校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分析

1.会计核算主体问题

按照资金用途不同,高校财务分为基建财务和事业财务,两者依据不同的会计制度进行核算和反映。目前企业会计制度已将基建核算纳入到统一的会计系统中进行规范核算,而高校却仍然实行两个独立的核算体系和报表体系。高校依据核算和反映经费的不同划分为多元会计核算主体,使得同一笔资金,以两种会计制度核算收支流量,重算收支漏算部分存量,不利于全面完整地反映高校的财务状况和收支情况,违背了会计核算必须反映会计主体的整体经济活动这一会计制度的基本要求。

2.资产核算方面

随着高等教育投资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的资产管理暴露出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体现是固定资产核算不适应教育成本核算的需要。按照高校学生培养成本核算的有关规定,固定资产折旧费是教育成本核算的一个主要项目,高校的房屋、建筑物和设备等固定资产要按规定的折旧率,在固定的使用年限内提取折旧费。而现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规定,高校的固定资产不提折旧,用固定资产账户和固定基金账户的同增减来反映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的增减变化。

3.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问题

收付实现制是一种面向过去的确认基础,并不能提供未来现金流动的信息,也不能真实地评价和考核高校的财务受托责任。实践表明,采用收付实现制存在一定缺陷,表现如下:一是在收入管理方面,按照收付实现制的要求,高校在学费收入核算上只按实际收入核算,不核算应收和欠费,这很容易造成财务管理上的漏洞。此外,高校的附属单位按经营承包合同应上缴而未交的款项,经营单位已按权责发生制列入当期负债,而高校按照收付实现制则不应列为当期收入,因而也就不能列为学校债权资产,造成双方会计信息不对称。二是在支出管理方面,收付实现制是以货币资金的增减直接来确定收入和支出的发生,而不考虑该项资金的取得和付出的归属期间,从而阻断了收入和支出的配比过程,掩盖了高校各个时期业务的真实情况。三是收付实现制使财务信息缺乏可靠性和前后一贯性,现有的收付实现制会计核算方式使资产和负债方面的信息不能被可靠的计量,即高校拥有的净资产和承担的负债在会计报表中无从体现,对于资产和负债的管理相当薄弱,因此,在现有收付实现制的账目下进行学生培养成本的核算存在着一定的技术,不仅会人为将收付款的时间提前或顺期推延,而且会导致年终突击花钱或操纵成本的现象发生。

4.高校财务报告体系方面

现行高校财务报告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收支情况表、预算收支表、基建投资表等,没有要求编制现金流量表。但是,由于资金来源的渠道不同,尤其是高校基建资金的来源很多,目前高校报表核算的重点是财政资金预算收支情况的反映,对基建资金使用情况,以及资金使用情况的效果等缺乏相关的报告体系进行信息披露,能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全面系统的会计信息。

5.会计科目体系不完善

像办公桌椅、教室设备等经常发生维修、更换等业务,实际支付时可预提一部分资金,这样成本费用就比较均匀的分配到各个会计期内,我们现在高校会计核算制度中没有“预提费用”这类会计科目来反映这一部分费用,需要进一步完善。

二、高校加强会计核算的对策

1.高校会计应当趋向于反映整个学校主体的财务状况

同一学校主体应将基建财务和事业财务合并统一为学校财务,不论其经费用途如何,作为一个会计核算主体,执行统一的会计制度。在完善现行高校会计制度的基础上,取消基建投资核算主体,增加基本建设资金核算相应的会计科目,设置统一的会计科目体系,以更准确地核算收支,避免内部转账对于收支或往来款等进行重复核算。

2.加强单位资产核算

一方面加强固定资产的核算面,高校应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在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年限内,系统地分摊固定资产的成本,高校应根据固定资产的性质和使用方式,合理确定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和预计净残值,并结合科技发展、环境等因素,选择合理的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作为计提折旧的依据;高校应在学期末或至少在每年年度终了,对固定资产逐项进行检查,如发现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情况,高校应当按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并计入当期管理费用;对固定资产进行清理,出售或报废不能继续作用的固定资产。另一方面,加强无形资产的核算,无形资产属于高校的长期资产,能在较长的时间里给高校带来效益,但无形资产通常也有一定的有效期限,它所具有的价值的权利或特权总会终结或者消失,因此,高校应将入账的无形资产在一定的年限内摊销。

3.科学使用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

事业单位原则上采用权责发生制,对某些特定业务,例如政府拨款、捐赠收入和奖励支出、赞助支出等则偏向于采用收付实现制基础。事业单位的改革是逐步走向市场,经济活动逐步向企业靠拢,因此应向权责发生制转变,但事业单位的性质又决定了不能采用完全的权责发生制,而应以收付实现制作为补充。

4.编制完整的财务报告体系

事实上,在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会计制度下,现金流量对高校来说更加重要,它反映了现金收支的实际情况,解释了现金余额发生变化的原因。解决财务报告问题的办法就是编制现金流量表,现金流量表是反映一定会计期间内有关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流入和流出的会计报表,由于目前高校会计制度的约束,高校编制的收入支出表不可能反映资金运动状态,编制现金流量表必不可少。

5.构建合理的会计科目体系

目前高校会计核算改革中有高校财务工作者建议增加“待摊费用”、“预提费用”等会计科目,目的是对短期的实际没有支付的但又属于本期的修理办学设备的支出、预提的保修费用等进行事先预提,留待以后实际发生这部分费用时计入相关会计核算科目。

参考文献

[1]兰江梅.高校会计核算若干问题探讨[J].当代经济,2011(10).

[2]张寒梅.对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改革的探讨[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2).

上一篇:浅谈会计电算化环境下的审计工作 下一篇: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视角下转让无形资产所有权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