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首届音乐传播文论征集活功的评论与思考

时间:2022-10-01 11:57:06

关于首届音乐传播文论征集活功的评论与思考

2007年4月28日,首届“全国音乐传播文论征集”活动在中国传媒大学圆满结束。本次活动由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传播学会、中国大众音乐协会以及《中国音乐》编辑部共同主办,《人民音乐》、《音乐研究》、《音乐周报》等学术媒体协办。自2006年10月开始征集到2007年3月截稿,共收稿件170余篇。经过初评、复评与终评,最终评选出入围作品23篇(评委与入围作品附后),由音乐传播学会汇编出《首届“全国音乐传播文论征集”活动优秀文集》,部分优秀作品将陆续公开发表。

本次文论征集活动特点有三:新领域、新视角、新生力量。

所谓新领域,是指音乐传播是21世纪伊始在中医药国开始起步的音乐学领域的新的学科。伴随这一学科成长步伐的有:全国各艺术院校中音乐传播及艺术管理等相关专业的设立及21世纪传媒音乐专业系列教材的相继出版,两届(2002、2005)全国音乐传播学术研讨会的召开及《中国音乐传播论坛》(第一辑,2004;第二辑,2007)的出版,中国音乐传播学会的成立(2005),等等。本次活动正是在这一学术背景与前提之下举行的。

在音乐学的研究中,音乐与人类、民族、社会等相互的关联,构成各交叉学科不同的研究视角。随着现代传媒的迅速发展,“音乐―媒介―人”构建了音乐传播研究的新的视界,由此形成了围绕这三个基本元素及相互关系的多种研究视角。作为一门新的焕发生命活力的学科,音乐传播研究不仅吸引着一大批音乐学各领域的研究者来积极参与,更重要的是,它应吸引更多的新生力量自发、自觉地深入进来。正因为如此,本次征文活动以面向高校的在校本科生、研究生及青年教师为主体,旨在积极地引导他们,也希望借这样一支新生力量所拥有的开拓性与创新性,以利于这一现代型学科朝着更加前沿的方向发展。

从入选文论作者的学术背景来看,主要来自这么几个专业领域:音乐学各专业、传播学相关专业、广播电视艺术学及媒介管理等其他专业。这些作者基本上是围绕音乐与传媒的两大领域。其中,中国传媒大学由于同时占据这两类专业领域,并具有传媒的综合实力,所以取得了相对突出的成绩。

入围的作品大致可分为以下五个研究领域。

(一)音乐传播理论思考。这一领域主要借鉴传播学以及音乐传播的自身理论,就当前的音乐传播现象进行理论思考。如张川《浅析音乐传播过程中影响人们选择的因素》、何莲《对电视传媒方式下音乐传播非透明关系的研究》、邓志勇《当下大陆大众媒介在民族音乐本土传播中的作用》等。其中王爽《用户创建的个性化音乐媒体时代》具有一定的理论创新。该文通过研究音乐媒体受众从被动―>互动―>主动―>自主的转变过程,对未来音乐媒体的传播活动及其对受众的影响进行了预测与分析。认为未来的音乐媒体将转变为个性化、独立化的空间,以满足受众自主性、多样性的需要,而电视音乐节目以及互联网技术手段的更新也将实现受众的主动参与,从而催生传播终端向创造型用户的转变。

(二)音乐传播实践与评论。实践领域是丰富多样的,本部分如韦杰《谈“古典跨界音乐”》、丁成梅《浅谈节目单》、陈晓阳《深入挖掘流行音乐产品商业利用价值的方式――市场中的音乐传播初探》涉及到了音乐传播的实践内容与形式。姚慧《当代音乐环境观――当代音乐的生态环境和社会利益》提出的音乐环境观具有新意,该文论述了在社会生态环境变迁中的中国当代音乐,受到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因素特别是大众媒介与音乐的商品化的本质性影响,从而形成信息一媒介、商品一受众、权益一法律的社会传播环境。姚杰《论新闻报道中的恶意叙事所造成的音乐传播效果的偏差》,以“新民乐”事象为例,分析了在商业利润的驱使下,新闻报道中的“有选择性写作”与“恶意叙事”所造成的音乐传播效果的偏差。

(三)影视音乐。对于影视音乐的研究,既有从本体与属性出发,如韩建勇《音乐与影像可兼得――一个关于叙事性MTV的探讨》、党岱《大众文化视野下的电视音乐选秀》,也有从传播的角度思考,如邢晓丽、刘小寅《电视音乐文化的传播学思考》、王艳锋《从(梨园春)的成功思考我国戏曲音乐的传播走向》、陈旭《音乐传播的视觉化――创新?回归?》等。

(四)网络音乐。网络音乐的研究集中在传播技术发展与近年十分红火的网络歌曲上,前者如程晓婷《WEB2.0时代的网络音乐传播》、李姝《网络技术给音乐传媒带来的冲击》等;后者如陈镇华《网络歌曲互联网内传播特征及其文化现象思考》、冯玲《网络歌曲传播的大众化特质》等。其中陈镇华的文章提出了网络歌曲的网内传播与网外传播的概念,并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了网络音乐传播与历史上音乐传播现象的共性。

(五)“原生态”音乐现象与思考。对于学术领域而言,“原生态”音乐带来的更多的是思考,如张璐《对当代“原生态”音乐的几点思考》,指出“原生态”音乐的商业行为所导致的问题,并存在自身发展与适应社会发展的双重矛盾,解决这对矛盾在于遵循与时俱进中求本质不变的原则。还有戎龚停《关于民间音乐的“生态”问题》、陈江南《以审美性原则代替正宗性原则――论对待传播过程中当代“原生态音乐”的态度问题》、陈欢《对原生态音乐走商业化道路的一些思考》等。而何岭《从阿宝与喻显斌看民间音乐传播的两种路向》,则通过对这两个来自民间的艺人分别依赖电视媒体与民间唱片走进大众传媒的比较分析,论述了两种相辅相成的民间音乐传播的路向。

学术创新是个不言而喻的话题。缺乏新意也就成为研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追逐学术热潮与另辟蹊径。也是个两难的选择。在所有来稿中,有这么几个热点:电视音乐、网络音乐、“原生态”音乐,这也正是近年特别是2006年音乐传播的热点话题:西部民歌大赛、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原生态”唱法、民间歌舞盛典、超级女声、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络歌手、网络歌曲、在线音乐……在备受关注的话题中,视角的切入尤显重要。如何岭从两个民间艺人归纳出民间音乐的两种传播路向,在关于“原生态”与民间音乐研究中具有个性化的视角:王爽关于音乐媒体的研究突出了容易被忽视的受众决定因素,姚慧关于当代音乐的生态环境中的媒介、受众、法律等三种音乐传播环境,具有新颖的视角:姚杰则抓取了“新民乐”事象中的新闻报道来透析其传播行为,具有独特的视角。这也是他们能够从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的原因之一。

音乐传播研究是一个新的领域。还有很多新的课题需要我们来发掘与思考。我们既要不断寻找新的视点开拓创新,又要拥有一定的宏观构思,有步骤有规划地建立起属于本学科的理论体系。这次文论征集活动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我们期待更多的参与、创造。

附:首届“全国音乐传播文论征集”活动获奖名单

一等奖:(空缺)

二等奖:

王 爽《用户创建的个性化音乐媒体时代》

姚 慧《当代音乐环境观――当代音乐的生态环境和社会利益》

三等奖:

姚杰《论新闻报道中的恶意叙事所造成的音乐传播效果的偏差》

何岭《从阿宝与喻显斌看民间音乐传播的两种路向》

张璐《对当代“原生态”音乐的几点思考》

陈镇华《网络歌曲互联网内传播特征及其文化现象思考》

优秀奖:

张川《浅析音乐传播过程中影响人们选择的凶素――以一种理论传播学视角》

邓志勇《当下大陆大众媒介在民族音乐本土传播中的作用》

戎龚停《关于民间音乐的“生态”问题》

何莲《对电视传媒方式下音乐传播非透明关系的研究》

韦杰《谈“古典跨界音乐”》

丁成梅《浅谈节目单》

陈晓阳《深入挖掘流行音乐产品商业利用价值的方式――市场中的音乐传播初探》

韩建勇《音乐与影像可兼得――一个关丁叙事性MTW的探讨》

邢晓丽、刘小寅《电视音乐文化的传播学思考》

党岱《大众文化视野下的电视音乐选秀》

王艳锋《从的成功思考我国戏曲音乐的专播走向》

陈旭《音乐传播的视觉化――创新?回归?》

程晓婷《wEB2.0时代的网络音乐传播》

冯玲《网络歌曲传播的大众化特质》

李姝《网络技术给音乐传媒带来的冲击》

陈欢《对原生态音乐走商业化道路的一些思考》

陈江南《以审美性原则代替正宗性原则――论对待传播过程中当代“原生态音乐”的态度问题》

上一篇:寄希望于中国现代电子音乐学派的崛起 下一篇:“三尺檀龙”是三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