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品德与生活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

时间:2022-10-01 11:54:32

浅析品德与生活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

【摘 要】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法之一。同时,合作学习也是新课改学习方式变革中的重要标志。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合作学习不仅仅是实现教学目的的策略,更是锻炼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在此,笔者谈一下如何在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合作学习

一、创设情境,引发合作需要

为了激发小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在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活动中应该基于学生原本的知识结构、发展水平等,设计科学的、合理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教师需结合学生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环境,创设与学生生活相互贴切的学习情景,激发学生的合作需求,让学生愿意投入小组合作中去。在小组合作学习当中,教师要合理利用情境,注重指导,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启迪学生思维,让学生在合作模式下获取所需知识,培养合作意识。

在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的实践教学中,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所制定的合作学习任务也要满足学生的知识水平及身心发展,并且不断地调整合作学习的具体方式与内容,达到相互贴切的目标。如:在组织小学二年级合作学习时,为了避免学生“看不明、听不懂”,合作学习应该选择直接、直观的方式来呈现。在《我们班里故事多》的教学中,我们就可以给学生布置“找故事”的任务,开展合作学习。组织班级里的学生四个人为一组,有的学生负责找寻故事,有的学生负责整理故事,有的学生负责讲述故事。这样简单而有趣的合作学习,很适合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很喜欢故事,也愿意听故事,所以在收集班级里的故事时,积极性异常高,所取得的教学效果非常明显。

二、互动交流,提高合作效率

1.教师在小组讨论中的引导作用

教师设置了合作学习的任务之后,不能对学生的合作学习放任自流,应走下讲台,参与到学生的讨论活动中,使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谈论交流,也方便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点拨指导,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当发现学生一直讨论不出结果时,教师要设置一些有层次性的问题,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逐步引导学生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解决问题。在各小组轮流发言时,鼓励学生挑战权威,提出自己的设想。还要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纠正。

2.小组内进行讨论的方式

在合作学习中,要明确人员的分工,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到合作讨论中。在不同的学习任务中,实现学生多方面的交流。组内讨论的形式一般有:①中

心发言式。选出一人代表小组进行发言,其他人员做补充修正。这种方式有利于统一小组意见,但容易造成组内一两人独揽负责的情况,其他人得不到锻炼的机会。②指定发言式。由组长点人进行发言,组长对发言情况做总结。这种谈论方式稳而不乱。但限制了组员的发言,容易挫伤组员的积极性。③接力循环式。组员分工明确之后,轮流完成各自的学习任务。这种方式比较适合进行组内竞争,但也容易造成学生各自为政,达不到合作的效果。在进行组与组的交流发言时,发言者要综合小组的意见,尽量做到全面具体。教师要尽量听取小组的意见,增强学生信心。

三、大胆质疑,鼓励合作探究

在现代教育理念的引导下,教师应该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点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共同探索,培养其探究精神,让学生懂得去发现、去分析、去解决。虽然二年级的小学生本身的分析探究能力不足,但是也要鼓励其大胆质疑,就算质疑是错误的,但是学生思考了,这样就可以一定程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当然,随着质疑的“深入”,学生也能够逐渐发现与他人不同的观点,对新知识的理解也会更加全面、更加丰富。所以,在教学环节,可以为学生营造出问题情境,创设一种探究分为,鼓励学生合作讨论与独立思考的相互结合,在无压力的状态下开启思维之门,激发创造力。

四、注重评价,巩固合作成果

在小组合作学习结束之后,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情况,可以根据“激励为主、批评建议为辅”的方式,对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进行评价。激励为主,是为了强化学生合作学习意识,为下一次的合作打下基础。除开个人评价之外,还要懂得开展小组评价,对表现突出的小组进行表扬,这样在学生感受到成功之时,还可以体会到合作学习的好处。另外,合作学习的开展,也可以让学生找到自己的闪光点与不足之处,相比教师的指出更具意义。当然,对于合作学习中相对较差的学生,可以用一种缓和的模式,让学生融入到小组中,感受一下其他学生是怎么样的,久而久之,也能够对自己的学习方式加以调整。

五、结语

小学教师应转变教学理念,深刻理解合作学习的理论内涵,掌握它的精神实质,把合作学习真正地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并在实践中探索合作学习的有效教学策略,进而提高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金忠.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上的情境创设[J].科普童话:新课堂,2015(9)

[2]姜志东.谈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如何自主、合作学习[J].新课程学习,2013(11)

上一篇:如何使语文微课不“微” 下一篇:巧设情境,让小学数学课堂充满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