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市金台区都市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时间:2022-10-01 10:43:01

宝鸡市金台区都市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通过对宝鸡市金台区都市农业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提出了科学管理土地资源,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适度规模经营,建设都市农业开发区,治理农业污染,保障食品安全等对策建议。

都市农业现状及对策

一、金台区都市农业发展历史

1、初级阶段(2000―2005年)

市场经济不断成熟,资源在城乡两个空间中寻找最佳配置,城市在体验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的新奇时,乡村价值源泉的塑造重新找到了一个接口――都市农业。金台区北坡农家乐乡村游拉开了金台区都市农业发展的序幕。2000年登山锻炼的城里人越来越多,一部分有经济眼光的农民在自家门口经营起了面皮、搅团、凉粉、油饼等农家小吃。这样既方便了城里人,又增加了经济收入,实在是一举两得,到2003年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农户自发式的经济行为开启了城乡经济交流的新渠道,传统农业通过功能再造开始自觉地迈向第三产业。

2、形成阶段(2005―2010年)

金台区“十一五”农业发展规划,坚持从城郊优势出发,按照“强化基础、特色开发、科技支撑、突出服务、促进增收”的发展思路,进一步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大力发展民俗生态旅游、休闲观光为主的都市农业。金台区都市农业发展的格局和构架基本形成,包括胜利塬观光农业区、蟠龙塬体验农业区、六川河生态休闲观光农业、优质粮油小杂粮生产基地、无公害蔬菜基地、干鲜杂果基地、特色养殖基地、食用菌生产基地及花卉苗木生产基地等园区。

二、宝鸡市金台区都市农业发展现状

1.都市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畜、果、菜等优势产业区域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形成区域化专业生产格局,优质专用农产品比重达到60%。

2.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逐步提高

到2010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5万亩左右,总产稳定在2.1万吨左右,单产水平有较大上升;优质粮种植面积近一步扩大,到2010年达到4万亩。

3.都市畜牧业取得跨越式发展

到2010年,奶牛存栏达到2000头,肉牛5000头,猪30000头,鸡20万只;肉、奶、蛋产量分别达到1.5万吨、0.8万吨和0.23万吨;畜牧业产值达到0.7亿元。

4.都市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全区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达到5个,其中省级1户,市级1户,区级3户;农民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共建立新型农民专业化合作经济组织14个,带动农户2300户;市场体系日益健全,全区共建设30多个农产品交易市场,其中年交易额超过亿元的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3个。

5.都市农业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

按照“扩大开放引龙头,嫁接改造育龙头,政策扶持壮龙头”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龙头,努力开拓农副产品销售市场构建优势农产品产业体系和市场营销体系。积极完善农产品龙头企业和农户之间的利益调节机制,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形成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格局。积极推进各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大力兴办农产品销售型、技术服务型等多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化合作经济组织,围绕特色产业和农产品加工、销售,开展系列化服务。农产品销售品牌化取得突破,马家塬葡萄、杨家槽苹果、南北社设施蔬菜纳入全省农产品原产地保护范围。

6.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不断创新

建成专家大院3个,农业科技示范园7个,推广关键实用技术20多项,有效解决了科技与农户的对接;区乡农业科技推广机构组建课题组,围绕特色产业开展配套技术研究,重点推广标准化栽培、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等10种模式,科技对农业贡献率达到了45%。

7.都市乡村民俗旅游业形成规模

目前,胜利村、蟠龙山村共有农家乐经营户123家。其中:胜利村77家,蟠龙山村46家。两村由市旅游局授牌的经营户53家。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全区农家乐乡村旅游及就餐者60余万人次,农家乐经营户年均纯收入在3.5万元左右,最高可达10万元。仅此一项,年增净收入600余万元。

8. 动物性、植物性食品质量提升

依托高产奶牛繁育中心,实施以胚胎移植为重点的性别基因控制生物工程,积极引进优良畜种和胚胎,提高良种生产能力和水平。大力发展饲草产业,推广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饲草饲料面积达到了3万亩,其中青贮玉米2万亩,紫花苜蓿1万亩。实施畜禽防疫工程建设,全面推行畜禽防疫“双轨制”,加强畜禽疫病诊断检测、疫苗保存运输、兽药监察、重大疾病控制长效机制建设,确保畜产品安全。实施无公害产品品牌建设,扩大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辐射带动作用,加强产前、产中、产后管理,加强原产地和产品认证,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承诺和追溯制度,争创品牌产品,增强市场竞争力。

三、宝鸡市金台区都市农业存在的问题

1.自然条件差,都市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金台区是典型的旱作农业区,硖石、金河、蟠龙、陵原等乡镇地形复杂,沟壑纵横,自然条件极为恶劣,全区可灌溉面积仅占总耕地面积的8%,山坡地占总耕地面积的50%以上,属于需要改造的中低产田。加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在增量上也不能满足发展的要求,难以保障新阶段农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2.都市农业与城乡统筹发展认识不足

对建设有“农”的城市,提升城市环境品质,增加区内农民收入并保障食品安全融入城市整体统筹规划的趋势和前景认识不足。没有将农业与城市化建设发展结合起来,农业产业结构不适应城市发展需要。城乡一体化中要素资源配置不够合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产业改造升级滞后,统筹发展的大格局没有真正形成。小规模种养殖业投资规模小,集约性弱,资金效益不高,经济效益差。

3.都市农业投资不足,发展缓慢

金台区都市农业利用毗邻城区的区位优势,错位发展近郊、远郊现代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特色农业的步伐缓慢,点多、面广、线长,基础弱、投资少、规模小、档次低的问题任然比较突出。农业区域经济持续增长的内生动力不足。

4.都市农业公共物品特征定位不明确

都市农业向城市提供集生产、生活、生态为一体的复合性产品和服务。与一般农业相比,都市农业具有显著的公共物品的特征――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费的非竞争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具有巨大的外溢性。基于都市农业显著的公共物品特性,政府应在政策、资金、人力等诸多方面,加大对都市农业的引导和扶持作用,加快构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长效机制,加快都市农业的发展进程。

5.都市农业脆弱性认识不足

都市农业是在应对都市环境污染与改变用地功能带来“暴富”的诱惑等矛盾中生存的脆弱产业,应将都市农业发展纳入整个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并通过制定法律规章,切实对都市农业予以保护。

6.都市农业城市性与农业性联接偏颇

一方面,都市农业最基本的特点是城市性,都市农业是城乡融合关系,城市需要农业,农业依托城市,城乡互动、协调发展。另一方面,都市农业体现农业特色,突出农村生活风貌和丰富乡土文化内涵。都市农业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单靠农业自身是难以实现的,必须靠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7.政府在都市农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不显著

政府缺乏宣传和推广都市农业的理念,政府管理层、规划部门及社会各层对其功能与作用的认识不足。都市农业投融资机制缺失,政府缺乏都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兴趣――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都市农业产业投入新格局尚未形成。政府对培养都市农业各类专门人才队伍缺乏认知。

四、构建金台区都市农业产业的建议

1.科学管理土地资源,保证都市农业建设

金台区都市农业发展应从高起点、新格局、多功能、有特色的区域定位、目标定位出发,对城市生态用地、耕地、农业建设用地和农业基础设施进行分类保护、规划与管理,确保粮油基地、蔬菜基地、瓜果基地、副食品生产基地、休闲农业用地的正常运行,避免土地资源浪费,保证都市农业建设的顺利进行。

2.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发展都市生态农业

合理利用金台区川、塬、水、林自然资源,发展以荒山绿化和水土保持为主的林(果)―牧―农―加工型的良性循环模式和集约化畜禽养殖场的畜禽粪便―沼气―综合利用―水回收―无污染排放的生态模式;发展城乡植树绿化、环带绿化、风景经济林带和农田林网化,净化、美化、绿化城乡生态环境;开发旅游景、教育基地、度假村等休闲观光的场所;开发安全、营养、无污染的绿色食品,发展生态农业,走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3.推行适度规模经营,加强市场建设

随着城市大市场的形成和变化,推行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显得日益重要。通过推行“一村一品”发展专业农场基地和专业农户,围绕“一个主体(奶牛),两个稳定(猪鸡)”,推进硖石、蟠龙、金河等畜牧业传统产业区发展,加快畜牧小区建设、标准化高产技术示范、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与餐饮行业联系与协作,发展订单农业;加强建设批发交易市场网络;发展产销直挂,减少流通环节,丰富市场。

4.建设都市农业开发区,推进农业产业化

通过优选金台区都市农业主导产业和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系列化加工、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优化组合和配置生产要素,运用高科技、智能化的手段,走高投人、高产出、高效益的资金、技术、知识、信息密集型的农业发展道路,建设都市农业高新科技开发区,引进科技人员和高级研究和管理人员,培养能适应都市农业发展要求的新型农民,推进农科教相互联动,带动农业向集约化、科技化、产业化更高层次发展。

5.治理农业污染,保障食品安全

治理农业自身生产活动的污染,解决化肥、农药和固体废弃物对环境和农产品的污染,切实保护水土健康,强化“从农田到餐桌”食品管理体系,保障食品安全。

参考文献:

[1]牛宝俊,郭洁珍,郭穗燕,汪凤桂.广州现代都市农业科技发展思路与对策[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15-18.

[2]马俊哲.都市农业与京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4(1).

[3]果雅静等.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研究.生态经济[J].2007(11).

[4]党双忍.知识化农业与21世纪中国农业发展[J].农业经济问题,1999(1):30-35.

[5]严力蛟,朱顺富主编.农业可持续发展概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0.93-97

[6]邓心安,王世杰.生物经济的缘起与发展[J].科学新闻,2004(2):22

基金项目:本文为宝鸡市科技计划项目《基于电子商务技术的太白绿色蔬菜基地经营模式研究 》(项目编号12R03-3)资助。

上一篇:自组织型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的构建 下一篇:浅谈初中美术课堂文化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