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学习”让学生走进生活、感悟数学

时间:2022-10-01 10:38:42

“课题学习”让学生走进生活、感悟数学

【摘 要】既然是课题学习,就应该突出学生的学习过程。课题学习的课堂教学就要求教师有目的的、有计划的组织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不同的教学理念,会带来不同的教学活动,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新课程方案要求教师关注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学生学习的方法,关注教学环境的设计、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我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放在首位。

【关键词】数学素养;实践课;研究型学习;微科学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获得所必需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得到发展。”每一位教师都应把教学植根于这种民主、平等、自由的课堂氛围中。只有如此,学生才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观点,大胆探索现实世界。

一提到数学这个词,大家都觉得只是“题”或是“数字”,学生学数学只要做题就行了。而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我逐步体会到了,数学它本身不只是“数字符号”,它有更丰富的内涵,它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数学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思考、描述、刻画、解释、理解,其目的是发现现实世界中所蕴藏的一些数与形的规律,为社会的进步与人类的发展服务。数学是一个非常美的领域,这是因为数学的主要部分是由人类的心灵构成的。你可以自由探索自己心目中的数学世界,正是这种自由探索才是数学美的力量所在。作为21世纪的数学教师,不能只让学生会做各种各样的“习题”,而是要让学生去体会到数学的一种社会价值和应用价值,并且从生活中去体会一种数学思想。

在新教材中,每一册都有一节内容是“课题学习”,课题学习的内容都与中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我发现这部分内容可以很好地让学生去感受数学是探索现实世界的有效工具,去体会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如:七年级上册中的 §4.4课题学习、设计制作长方体形状的包装纸盒这一课,就是要让学生去切身体会生活中用他们所学的几何知识能解决什么现实问题,学习这些知识意义的何在。

既然是课题学习,就应该突出学生的学习过程。课题学习的课堂教学就要求教师有目的的、有计划的组织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不同的教学理念,会带来不同的教学活动,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新课程方案要求教师关注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学生学习的方法,关注教学环境的设计、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我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放在首位。本文是我在带领学生进行了七年级上册§4.4课题学习、设计制作长方体形状的包装纸盒这一课的学习后进行的反思。

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存在一个严重问题,即只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与“学”,而忽视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从而导致学生自主学习空间萎缩。表现为:教师权威高于一切,对学生要求太严太死;课堂气氛紧张、沉闷,缺乏应有的活力;形成了教师教多少,学生学多少,教师“主讲”,学生“主听”的单一教学模式。违背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长此以往,学生在学习上依赖性增强,缺乏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导致厌学情绪,致使学习效率普遍降低。因此,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必须做到:活跃思维、丰富教与学的方式,而本节课正是一节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课。是以“课题”为标志的研究型学习。学生在课堂上需要高度的参与,去动手操作去实践。在各个实践环节都蕴含了丰富的数学知识,是一节以提高学生数学素养为最终目的的实践课。

1. 成功之处

(1)学生感受所学知识的实用价值。通过完整的课堂学习过程,学生从中获得了一些针对生活中实际问题而进行的科学研究的体验。首先将数学知识“立体图形的展开图”与实际生活中如何制成长方体产品包装盒这一问题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受到许多生活中的问题就来自于数学。让学生初步认识到他们所学的数学知识有学以致用的机会。在此机会呈现的时候,学生的研究兴趣被大大的调动起来了。

(2)丰富的生活经验是学好数学的条件。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要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就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考虑问题要更多的去结合实际生活。因此,在不同小组之间同时还进行着生活经验方面的较量。哪个小组对问题考虑的越充分越周全,哪个组的活动就进行得越丰富多彩,小组成员的研究就越丰富。这种“微科学”的体验,不但增强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

(3)学生独立进行学后反思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节课既然是课堂学习,那么在课后,学生就应做课题学习的报告和学后反思。学后反思的作用很大程度上类似于其他类型课的课堂小结。一般情况下,是老师带领学生引导学生来完成课堂小结的。而本节课的设计目的就是使学生更好的发挥主动性,因此小结反思的工作能让学生提高独立进行学后反思的能力。这对学生今后进行其它类型课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也更好的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4)多元的评价依据让学生知道学习的目标是什么。每节课都应有一个效果的评价,课题学习的评价标准应该是多样的。在课堂活动进行的时候,每个小组的作品都按教师给出的评价标准进行评分。在课后学生完成的课堂报告中设置了对整个活动过程的评价与分析环节,小组内对活动成功或失败的经验进行了总结。课后布置了每位同学完成一篇学后反思的作业。也是进行自我评价的一种形式,多重的评价是为了使学生准确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的,体会学习过程中的收获。

2. 不足之处 本节课的课堂实施过程中有许多环节都存在着问题:

(1)一 考虑到学生水平差异较大,在分组时应该把能力相近的同学分成一组。教师可以在巡视的时候对水平较低的组进行指导,提高课堂效率。

(2)学生分工明确,但实施过程却不尽人意、部分学生参与意识不强、这些都使得学生在这个数学活动中的收获有一定的差距。

(3)学生在展示作品分享交流的时候,表达不够具有条理性,侧重点不正确,并且交流不充分。教师应该做出有效的组织。

(4)课堂时间分配不合理。

3. 再教设计

首先,课堂设计的再突破。在设计这堂课时,确定了以学生具备的立体图形和平面展开图知识为基础,以数学活动为载体,把学生当做活动的主体,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教师引导的目的是使学生形成大至思路如何去制作出长方体包装盒。设计引导语时遇到了一定的困难,一方面想要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毕竟这节课堂学习的活动的开展是以学生思维的活跃为前提。另一方面,又考虑到学生中能力水平差异较大,要达到思维高度的一致性是有很大的困难的。于是在活动过程中出现了这样的现象:某小组成员A在将实物模型剪开后认为只需把剪开的展开图在卡纸上进行临摹即可。这个现象说明了教师在引导时不够到位,若学生还不明确学习这个课题的目的,也就更难实现学生的自主探究。

其次,合理分组。为了促进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首先应对全班同学适当分组。分组时要考虑学生的能力、兴趣、性别、背景等因素。一般讲,应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保证每个小组在相似的水平上展开合作学习。其次,明确小组合作的目标。合作学习由教师发起,教师不是合作中的一方。这种“外部发起式”的特征决定了学生对目标的理解尤其重要。只有理解了合作目标的意义,才能使合作顺利进行。因此,在教学中,每次合作学习,教师大致应明确提出合作的目标和合作的要求。

最后,帮助学生做好学习的准备。在分析学生现有能力并设计教学过程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发现生产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自主查找资料、设计实验步骤等等,通过这种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但对于中小学生而言,由于他们知识、、生活经验、能力的准备不足,特别是反思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尚处在发展初期,他们不太能够将固有知识与现实问题联系起来。即使问个“为什么”或“怎么样”,也许都不能问到关键处,也说不明白“为什么”的来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发现固有认识、固有态度与新任务、新现象的联系,采用启发式等方式去帮助学习者实现知识到应用的跨越,其前提是使教学任务切合学生的实际,特别是切合同一班级不同学生的实际。

上一篇:浅谈高中语文教学的开放性 下一篇:“不唯上,不唯书,只唯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