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问题为驱动,引导学生主动学数学

时间:2022-10-01 10:09:22

以问题为驱动,引导学生主动学数学

摘 要:问题驱动教学是教师通过巧妙设计教学任务,将要讲授的知识通过问题蕴含于任务之中,让学生在问题任务的驱动下,积极主动探究问题并解决问题,进而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

关键词:问题驱动;主动学习;能力

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问题驱动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维持学习兴趣和动机,通过真实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能使学生拥有更多学习的主动权,有利于合作交流,并扎实数学基础知识,提高数学学习能力。本人有幸在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教材回访中开设了“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1)”的公开课,得到专家和众多一线教师的点评,从中受益匪浅,特别是如何通过问题驱动达到高效课堂方面受到了很大的启发。下面浅谈我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以问题为驱动,引导学生主动学数学的一些粗浅做法。

一、创设数学情境,引发问题驱动

创设学生熟悉而又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情境,为课堂教学的开始搭建平台,能够很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解决问题的兴趣。情境创设中要注意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背景,根据学生的认知和经验有利于激起学生的兴趣,从情境中产生问题,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这是实施问题驱动的关键。例如,北师大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下册第78页正文如下:

要画一个三角形与小明画的三角形全等,需要几个与边或角的大小有关的条件呢?一个条件?两个条件?三个条件?

这段话设计意在启发学生从三角形的三边三角六个元素中寻找可以做出与小明画的三角形一致的所需条件。文中问题的设置较好,但缺乏形的引导,于是我将问题情境做了如下修改:

师:小明家的衣柜上镶有两块全等的三角形玻璃装饰物,第一块被打碎了,如果小明只通过打电话的方式与玻璃店老板联系,他该量取第二块玻璃中的哪几个数据告诉老板呢?

生1:可以量取第二块玻璃的三个角告诉老板。

生2:我觉得应该量取一些边的数据和一些角的数据告诉老板。

生3:我认为量取第二块玻璃的三条边就够了。

师:为了帮助小明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一起进入本节课的探索。

这样的问题情境设计是否驱动教学目标的完成?可以从选取的背景、认知要求、解决方案三个维度来加以评价。先说选取背景,学生在生活中可以联想到玻璃装饰物,例如,特色建筑物上的玻璃等;再谈认知要求,学生从小学就认识三角形,它具有三条边以及三个角六元素,对初一的学生再熟悉不过;最后说解决方案,是指问题探究目标的正确答案,为寻求问题的答案,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参与讨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学习的策略与方法,因此,这样的问题情境设计是可取的,自然又快速地揭示本节课所要探究的问题。

二、问题驱动,引导探究,分析问题

新课程要求数学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

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教学过程以数学问题作为驱动,能够有效地唤起学生的积极参与,主动学习的热情,合理设置数学问题,循序渐进,能有效地引导学生以问题为驱动进行自主探究,并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那么,如何循序渐进地设置合理的课堂活动。拟以本节课的教学环节为例加以说明。

实例: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探索1:

师:只给一个条件(如一条边、一个角)对应相等,你能画出两个全等三角形吗?

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通过讨论,并很快地在脑海中呈现了这样的图像,并动手画了出来。

第一个探索活动难度较低,学生从老师循序引导中稍加思考或者动手画一画不难得出答案。

探索2:给出两个条件对应相等时,画出的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吗?

这个问题具有较大的开放性,多数学生都能够回答所做三角形不一定全等,但要其道出原由,却难以述说。学生在脑海中呈现的是三角形该长什么样?老师口中的两个条件是我想的这样吗?为了降低学习的难度,顾及学生的层次和学习水平能力,我设置了如下问题:

师:这两个条件可以是什么条件?

生:可以是两条边、两个角、一个角和一条边。

问题驱动下,学生很快地动手画图验证,下面列举课堂中几位学生的做法:

师:其他学生有没有想出不同的情况需要补充呢?可以从生活中的物品举例。

生4:一副三角板,其中都有90度的直角,还有一边能够重合,但是这样的两个三角形却不全等。

师:通过这个探索,你可以总结出什么呢?

生:只给出一个条件或两个条件时,所做出的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学生在老师的问题驱动下,感受分类讨论并举例的方法,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不仅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思想方法,还能掌握思考问题的方向,能根据老师所设计的问题层次,大胆地参与到活动中去,从而获得问题的解决,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在此基础上,教师趁热打铁:那么,要有几个条件对应相等的三角形才是全等的呢?请大家动手探究并验证总结,这一问题再次驱动学生自己动手探究,并得出正确结论。

教学实践表明,有序驱动,化难为易,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根据教材内容合理设置问题驱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顾及中差生,有利于分散教学难点,提高教学质量。

三、问题驱动,感受生活,融会贯通

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例题设计和练习设计可以以问题串的方式相互联系,驱动学生在例题学习、练习巩固的过程中,扎实本节课基础知识,还可联系生活实际,将数学知识蕴涵于生活实际中,增添一堂课的学习乐趣。以《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1》课堂教学片段加以说明。

例1.如图是一个筝形,AB=AD,BC=DC,ABC与ADC全等吗?请说明理由。

解:全等

在ABC和ADC中,

AB=AD(已知)BC=DC(已知)AC=AC(公共边)

ABC≌ADC(SSS)

通过例题讲解,老师引导学生整理说理的思路和规范解题格式,紧接着设置问题:将图1变换成图2你能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吗?在这个问题的驱动下,降低了学生做练习的难度。

图形变化,意在将原本两个显而易见不重合的三角形,变为两个部分重合的三角形,引出练习,逐步加大知识深度,拓宽学生思维,融会贯通。

根据教学内容,结合生活实际,设计相应练习,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贴近生活。以本节练习为例加以说明:如图,是2001年建成的漳州战备大桥,采用塔梁固结、塔墩分离的结构,如果ABC是钢绳和桥身构成的一部分,钢绳AB=AC,AD是连接点A与BC中点D的塔梁,请问:∠ADB与∠ADC相等吗?线段AD与线段BC有什么位置关系?

看似提问角之间的关系,实质与本节课基础知识相关,先用判定说明两个三角形全等,再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说明对应角之间的关系,得出线段AD与BC的位置关系。在例题、习题中设置由浅入深的问题串,驱动教学的发展,将知识点一环又一环地紧扣在一起,学生自然而然在老师的问题驱动下攻克一个又一个学习难点,打好学习几何的基础。

实践证明,教师在备课和上课时根据学生情况创设情境,设置问题,启发教学,分散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扎实基础,全体学生都能自始至终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之中,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让我们的学生真正在民主、和谐、友善、合作的气氛中学习文化知识,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程龙军.数学课堂活动的一些认识与思考.数学课程实践与探索,2006(3):7.

作者简介:吴越,女,1987年12月出生,本科,就职于福建省漳州市第五中学,研究方向:初中数学教学。

上一篇:电源内部模型的探究(讲课稿) 下一篇:对苏教版高中数学教材中“旁白”的科学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