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评论这样炼成

时间:2022-10-01 08:50:19

以新颖独到的见解,使读者耳目一新

老生常谈、人云亦云、或充满空话套话的应时应景式的评论,只能令人兴味索然,也有损报刊的形象。而新颖、独到、睿智的见解,宛如黑夜里突现的一盏灯,使读者觉得眼前一亮;又如贤师智友醍醐灌顶般的启示,使读者心胸豁然开朗。阅读之时,或觉耳目一新,或抚掌感叹,或拍案叫好;阅读之后,或觉茅塞顿开、心明眼亮,或觉淋漓透彻、人心大快。一篇具有新颖、独到、睿智见解的评论,是一把开启心灵之锁的钥匙,是一碗温暖心田的姜汤,是一阵能引起共鸣的鼓声。

最近,扬子晚报发表的短评《千字发言获13次掌声是如何炼成的》被多家报刊转载,引起读者的广泛关注。这篇短评虽只有500字,却对民建中央调研部部长蔡玲在全国政协大会上发言《如何避免“八项规定”一阵风》给予了精彩的评论。它不仅标题新颖、独特,让人自然联想起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而且其内容也具有新颖、独特和睿智的特点。这篇短评揭示了三点:一是蔡玲敢言他人之不敢言,道出了对“八项规定”落实的质疑;二是蔡玲脱离了“中国官场式发言”的套路,脱稿演讲,而且短而精,既有幽默的批评,又提了四条建设性意见,成为“两会好声音”;三是不到一千字的发言收获了13次掌声,揭示出人们对好会风、好官风的向往。这篇短评不仅是对蔡玲发言的褒扬,也是对民心所向和社会价值取向的鲜明宣示,对现实有着较强的启示作用。

由此看来,写出精彩评论的素材经常在我们眼前出现,但不是每个人都能敏锐地发现它的价值,即使有人发现了它的价值,也不见得就能写出精彩的评论来。要想使评论具有新颖、独到和睿智的特点,既靠敏锐的观察分析能力,独具慧眼的提炼能力和扎实的写作能力,还要靠深厚的理论知识储备、较强的政策和法律观念、高尚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以说服力强的论据,使读者心悦诚服

评论的论据取材非常广泛,或是生动的历史典故和现实案例、或是经典著作的片断、或是名言警句和谚语、或是科学规律和大众公认的道理、或是有说服力的数据等等。不论是取哪种材料作论据,都必须具备真实、新鲜、典型、紧扣中心论点的特点。论据真实才能取信于读者,论据新鲜才能让读者感兴趣,论据典型才能打动读者的心灵,论据紧扣中心论点才能使论点鲜明地立起来。论据具备了这四个特点,就能产生感染力,就能抓住读者的心。

最近,北京青年报刊登一篇题为《“校长是条狗”是自嘲更是清醒》的评论,引起很多人关注。文章提出三条论据:1.“校长是条狗”是全国人大代表、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在谈到高校去行政化时说的,而且清华著名教授冯友兰、北大的老校长蒋梦麟过去也曾这么说;2.校长应该恪尽职守,维护好学校、学生和教授的权益,当好看门狗的角色;3.高校过度行政化已经成为大学腐败的重要因素,一些校长已经看不好门或者不愿意看门了。一番有力的论说之后,评论落脚到:“堂堂校长自称是狗,与其说这是自嘲,很低调,不如说这是对自身职责的清醒认知和准确定位。校长应该充分尊重教授管理学校、治学的权利,而不能干涉教授治校。”

这篇评论之所以有较强的感染力,是因为论据有很强的说服力,这些论据都具备真实、新鲜、典型、紧扣中心论点的特点。尽管评论很短,却收到以少胜多,以一当十的效果。

以鞭辟入里的论证,使读者灵魂共舞

若评论的论点和论据都很正确,但整篇文章或层次不清、或逻辑紊乱、或平淡如水,就不能很好地将论据组织起来,使论点鲜明地表达出来,读者看不了一半就如同嚼蜡一般而弃之不读。

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反过来,有米没巧媳妇,也可能会做出夹生饭。只有媳妇心灵手巧,才能将米做出多种花样的可口饭食。写评论的高手犹如巧媳妇,能根据手中素材的特点,巧妙地运用诸如论辩法、归谬法、演绎法、归纳法、比较法、例证法、喻证法之类的论证技巧,把评论写得既切中要害,又脉络清晰、鞭辟入里、发人深省。

《人民日报》“今日谈”曾刊发过一篇评论《假如给华佗定职称》。这篇评论不仅题目很吸引人,论点也很有意义,而且运用了例证法,深刻地剖析了评定职称中的弊病。文章先摆出当下社会上评定职称唯文凭是论的典型事例,接着提出假设:如果神医华佗在世,他没上过国子监,没有文凭,不懂外语,也没官职作为参考,该怎样给他评定职称? 华罗庚、齐白石等人与华佗现象相类似,又如何给他们评定职称?最后,文章亮出鲜明精辟的见解,评职称讲文凭是需要“切一刀”的,但万万不可“一刀切”,否则,对特殊优秀人才将很不公平。寥寥五百字,读后令人深思,感慨万千。

以精妙的文采包装,使读者兴趣盎然

评论若是以理说理,从抽象到抽象,语言死板艰涩,枯燥乏味,那就会使评论既没看像,也没嚼头。这种评论只有作者自己看,不会赢得读者。

评论的语言怎样才能打动读者?从优秀评论文的语言艺术来看,其语言技巧和风格举不胜举,但比较常见的有:或幽默诙谐、充满哲理;或一针见血、画龙点睛;或浪花叠起、气势磅礴;或感人肺腑、撼动心灵;或比喻神妙、讽刺辛辣;或用名言警句、谚语俗语等等,整篇文章妙语连珠、文采斐然,为评论文章大为增色。

去年10月30日,新京报刊登一篇《王石婚变,你又不相信爱情了?》的评论。该文的语言或幽默而又充满哲理,或尖锐而又充满善意,读起来非常有趣,一气读完之后,令人不得不接受该文的感叹。现将该文录下:

据传,王石也婚变了,这个一向对自身羽毛颇为爱惜,不时释放出一些明显经过精心修剪的、“事业家庭两不误”花絮的“真爱好男人”,如今非但在几天内传出婚变、和发妻“早已分居离婚”的新闻,且“商学院美女”也火爆亮相,于是有人感叹:“再不相信爱情”。

韩愈说得好,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一个童话的构成,一个偶像的树立,是需要长期积累,精心塑造,小心翼翼地呵护和大手笔投入的,但童话的幻灭、偶像的坍塌,则往往可仅仅因为“一不小心”,在一个细节的疏失、一根手指头的轻轻一推下毁于一旦。

此前,公众得到的信息是,王石这位“德艺双馨”的房地产事业带头人“家庭美满”,如今却给人一种抛弃糟糠之妻的感觉。于是有人在网上大呼“不相信爱情”了云云。其实,不论王石和其发妻感情究竟如何,在夫妻关系里,他们也只是无数夫妻中的普通一对。可能有过甜蜜,也可能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质,再正常不过。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向往童话世界的美好,心情固可理解,但把童话当真,那可未免太过多愁善感了。

不管王石是否“净身出户”,不管其“发妻”是否将获得“物质文明”的大丰收,但既然“结发之情”已名不副实且“过期变质”,观众们又何必抱着童话以及根据童话延伸联想出的同仁,去悲观地慨叹着“偶像幻灭”、“真爱情”的幻灭,去同情一个或几个根本不需要别人同情的“受伤者”?或许,从物质到精神,这些“受伤者”说不定都比您或我过得更滋润。

说到底,婚变、情变云云,都是人家的私事——公众人物的私事那也是私事,八卦一下无伤大雅,把童话当文学,为幻象而伤感就大可不必:有那工夫,多为自己、为社会、为全人类努力工作,早日攒够房款首期,岂不是要实在得多?

阅读这种文采斐然的评论,是一种精神和艺术的享受,是一种愉悦的心灵交流。读罢会让读者深切地感受到,高超的语言艺术会使评论文产生何等的魅力。

(人民长江报社)

上一篇:浅谈发展中班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策略 下一篇:国内私家车广播的现状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