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语教学中的兴趣培养问题

时间:2022-10-01 08:23:54

论小语教学中的兴趣培养问题

【摘 要】小学语文教师在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整个教学活动中,不可忽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一定要利用各种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内驱力,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语;教学;兴趣;培养

兴趣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激情和教学效果。在教学中,只有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有可能使之主动探究,我们的教学才有可能取得成功。因此,我在语文教学中就如何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下了功夫,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点。

1. 用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陶行知说过:“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奥地利教育家贝尔纳也曾强调:“没有情感的教育不会成为成功的教育;没有情感的课堂不是成功的课堂。”因此,平等、和谐、信任的师生关系,自由、宽松、民主、融洽的课堂气氛是唤起学生学习兴趣并促其主动学习的基础,也是实现主体性参与教学的前提。在教育教学中,努力创造自由、宽松、民主、平等、和谐、乐学、互相信任、心情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的个性潜能得到释放,使学生的充分自由得到发展,学生才能把精力放在学习上,愉快的学习,生动活泼地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发扬教学民主,如:提倡“七嘴八舌”和“流水发言”,充分信任学生,给学生提供发表不同见解的机会,激活学生的生活积累,引导、鼓励和督促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对学困生和潜能生更要关注,多与他们沟通,不挖苦、不歧视,用真情关心、爱护他们,使他们真正感受到老师的爱,减少他们因学业成绩不理想而造成精神上的沉重压力,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以促其建立自信,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

2. 在质疑过程中,激发学习兴趣

思考和质疑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质疑是动脑思考的结果,也是学生创造的起点。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例如《诚实的孩子》一文,在讲到第三自然段时,有个细心的小女孩提了个问题:“为什么姑妈问花瓶是谁打碎的时候,表兄妹回答'不是我',句末用的是感叹号,而列宁回答'不是我'却用的是句号呢?”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我马上做了个小实验,指着一块本来破碎的玻璃问一学生:“是你打碎的?”学生不假思索地说:“不是我!”这时学生明白了文中感叹号表示表妹没有打碎的语气十分肯定,列宁的回答用句号,表明了他撒谎,语气不十分肯定。这时学生感受到了自己提问与自我解决问题的乐趣,于是纷纷举手提出自己心中的疑问,共同讨论并得出了较满意的答案。可见在教学中,教师鼓励质疑会大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3.创设竞争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适当开展一些合理的学习竞赛活动是必要的,也是有益的。布鲁纳就在他的发现学习理论中强调,学习的最好动机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是奖励、竞争之类的外在刺激。因此,教学中,针对学生,可适当创设竞争情境,引入竞争教学模式,以激发学习兴趣。例如,结合教材内容,充分利用课前两分钟,引导学生搞一些小竞赛,如朗读、朗诵、演讲、讲故事、猜谜语、背记格言警句、书法、听写字词、背诵古诗文、默写课文成语、写作文片段、介绍名胜古迹等等,同桌之间比,小组之间比,男女生之间比,班级之间比,把竞争带入语文课堂,利用小学生自尊心、自我表现欲、荣誉感强,好胜不服输的心理年龄特点,在教师的引导调动下便可为课堂教学创设一种适合学生的竞争气氛,有效防止学生疲劳和产生厌烦情绪,积极的参与到竞争学习中,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 创设成功体验,诱发学习兴趣

俗话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因此,学生在学习中重要的心理特征就是希望老师发现自己的优点并得到激励与肯定。有鉴于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多给学生一些成功的体验:如让他们准确写出一个成语,背会一首诗,回答一个问题,做会一道题等;课堂回答问题时、作业批语、作文评语中多一些鼓励,多一些喝彩,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让他们在老师的引导下,筛选正确的信息,理出课文思路,掌握文章结构,领悟作者意图,最终获得知识,受到教育和熏陶感染。教师再适时适地的做出适当的表扬和鼓励等激励性评价,使学生在积极参与中体验成功带来的喜悦,增强自信心。正如爱默生所言:“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只有学生建立了自信,才能更进一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使他们自觉地进行语感训练,不断培养和提高语感能力。

5. 运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习兴趣

多媒体进课堂已是当前教学活动的一项很重要的形式。它以有趣的音乐、图象、颜色、画面、动作,强有力地吸引着学生。教师结合课文内容,把幻灯片、录象片、教学光盘等教学手段穿插到教学活动中来,使学生兴趣盎然。如教学《葡萄沟》等课文,教师让学生边听录音《我们新疆好地方》的乐曲,边听老师的讲解。乐声一起,有的学生不由自主地做起新疆特有的舞蹈动作,使学生一下子进入文章的角色。在讲读课文中,结合课文内容,为更好地理解“一大串一大串”、 “五光十色”等词语,适时放录象,当播放到葡萄沟的葡萄到处都是,伸手可及;有白的、绿的、灰的、紫的……什么颜色都有时,学生嘴里发出啧啧声,不禁脱口而出:“我都馋了”,“我都想到新疆去了”.在愉快的乐声和动人的画面中去学习,有了乐趣,学生也就有了学习的兴趣。

6. 展示修养,吸引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最有效、最持久的因素取决于语文教师本身的语文素养。一位语文教师如果有深厚的学识修养和充满激情的语言感染力,及充满魅力的言语表述,就会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那么,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被教师的言行所吸引,从而引起对学习的兴趣。如:学生误读“靓”为“qian”时,我一边板书一边说:“青”春看得“见”是不是'liang'?帅哥表妹就是这个'靓'字。这样,学生在一笑之中牢牢记住了这个“靓”字,因此,在教学的同时我不断学习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使自己扎实的语文功底,授课时让学生感到由衷的钦佩,从而吸引了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兴趣是一扇门,打开它走出来的是智慧,是勤奋,是成功者的信息,人们因为有了兴趣,才有了忙碌的身影。因此,有了兴趣,才有了创造的热情,才有了成功的喜悦。

收稿日期:2013-04-13

上一篇:刍议信息技术教学 下一篇: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