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数字鸿沟?

时间:2022-10-01 08:11:51

什么是数字鸿沟?

摘要:通过对数字鸿沟的由来进行简要的介绍,分析其特征性状,给出了数字鸿沟的定义:指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在拥有和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方面存在的差距;进而对数字鸿沟的分类、数字鸿沟的产生原因、数字鸿沟的影响、数字鸿沟的测算进行了概述。

关键词:数字鸿沟 信息社会 信息技术 信息化

正如装配线与失业、汽车与交通事故、大规模矿产资源开采与环境污染同时伴生一样,信息技术推广应用也与数字鸿沟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信息技术加速发展可能带来的诸多问题中,数字鸿沟无疑是吸引眼球最多也最让人头痛的一个。本文重点对数字鸿沟的一些基本概念进行论述和分析。

一、数字鸿沟的由来

在英语里,数字鸿沟的标准词汇是Digital Divide,有时也称之为Digital Division或Digital gap。在早期翻译成中文时,有数字落差、数字分化、数字差别、数字差距、数字分裂等多种提法,最后才逐渐统一成“数字鸿沟”(中国香港、台湾地区还有数码沟、数位落差等叫法)。

正如信息技术革命源于美国一样,数字鸿沟一词也是由美国人发明的。据美国人自己的说法,是一个叫莫里塞特的人在1995年率先使用了“数字鸿沟”一词[1]。这位先生当时是美国Markle基金会的总裁,他主持了一项研究发现“信息穷人”(information have-nots)与“信息富人”(information haves)存在很大差别,就名之曰“数字鸿沟”(Digital Divide)。中国学者也对这一说法给予了认可[2-3]。

――美国调查报告掀起波澜。1995年,美国电信管理局(NTIA)的调查报告――《在网络中落伍:一项关于美国城乡信息穷人的调查》。这份报告发现“信息穷人”和“信息富人”之间差距很大,且有扩大趋势。在随后的几年中,该机构又陆续了三份报告,最终使数字鸿沟问题引起高层关注,导致克林顿政府采取相应的行动,呼吁并致力于向每所学校每个学生提供21世纪的学习工具,为每一个美国家庭和社团创造数字机遇[4]。

――国际组织积极反应。继美国之后,国际社会对数字鸿沟问题也日益关注。2000年,数字鸿沟问题成为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八国首脑会议、亚太经合组织论坛的主要议题。2001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理解数字鸿沟》报告。从2002年起,世界经济论坛开始年度的《全球信息技术报告》。2003年,信息社会世界高峰会议了旨在缩小全球数字鸿沟的《原则宣言》和《行动计划》,联合国陆续“全球电子政务准备度报告”。国际电信联盟、世界银行等也将缩小数字鸿沟作为其工作的重要内容。

――世界各国不断加强对数字鸿沟的研究和政策推动。欧盟及其成员国在数字鸿沟的调查和理论研究方面后来居上。在亚洲,日本于2003年提出要建设“无处不在的网络”,韩国则在2004年明确制定了“缩小数字鸿沟”的中长期方案。

――信息理论界的研究不断深入。斯洛文尼亚的帕沃・西切尔、意大利的法比奥拉・里卡帝尼和莫罗・法里奥、德国的托比阿斯・休星和汉尼斯・塞尔霍夫等都在这一领域做出了贡献。

数字鸿沟研究带有典型的问题导向和对策研究特征。总体上看,关于数字鸿沟的理论研究还不够成熟,各国的实践也都还在探索之中。

二、数字鸿沟的定义

什么是数字鸿沟,国际上比较典型的定义有几种:

――莫里塞特:数字鸿沟是指人们在信息与通信技术(ICT)享用机会上的差距。

――美国商务部电信和信息管理局(NTIA)(1999):数字鸿沟指的是一个在那些拥有信息时代工具的人以及那些未曾拥有者之间存在的差距。

――联合国经社理事会:数字鸿沟系指由于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全球发展和应用,造成或拉大的国与国之间以及国家内部群体之间的差距。

――经合组织(OECD)《理解数字鸿沟》报告(2001):数字鸿沟是指个人、家庭、企业、不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在享用信息技术的机会以及利用互联网从事各项活动的水平之间的差距。

――联合国“信息社会世界高峰会议”(2003):数字鸿沟和知识鸿沟这两个词的准确含义是指世界上享有信息技术的群体和被信息技术排斥在外的群体之间的差距,以及这些群体内部彼此之间不转让信息的情况。

上述各种定义尽管在文字表述和强调重点上有所不同,但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对于数字鸿沟的内涵界定,重在把握以下几个要素的质的规定性:

――“数字”。重点考察数字化及其带来的差异,传统技术条件下的“信息差别”不在考虑之列。最初用来衡量的主要技术对象是互联网,后来不少学者逐步加入了电话、计算机等现代信息技术。

――“鸿沟”。“差别、差距”(Divide)是考察的重点,比“沟”(Gap)的范围要宽广得多。

――“对象”。差距是比较的结果,必须得有用以双方比较的对象。如不同人群之间、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不同企业之间等(可统称为“不同社会群体”)。

――“内容”。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数字鸿沟考察的内容日益深化,从初期单一的互联网扩散度,逐步扩展到整个信息基础设施的普及,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和组织强调要将应用成效也考虑进去。总的来看,“数字鸿沟”与“信息化水平差距”越来越走向统一。

根据上述四要素的质的规定性要求,我们可以给“数字鸿沟”下一个较为明晰的定义:所谓数字鸿沟,是指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在拥有和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方面存在的差距。

三、数字鸿沟的分类

从不同的维度进行划分,可以将数字鸿沟分成不同的种类。

从国家的角度看,可以总体上将数字鸿沟划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国家与国家间的数字鸿沟。如中国与美国间的数字鸿沟等。一类是一国内部不同社会群体间的数字鸿沟等。

从国家内部数字鸿沟看,根据考察对象不同,又有城乡数字鸿沟、地区数字鸿沟、年龄数字鸿沟、性别数字鸿沟、种族数字鸿沟、收入数字鸿沟、教育数字鸿沟、企业数字鸿沟、行业数字鸿沟等。

四、数字鸿沟的成因

综合来看,数字鸿沟产生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5个方面:

一是经济发展或收入水平。拥有和使用新技术需要一定的成本支出,尤其是在技术扩散初期,其成本还相当高。这就使得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国家和地区,或低收入人群因支付不起高昂费用而被排斥在新技术之外。

二是教育水平或知识能力。受教育程度不同直接导致对新技术的认知、接受和应用效果存在天壤之别。不识字或识字不多,就很难真正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时会不会外语也会产生很大影响。

三是政策环境。任何一次技术革命或产业革命都会引发全球生产力的重新布局,总有一些国家或地区得以脱颖而出,国家战略选择和相应政策导向在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是个人习惯。受个人秉性使然,总会有人尽管有钱也有知识但不愿接受新技术,从而在网络中落伍。

五是年龄、体能等生理因素。没有人会责怪婴幼儿不上网,老年人不玩计算机也情有可原。而对于存在身体或智力障碍的人来说,接受新技术的能力也不能与正常人相提并论。

五、数字鸿沟的影响

数字鸿沟是不同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距在信息时代的客观反映。数字鸿沟的客观存在及其扩大将对社会发展和社会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数字鸿沟对社会发展及社会安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⒈大量信息贫困者的出现――数字鸿沟的离散效应

数字鸿沟的存在,产生了一种新的贫困,即“信息贫困”。信息贫因者因为失去了获得信息的能力和机会,无法充分参与创造与分享信息社会文明成果,成为信息社会的落伍者或边缘群体。也有学者称,“信息贫困是21世纪的新型贫困。信息贫困既是收入贫困、人类贫困的重要原因,也是它们的结果。信息贫困者是信息时代的无家可归者[5]”。这种使信息贫困者日益脱离信息社会的影响作用,可以称之为数字鸿沟的“离散效应”。

⒉信息均享程度下降――数字鸿沟的分化效应

弱势群体无法充分享受到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好处,使得信息资源的占有和使用存在巨大差别。从全球看,现阶段信息技术主要被发达国家垄断,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和设备主要靠进口获得,信息技术普及和网络接入上的马太效应非常明显。从人群看,最先接触和使用信息技术的人群对信息和知识的理解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与没有接触和使用信息技术的人群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2003年12月,世界信息峰会通过了关于建设信息社会的《原则宣言》,对“目前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以及各个社会内部,信息技术革命所带来的益处分布不均”给予了高度关注。这种在信息均享程度方面存在的差异被称为“信息差别”。中国也有学者称之为继城乡差别、工农差别、脑体差别之后的第四大差别。新的社会差别会诱发一系列新的社会矛盾和问题,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这种使信息富有者与信息贫困者日益分离的影响作用,可以称之为数字鸿沟的“分化效应”。

⒊弱势群体的风险与机遇并存――数字鸿沟的双刃效应

数字鸿沟在使弱势群体远离信息社会的风险不断加大的同时,信息技术的跳跃性和快速渗透特征也给弱势群体发挥后发优势获得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从全球视角看,对于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来讲,率先使用先进、适用技术甚至在部分关键核心技术上实现突破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任凭其与发达国家之间数字鸿沟的扩大,则很可能会使中国丧失掉利用信息技术革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机遇。从国内社会发展看,利用网络资源优势迅速提升国民信息能力进而提升整体竞争实力的潜力增加,处理不当也会适得其反。数字鸿沟是客观存在,但对待数字鸿沟的态度和行为将使其演化结果及影响大相径庭。这种使弱势群体风险与机遇都增加的影响作用,可以称作数字鸿沟的“双刃效应”。

⒋社会脆弱性加大――数字鸿沟的放大效应

数字鸿沟进一步影响到收入分配、就业和发展机会的严重不公,加大原有的贫富差距,进而成为危害社会安全与稳定的重要根源。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称,数字鸿沟有可能使国际社会多来年致力于缩小南北差距的努力化为乌有。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会危及社会安全已成共识,并被许多国家的发展实践所证实。中国正在向全面小康社会迈进,中等发达国家面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情况中国也同样存在。数字鸿沟的出现会加剧贫富差距,从而进一步加大社会脆弱性。这种使原有社会差距进一步加剧的影响作用,可称之为数字鸿沟的“放大效应”。

六、数字鸿沟的测算

数字鸿沟的测算是正确判断数字鸿沟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并进一步分析政策效果的前提和基础。对测算方法的不同选择,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本文在总结分析国际上现有测算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计算“数字鸿沟指数”(Digital Divide Index,DDI)的新方法,即相对差距综合指数法。

数字鸿沟测算要重点回答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在特定时期或特定时间点,考察对象间的数字鸿沟到底有多大;其二,从历史进程看,考察对象间数字鸿沟呈现了什么样的变化趋势。前者侧重于静态观察,后者侧重于动态观察。

由于对数字鸿沟的认知才刚刚开始,有关组织和专家学者对于数字鸿沟的测算做过一些努力,但在指标选取、计算方法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不同的测算方法甚至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总体上看,各种计算方法的差异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指标选取差异。这方面的差别集中表现为用单一指标还是多指标。一些专家认为数字鸿沟集中体现在互联网普及应用方面,所以主张用互联网单一指标进行反映。一些专家认为仅用互联网指标不能全面反映数字鸿沟的全部内涵,所以将计算机、电话等指标也包括进来。另一些专家则认为仅用信息基础设施的普及程度来测算数字鸿沟,并不能真正反映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方面存在的差距,主张以信息化综合水平指数来反映数字鸿沟差距。

二是考察内容差异。是单独考察不同地区间或人群间的某一类数字鸿沟(如城乡数字鸿沟、地区数字鸿沟、性别数字鸿沟等),还是将这些因素统统考虑进来。

三是计算方法差异。从目前国际国内资料看,相对差距、绝对差距、时间差距、均差、基尼系数、综合指数等方法均有使用,甚至在计算单一数字鸿沟时也同时使用多种方法。

各种测算方法各有利弊,很难说哪种方法更科学、更准确。出现上述差异的原因主要有四点:一是数字鸿沟问题是网络空间的产物,人们对于其内在规律的认识刚刚开始,理论上的不足与欠缺在所难免;二是造成数字鸿沟的原因非常复杂,不易把握;三是相关基础数据严重不足,难以求全;四是个人偏好和出发点不同。

在进行数字鸿沟测算时,应力求把握三点:一是理论通用,既可进行横向比较,又可进行历史比较;二是内涵直观,计算结果含义清晰,便于直观理解;三是数据完整,全部采用有公信力的统计数据,避免使用主观判断数据带来的不确定性。

参考文献:

1.Hoffman D L,Novak T P, Schlosser A E. The Evolution of the Digital Divide: How Gaps in Internet Access May Impact Electronic Commerce[EB/OL]. (2000-03-01)[2008-11-03].

2.于良芝. 理解信息资源的贫富分化:国外“信息分化”与“数字鸿沟”研究综述[J]. 图书馆杂志,2005(12)

3.金兼斌. 数字鸿沟的概念辨析[J]. 新闻与传播研究,2003,10(1):75-79

4.Stoicheva M. The Digital Divide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the Language Arts[EB/OL]. [2008-11-03].省略/p/articles/mi_pric/is_/ai_3938170080

5.胡延平. 跨越数字鸿沟[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

张新红,198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管理系,历任国家信息中心计划财务部计划管理处处长,山东省淄博市市长助理(挂职),中国信息协会会长助理、常务副秘书长,国家信息中心办公室副主任等职。现任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副主任(主持工作),兼任国家信息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高级职称(经济系列)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信息年鉴》社长和执行主编等职。

(本文责编:张建辉)

上一篇:农业信息服务“三电合一”工程现状与思考 下一篇:数字鸿沟测算方法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