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甲骨文“册”字说起

时间:2022-09-16 08:16:35

目前我国发现的最早简牍是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曾国(今天中国中部的湖北省随县、枣阳一带)曾侯乙墓出土的竹简。关于中国出现简牍的时间上限,许多学者认为不迟于商代。虽然还没有得到考古发现的证实,但是从甲骨文中的“册”等字的字形分析,从当时的书写工具、气候条件以及后世一些文献记载等方面加以考察,学界认为简牍出现的时代不会晚于甲骨。比如李学勤先生就说:早在有关殷商的文献和商代甲骨文中,已经有了典册的踪迹,知道那时人们已利用竹木制简,用绳编连成册。但是,笔者认为,通过分析已知的文献和出土材料,尚没有确切的证据证明简牍的出现时代不晚于商代的甲骨文。

在主张早在殷商就已经有了简牍的观点中,最主要和有力的证据就是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出现的“册”字,也是被引用最多的。甲骨文中的“册”写法,一般为四条竖线(多为两长两短间隔排列,中间一不封口的椭圆形曲线串联)。北京大学的全胜利撰文《论简牍不晚于甲骨的出现》中说它“象征着一捆竹简”,理由是汉代许慎《说文》对“册”的解释:象其札,一长一短,中有二编之形。又说:古文册从竹。而“典”字,《说文》云:五帝之书也,从册,在兀上,尊阁之也。庄都说,典。大册也。古文典从竹。仝文说,典为大册,而册与策通。典,册,都从竹,说明在甲骨文的使用年代,竹简同样通行于世。

这里要明确三个问题:1、《说文解字》的成书年代是东汉;2、《说文解字》研究的文字对象是小篆;3、小篆与甲骨文的关系。《说文解字》写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到安帝建光元年(121年)之间,距离甲骨文盛行的武丁时期(约前1250―前1192年)有差不多1300年的时间。而商周时期的可靠文献资料极其匮乏,又不像我们今天有大量的考古发现,对于文字的理解和研究就只能依靠青铜器上的金文、春秋战国时的历史文献(如“六经”)以及“贤者的口传及其身之所习”和传说等(尚没有证据显示许慎曾经接触过甲骨文),再加上后来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应该说,对于甲骨文,许慎的研究条件是非常有限的,孔子在修订《春秋》时尚且遇到“文献不足”和讹误等问题,更何况许慎呢?

古文字在经历了上千年的演变后,不论是字形、读音还是字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所以必须慎重对待。春秋战国时期正是中国社会、思想和文化大动荡时期,旧的制度、礼仪遭到冲击和破坏,新的思想层出不穷。新旧思想在这种动荡中不断重组更新,反映到文字上,便是从字形到字义的一系列变化,并且由于列国并立而使这种变化更加错综复杂,直到秦始皇统一文字为秦小篆,很多字已经脱离了本义。当然,甲骨文毕竟是后来金文和小篆的渊源,事实也证明,虽然以小篆为主体,《说文》对于研究甲骨文仍然有着极大的启发和参考价值,是历代研究甲骨文的学者必须参考的著作。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说文》一书不存在错误,其“六书”理论对于甲骨文的研究也不是完全适用的。研究表明,小篆中的形声字在甲骨文时代往往是会意字,甲骨文中有的字有几种写法,在“六书”中分属于不同的类别;又如,关于简牍的编纶,《说文》仅言“二编”,而从武威出土竹木简实物来看,可以有一至五道编纶,等等。所以,对待《说文》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客观而慎重,不能脱离具体的时代语境而盲从。

甲骨文“册”字中的竖线一定是竹简或木牍的象形吗?未必。它很可能指的是加工过的甲骨,包括龟甲、猪牛等动物的肩胛骨和肋骨等。由于龟甲和兽骨长短不一,因此,甲骨文“册”字中的几条竖线才有长有短。如果是竹简,则很容易整饬为等长,又何必强调长短的区别呢?其实,甲骨文中的“册”字当指“龟册”。或者叫“甲骨书”,是将龟甲片或者兽骨穿编起来便于阅读和保存的样子,类似于后来的竹简。在出土的甲骨实物中,新石器时代后岗一期文化中就经常发现卜骨和穿孔龟甲。殷虚出土的甲骨,有贯穿的,有套札的,有叠放的,其中有3片、4片、5片的,都长短不齐,与“册”所象之形合。殷墟第一二七坑未经翻扰的整坑的甲骨共一万七千余片。其中完整的龟甲约三百版,全部经过缀合后的总数约为四百五十个整甲。很多龟甲穿孔,可以编串成册。

弄清楚了“册”,所谓“大册”的“典”也就明白了。全文又引《墨子兼爱》中“……以其所书于竹帛……”,《周易》中有“方版”一词以及“孔子从来没有提起过甲骨文”而判断说:“《墨子》一书虽然出现于周朝,但是竹简的使用,应该早于墨子的年代”。“可以推测周以前也有木牍存在”,“孔子没有提及甲骨,是因为他没有见到过,或者他见到的史料里也没有记载的缘故”。“早于墨子的年代”是早于墨子的生活年代,还是早于“《墨子》一书出现的周朝”?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问题。的确,从“……以其所书于竹帛……”可以看出,竹简的产生一定早于墨子生活的年代,但墨子(前468―前376)和孔子(前551―前479)都是春秋末期人,离武王克商(约前1046)尚有大约600年,怎么能肯定竹简就一定出现在西周之前?《周易》传为周文王所做,孔子修订。从内容上看,周文王之说不足信,《周易》应该是出现于西周晚期。即便是“早于周朝”,商代也享国约600年时间,而甲骨文的出现已经可以上溯到比殷墟还要早1200年以上的龙山文化晚期,甚至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000年的裴里岗文化,如何证明“早于周朝”就一定要早上600―1200年?至于文章提到的学校和教材,作者提到了一块“师徒二人共同完成的”甲骨。郭沫若也提到,殷墟“有一个骨片上有五行字,重复地刻着从甲子到癸丑十天的干支表,其中一行字迹特别工整,其余四行则歪斜不齐,显然是初学者的习刻。这个骨片是文字教学的实物”。《简》文推断“此前应该也有用作教材的简牍”。理由是“竹子与木头,甲骨就比较珍贵,要依靠方国的进贡,不可能随便使用”。这里有一个常识错误,甲、骨是两回事,龟甲的确“比较珍贵,要依靠方国的进贡”。而由于畜牧业的发展,兽骨则几乎是“随手可得”,十分普通。而且,既然甲骨“珍贵”,又怎么舍得拿来让初学者练习呢?

虽然我们尚不能肯定地说甲骨文时代甚至之前没有简牍的出现(哪怕是个别的、短暂的现象),但是,在没有可靠的实物和文献的情况下,只能存疑。最后,笔者不揣浅陋,谈一点自己的肤浅认识。我认为,简牍的出现可能会是在西周中晚期到东周早期之间,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天子权威的逐步削弱,思想文化的逐步活跃和进步。文字使用范围逐渐扩大出现的。甲骨文中的“册”字。本义是指串编的龟甲或者兽骨,但随着甲骨逐步退出历史舞台,简牍的取而代之,而专指简牍了。其实,“册”的最初形态是“龟册”,竹简和木牍是对其的模拟和完善。至于这个观点是否正确,或者具体产生的时代,还有待于更多考古资料的发现及研究。

上一篇:说用枭祠黄帝 下一篇:袁寒云的戏剧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