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甲骨文的象形表意性质

时间:2022-04-21 10:06:21

作者简介:方明(1978-),男,辽宁沈阳人,辽宁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南开大学哲学院博士研究生。

摘 要:对甲骨文字性质的判断,应着眼于其本质属性即功能属性,也就是其能指的形式与所指的内容以及二者间的传达方式。据此判断标准,本文认为甲骨文的性质属于象形表意文字。它既具有象形文字的特征,亦具备表意文字的属性,这与其自源文字的身份密切相关。

关键词:甲骨文;象形;表意;自源文字

殷商甲骨文是汉字系统的初始形态,而关于它的性质,学界曾有象形文字、表意文字、表音文字、意音文字、表词文字、语素文字等若干种说法。之所以会出现如此众多的意见,主要是由于判断文字性质的标准尚未统一。本文认为,判断某种文字的性质,应主要着眼于它的本质属性即功能属性。而从功能性的角度来看,甲骨文的性质应当属于象形表意文字。

一、判定文字性质的功能性视角

所谓文字的性质,是指某种特定文字区别于其他文字类型的特征属性。不同的文字类型可能分别具有不同的性质,即便是某种给定的具体文字形态,也会因考察系的变化而呈现为多种不同属性。根据这些属性为标准,我们可以把世界上的诸种文字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如根据其存活与否,可以划分为死亡文字和现行文字;根据其使用范围,可以划分为民族统一文字和方言文字;根据其符号的外部形态,可以划分为线形文字和块状文字;根据其产生来源,可以划分为自源文字和借源文字;根据其功能特点,可以划分为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等等。而这些“文字分类的标准,也就是判定文字性质的标准。”[1]

对文字划分和选择的标准不同,得出的结论也就不同。那么,对于某种特定文字性质的判断,最重要的就是区别哪些性质属于本质属性,哪些性质属于非本质属性。我们所要分析和判定的甲骨文的性质,主要是就其本质属性而言的。甲骨文的本质属性,主要是指它的功能属性,这也是一般文字学在分析文字性质时最常采用的判断标准。“文字最基本最重要的特征即功能,……一种文字体系的性质怎样,主要决定于文字的功能,……只有根据文字的功能来划分文字的类型,才能使我们正确认识某一种文字体系的性质。”[2]

这里所说的文字功能是指它作为特殊符号的表达能力,也就是其能指的形式与所指的内容以及二者间的传达方式。任何成系统的文字都是形、音、义的统一体,甲骨文作为最早的成系统的汉字也不例外;每个甲骨文字均以特殊的字形作为外在感官形式,它在传达某种观念意义的同时总伴随着特定的读音。然而,与口语及现代汉字不同的是,甲骨文字在忽略其读音的条件下,仅依靠其字形便基本可以独立完成表情达意的任务。这是因为在甲骨文中占绝大多数的是没有表音功能的象形字和会意字,表意兼表音的形声字尚不多见;即便是那些少数形声字,它们表意功能的实现亦依赖其形符而非声符。也就是说,甲骨文作为形音义相统一的书写符号系统,其能指自然是凭借视觉把握的字形,而其所指则只能是文字的观念意义而非诉诸听觉的字音。不仅如此,甲骨文的字形与字义之间还存在某种直接同一性,甚至可以观其形而知其义。也就是说,甲骨文的功能可以概括为以形表意或象形表意,它既具有象形文字的特征,亦具备表意文字的属性。

二、甲骨文的象形文字特征

象形文字也叫做表形文字、图形文字或图画文字,它是对全世界范围内的文字进行划分的一种类型。象形文字符号的功能特点是以图画式的字形作为能指,以实际对象的外貌特征作为所指的内容,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是以模仿和再现为主要手段建构而成的。

殷商甲骨文具有象形文字的鲜明特征,这一见解一度得到过广泛的支持。著名学者吴玉章先生就曾以甲骨文、金文和小篆为例指出:“中国的文字注重在形体,表示一个物体的词就是这个物体的图形,比方马、日、月等,就像马儿、太阳、月亮的样子……这种就叫做象形文字的系统。”[3]而陈世辉、汤余惠二位先生则更加明确地提出:“现在所见的最古老汉字――甲骨文的性质是象形的。”[4]

当然,也有一些学者并不同意甲骨文属于象形文字的观点,赵诚先生就曾指出,象形文字只是全部甲骨文中的一小部分。“甲骨文存在着大量的借音字,也存在着一定数量的象形字、会意字、形声字、指事字,还存在一些属于特别构造的因声指事字,情况比较复杂。面对这样的情况,就不宜将甲骨文简单地看成象形文字。”[5]赵诚先生的这一见解貌似合理,但若仔细思之就会发现,他实际上是混同了“象形文字”和“象形字”两个不同的概念。“象形文字”是对全世界范围内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文字体系进行划分的一种基本类型;而“象形字”则是专就汉字而言,它是指以“六书”中“象形”为造字法所创造出来的汉字类型。“六书”是中国古代关于汉字构造方法或类型的一种学说,后世通常将其具体名目定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即赵诚先生所谓的“借音”)。赵诚先生以甲骨文中存在大量“非象形字”而认为甲骨文的性质不属于“象形文字”,不管其结论是否正确,这一论证的方式本身就存在问题。因为作为世界文字体系之一的“象形文字”与作为汉字造字法“六书”之一的“象形”,并不是同一维度的概念。况且还有的学者恰恰认为“六书”正是“象形文字”特有的造字法,如蒋善国先生就曾指出:“在隶变以前,全部汉字都是属于象形文字的体系,过去所说的六书没有一书不是象形文字。”[6]那么,从这一角度来考察甲骨文字,不管甲骨文中存在多少指事、会意、形声、假借等“非象形”现象,只要不超出“六书”的范围,似乎都无法否定其具有象形文字的特性。

三、甲骨文的表意文字属性

“表意文字”也是世界上诸多文字体系中的一种基本类型,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就曾把所有的文字分为“表意”和“表音”两大类型:“只有两种文字的体系:(1)表意体系。一个词只用一个符号表示,而这个符号却与词赖以构成的声音无关。这个符号和整个词发生关系,因此也就间接地和它所表达的观念发生关系。这种体系的典范例子就是汉字。(2)通常所说的表音体系。它的目的是要把词中一连串连续的声音摹写出来。表音文字有时是音节的,有时是字母的,即以言语中不能再缩减的要素为基础。”[7]可见,表意文字的本质属性或功能特点,是用一定体系的字形符号来直接表达观念意义,与语音没有直接联系。

汉字是表意文字的突出代表,这已经成为文字学领域的主流观念。王宁教授就曾明确指出:“汉字是表意文字,早期的汉字是因义而构形的。也就是说汉字依据它所记录的汉语语素的意义来构形,所以词义和据词而造的字形在汉字里是统一的。这一点在小篆以前的古文字阶段表现得更为明显。”[8]而小篆以前的古文字阶段即是从甲骨文开始的。正如著名甲骨文字学家李圃先生提出的:“甲骨文字不属于表音体系的文字,而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9]

更值得注意的是,还有一些学者不满足于笼统地将甲骨文视为表意文字的传统观念,而主张从汉字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中具体分析其功能性质。张树铮先生就提出,汉字的性质应该分别从三个阶段来看:第一是甲骨文、金文阶段,第二是小篆阶段,第三则是隶书、楷书阶段。“甲骨文、金文阶段,这时期汉字的画图性强,表意性强,形声字少,特点是以表意为主。”[10]丁晓红亦指出:商周的甲骨文、金文是以图形文字为主体的表意字,从春秋中期到秦的大篆和小篆是以形声字为主体的表意字,从汉代一直到现在的隶书、楷书则是以记号字为主体的表意字。[11]这些见解的可贵之处在于,它们一方面指出甲骨文的表意文字属性,另一方面又突出强调了甲骨文不同于后世表意汉字的个性特点,即图画性或象形性更为明显。据此,我们似乎可以将甲骨文的性质理解为表意文字的特殊类型,即“象形表意文字”。

四、甲骨文的象形表意性质

正如前面分析过的,甲骨文既具有象形文字的特征,亦具备表意文字的属性。“象形”与“表意”作为甲骨文功能性质的两个方面,可以统一起来。著名古文字学家王凤阳先生就曾提出,“象形文字”乃是“表意文字”的前期形态:“表意文字在历史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期的表意文字因为是从图画文字演变来的,仍保留着图画文字用描摹事物的图象来记录语言的特征,只是记录的单位发生了变化,由图解语意、再现事件,变为用图解词义、或图标词音去再现词所反映的事物了。……我们把前期的表意兼表音的文字称为象形表意文字,简称象形文字。”[12]在这一观念基础上,王凤阳先生提出汉字在其发展史上经历了这样几个时期:夏代以前的图画提示文字阶段、夏代至秦的象形表意文字阶段、秦汉至今的记号表意文字阶段。其中夏代至秦的“象形表意文字”阶段自然包括了殷商甲骨文。

在“象形表意文字”这一概念中,“象形”是表现形式,“表意”是本质内涵;或者说“象形”是手段,“表意”是目的。“象形表意文字”的概念一方面指出了甲骨文的表意文字本性,另一方面又突出其不同于后世汉字和其他表意文字的鲜明特点“象形性”,可以认为是有关甲骨文性质的最确切的表述。

甲骨文象形表意的本质属性,与其自源文字的身份密切相关。前面提到过,世界上的文字据其产生来源可以划分为自源文字和借源文字两大类型。自源文字是由某一民族或族群独立创造出来的文字,包括已经消亡的古埃及圣书文字、苏美尔楔形文字、赫梯象形文字等,只有汉字成为世界上唯一使用至今的自源文字。借源文字又称他源文字,是指借鉴或改造其他己有文字符号而建立起来的文字,主要包括各种西方字母文字以及仿借汉字而创制的日文、朝鲜文等。汉字是早期华夏民族在自身相对独立的文化环境中自主创制而形成的自源文字,而甲骨文作为最古老的汉语文字系统,更成为汉字这种自源文字的源头活水。更为重要的是,有关文字的考古事实业已证明:所有的自源文字均与拼音形态无关,而所有的借源文字均没有象形模式。也就是说,自源文字只可能是象形或表意文字,绝对不会是表音文字。“所有自源文字都是(象征)表意文字;所有表音文字和混用型文字都是他(借)源文字。”[13]象形表意性质是自源文字的独有特点,甲骨文作为最古老的自源文字,其本性亦然。

[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厅2012年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甲骨文形意关系的美学研究”(W2012003)

参考文献

[1] 陈淑梅.论判定汉字性质的标准及汉字的构意性质[J].语文建设,1998.(8)

[2] 朱建新.传统文字分类理论及分类标准的反思与评说[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8)

[3] 吴玉章.新文字与新文化运动.转引自赵诚.甲骨文字学纲要[M].中华书局出版社,2005.32

[4] 陈世辉,汤余惠.古文字学概要[M].吉林大学出版社,1988.19

[5] 赵诚.甲骨文字学纲要[M].中华书局出版社,2005.37

[6] 蒋善国.汉字的组成及其性质[M].文字改革出版社,1960.7

[7] [瑞士]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商务印书馆,1980.50

[8] 王宁.汉字汉语基础[M].科学出版社,1996.78

[9] 李圃.甲骨文文字学[M].学林出版社,1995.211

[10] 张树铮.汉字性质平议[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4.(4)

[11] 丁晓红.论汉字发展的阶段性[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1991.(2)

[12] 王凤阳.汉字学[M].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270

[13] 曹念明.文字哲学[M].巴蜀书社,2006.52

上一篇:中职数学有效课堂教学浅见 下一篇:《文与可画谷偃竹记》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