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后期闽台农产品物流合作研究

时间:2022-10-01 06:55:35

金融危机后期闽台农产品物流合作研究

2010年6月29日,海峡两岸签署ECFA协议。7月14日福建超大现代农业集团在福州举行首次台湾水果中转仪式,为福州成为台湾农产品行销大陆的中转站和集散中心迈进了实质性的一大步,也标志着两岸农业交流与合作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逐步形成了宽领域、多层次、全方位的合作双赢发展格局。但是,在金融危机阴影尚未散去,美元贬值和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下,如何进一步加强闽台农产品的交流与合作,尤其是农产品物流的合作与互动,对于不断提升闽台农产品的综合竞争力尤为关键。

一、闽台农产品物流合作与互动的理论辨析

从农产品的属性而言,粮食类农产品属于生存资料,也是生活的必需品,产品的需求弹性较小。而水果类农产品则属于“奢侈品”,需求的价格弹性相对较大,产品的销量受价格波动的影响亦较为明显。根据经济学原理,同类产品价格之间存在交叉弹性,即一种商品价格的下降,将导致它的替代品的需求量下降。但是,受技术创新、资源禀赋、地理位置等外部因素的制约,同类产品亦可以由替代品转换为互补品。以海峡两岸的水果贸易为例,进入大陆的台湾水果往往属于高端水果,虽然对大陆的部分高端水果市场会产生一定的冲击,但对大陆以生产低端水果为主的果农的影响却相对较小,且容易以互补品的形式满足大陆消费者的生活所需,从长远来看,这将成为撬动大陆农产品技术创新的支点。

从农产品的生产而言,大陆农产品生产具备规模经济及市场潜力,台湾农产品生产在机械化程度、技术创新、质量管理和产品深加工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从供给的角度来看,大陆在大宗粮食、温带果蔬及其制成品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台湾在水产品、热带果蔬及其制成品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显然,海峡两岸在农产品贸易过程中,产品结构上互补性强,合作潜力巨大。但是,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台湾向大陆出口的水产品和热带果蔬通常具有较大的需求弹性,价格的波动将直接或间接地导致此类农产品市场需求的剧烈波动。由此,保持农产品价格和量的均衡,从而保证农产品价值的有效实现,是维护生产者和消费者切身利益的关键所在。对此,不仅要求两岸农产品贸易过程中必须保持物流的持续有效,而且要求消费者的需求信息能够在整个物流过程中保持方便快捷。

二、闽台农产品物流合作与交流的空间意义

农产品结构的互补性决定了农产品贸易的合作潜力,而农产品物流体系的构建则是影响农产品竞争力的决定因素之一。从闽台农产品贸易结构分析,双方农产品尽管存在一定的替代性,但互补性相对较强,这也决定了闽台农产品贸易和物流合作的空间和广度。例如,在水产品方面,福建省主要出口品种包括冻海水鱼类、虾类,最大宗的出口品种是鳗鱼及其制成品,而台湾最大宗的出口水产品则是冷冻鲔鱼,其他还包括鱿鱼、鲣鱼、虱目鱼、鲔鱼、吴郭鱼、秋刀鱼、旗鱼、九孔、鳗、虾类、鲨等。在蔬菜产品方面,福建蔬菜出口量居大陆第三位,主要是脱水蔬菜、冷冻蔬菜、保鲜蔬菜、盐渍蔬菜和蔬菜罐头出口,主要品种是食用菌。台湾大宗蔬菜产品出口也包括冷冻蔬菜、蔬菜罐头、生鲜及冷藏蔬菜和调制蔬菜,但其主要品种是毛豆及其制品。在水果贸易方面,福建省水果较具有优势,出口量较大的水果品种有柑橘、荔枝、柚、龙眼等,而台湾出口的水果品种重点是香蕉、芒果、荔枝、杨桃等。在茶叶贸易方面,闽台均以乌龙茶为最大宗的出口品种,但台湾主要为高精制茶,而福建多为粗制茶。

但是,如何将闽台农产品贸易的互补性转化为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则成为闽台农产品物流合作与互动的关键问题。而农产品物流的物流技术、物流设备、合约安排和制度设计是决定农产品物流体系构建的重要因素,也是能否保证农产品在物流环节增值的关键。众所周知,农产品具有易腐易损等生物特性,特别是生鲜农产品的物流需要承担较大的风险,从而限制了物流的半径,决定了物流时间。然而,在闽台两岸农产品物流合作尚处于启动阶段,单纯依靠众多规模较小的物流主体,对于生鲜农产品的分流往往难以实现。而且,由于缺乏先进的物流技术和物流装备,导致许多价值低、体积大的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的运输费用巨大,产品难以增值,竞争优势削弱。因此,当物流绩效越来越依赖专有技术和专用设备之时,闽台农产品物流体系的构建和加强也就具备了巨大的合作和发展空间。

三、后危机时期闽台农产品物流合作面临的困境与机遇

自1978年以来,闽台农产品贸易和物流合作经历了由小到大、由单一到多元的发展过程,福建作为大陆率先开展两岸农业合作的前沿阵地,不论是领域、规模、还是政策、措施及其成效等方面,都处于大陆各省市的先行地位,这对于进一步拓宽闽台农产品物流合作与互动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但是,在后危机时期,闽台农产品物流合作既面临机遇,也面临挑战。

(一)美元贬值和人民币升值预期对农产品贸易带来负面冲击。

如前所述,大部分农产品属于必需品,对物价的变动不太敏感。但是,由于技术创新、资源禀赋等因素的存在,台湾出口到大陆的农产品多为附加值较高的产品,具有较大的弹性。而后危机时期,消费者选择增加低端农产品的需求,减少高端农产品的需求的动机,对于以出口高端农产品为主的台湾无疑冲击巨大。更为重要的是,随着大陆对高端农产品需求量的减少,必然导致原本不具规模经济的物流服务出现供过于求,加剧物流业内部的恶性竞争,从而进一步波及闽台农产品物流体系的构建。其次,由于美国经济复苏尚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美国将持续实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美元贬值和人民币升值将成为常态,随之而来的必然是大宗商品交易价格的不断高企。上游产品价格的上涨预期使闽台加强农产品物流合作与互动更是迫在眉睫。

(二)台湾当局对大陆农产品贸易设限

进入2l世纪,闽台农产品贸易和物流合作进入持续升温阶段,初步形成了宽领域、多层次、全方位的合作发展格局。为扩大台湾鲜活农产品在大陆的销售,2005年以来,大陆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主要包括准许进入大陆市场的台湾水果品种由12种扩大到22种,并对其中15种水果实施进口零关税政策,对原产于台湾的11种蔬菜和8种水产品实施进口零关税政策;在岛内农产品集中上市丰产滞销的时候,组织大陆供销系统和农业企业入岛采购等。2010年6月19日,两岸签署的ECFA协议更是规定,台湾农产品几乎可以完全自由地进入大陆市场,但大陆农产品则不可以对等自由地进入台湾市场。相对于大陆向台湾农产品无条件的开放相比,台湾当局对进口大陆农产品却设置了诸多限制,此种局面对于进一步拓宽两岸农产品贸易和物流合作构成了极大障碍,制约了闽台农产品物流的深化交流与合作。

(三)先进物流技术和高层次人才的相对缺乏,

近些年来,福建农产品物流体系的运销设

施和运销效率明显提升,基本形成延伸大陆各主要城市的运销通路,初步显现农产品供应链体系雏形。但是,相对于台湾较为先进的物流基础设施、应用技术体系和专业人才培养与认证体系,福建省农产品物流仍以自然形态、简单包装的现货交易为主,深加工增值偏低。据统计,福建省物流企业少、个体户多;企业规模小,户均资产仅0.31亿元、户均主营业收入0.13亿元,资产在100万元以下的企业1731家,占80.1%。其次,物流体系的构建离不开高层次、高素质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但是,相较于台湾较为完善的专业人才培育体系,福建省物流业不仅专业人才严重缺乏,而且专业的、优秀的物流人才流失严重。由此,如何借鉴发达的物流技术、管理经验、物流设备,引进和培养专业的物流人才队伍,从而降低闽台农产品物流成本,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是当前闽台农产品物流体系构建面临的最大挑战。

四、加强闽台农产品物流合作的几点思路

(一)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地筹建闽台农产品物流中心

鉴于目前福建省物流业仍表现为多头管理的局面,福建省相关部门应积极成立现代物流业发展综合管理部门,充分发挥物流行业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力争在ECFA协议下积极探索闽台“共同规划、共同开发、共同管理、共同经营、共同受益”的农产品物流合作新模式,有步骤、有重点地筹建闽台农产品物流中心,逐步实现闽台农产品交易多方面的整合,包括有形实物交易与无形网上交易的整合,现货交易与期货交易的整合,大宗批发与小额交易的整合,市场灵活性与公司化模式经营的整合,从而促进闽台农产品持续大规模地交流。

(二)强化先进物流管理与经营理念

众所周知,农产品的利润空间的开拓主要来自于连锁超市、便利店等新型业态的加盟。因此,围绕这种新的农产品物流发展模式,福建物流企业在引入先进的物流设备和物流技术的同时,应进一步加强闽台物流企业的合作与交流,借鉴台湾先进的物流信息系统和物流管理理念,不断强化物流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开展服务为先、增值为本、关系至上的一系列管理创新改进,综合考虑生产、库存、运输、销售等物流运转过程,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以最快的速度对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做出反应,实现时需对应的准时物流管理;最大限度地整合企业物流资源,降低农产品物流运作成本,进而摆脱传统物流体系对传统市场的依赖,形成现代物流体系与现代市场的相互适应。

(三)加强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

闽台农产品物流合作与互动的关键在于优秀的、专业的物流人才的引进和培养。针对近年福建省高层次、高素质物流人才流失的现况,一是针对未来物流业的发展趋势,有针对性地建立和健全物流高层次人才的引进机制,不断加大宏观管理层次人才、物流企业管理人才的储备和培养。二是加快建立多元化、多样化的物流人才培养体系,如通过企业和高校联合办学、委托办学,将高层次的物流人才教育制度与多元化的物流人员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有机结合,形成多层次的物流人才教育培训体系。三是借鉴台湾“产销班”等农民经济组织的成功做法,吸引台湾农民企业家到福建创业并成为闽台两地农业产销的组织者或带头人,使两地资源得以优化合理配置,农产品物流合作的潜能得以释放。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金融危机后期闽台农产品物流合作研究

邓春宁

2010年6月29日,海峡两岸签署ECFA协议。7月14日福建超大现代农业集团在福州举行首次台湾水果中转仪式,为福州成为台湾农产品行销大陆的中转站和集散中心迈进了实质性的一大步,也标志着两岸农业交流与合作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逐步形成了宽领域、多层次、全方位的合作双赢发展格局。但是,在金融危机阴影尚未散去,美元贬值和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下,如何进一步加强闽台农产品的交流与合作,尤其是农产品物流的合作与互动,对于不断提升闽台农产品的综合竞争力尤为关键。

一、闽台农产品物流合作与互动的理论辨析

从农产品的属性而言,粮食类农产品属于生存资料,也是生活的必需品,产品的需求弹性较小。而水果类农产品则属于“奢侈品”,需求的价格弹性相对较大,产品的销量受价格波动的影响亦较为明显。根据经济学原理,同类产品价格之间存在交叉弹性,即一种商品价格的下降,将导致它的替代品的需求量下降。但是,受技术创新、资源禀赋、地理位置等外部因素的制约,同类产品亦可以由替代品转换为互补品。以海峡两岸的水果贸易为例,进入大陆的台湾水果往往属于高端水果,虽然对大陆的部分高端水果市场会产生一定的冲击,但对大陆以生产低端水果为主的果农的影响却相对较小,且容易以互补品的形式满足大陆消费者的生活所需,从长远来看,这将成为撬动大陆农产品技术创新的支点。

从农产品的生产而言,大陆农产品生产具备规模经济及市场潜力,台湾农产品生产在机械化程度、技术创新、质量管理和产品深加工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从供给的角度来看,大陆在大宗粮食、温带果蔬及其制成品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台湾在水产品、热带果蔬及其制成品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显然,海峡两岸在农产品贸易过程中,产品结构上互补性强,合作潜力巨大。但是,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台湾向大陆出口的水产品和热带果蔬通常具有较大的需求弹性,价格的波动将直接或间接地导致此类农产品市场需求的剧烈波动。由此,保持农产品价格和量的均衡,从而保证农产品价值的有效实现,是维护生产者和消费者切身利益的关键所在。对此,不仅要求两岸农产品贸易过程中必须保持物流的持续有效,而且要求消费者的需求信息能够在整个物流过程中保持方便快捷。

二、闽台农产品物流合作与交流的空间意义

农产品结构的互补性决定了农产品贸易的合作潜力,而农产品物流体系的构建则是影响农产品竞争力的决定因素之一。从闽台农产品贸易结构分析,双方农产品尽管存在一定的替代性,但互补性相对较强,这也决定了闽台农产品贸易和物流合作的空间和广度。例如,在水产品方面,福建省主要出口品种包括冻海水鱼类、虾类,最大宗的出口品种是鳗鱼及其制成品,而台湾最大宗的出口水产品则是冷冻鲔鱼,其他还包括鱿鱼、鲣鱼、虱目鱼、鲔鱼、吴郭鱼、秋刀鱼、旗鱼、九孔、鳗、虾类、鲨等。在蔬菜产品方面,福建蔬菜出口量居大陆第三位,主要是脱水蔬菜、冷冻蔬菜、保鲜蔬菜、盐渍蔬菜和蔬菜罐头出口,主要品种是食用菌。台湾大宗蔬菜产品出口也包括冷冻蔬菜、蔬菜罐头、生鲜及冷藏蔬菜和调制蔬菜,但其主要品种是毛豆及其制品。在水果贸易方面,福建省水果较具有优势,出口量较大的水果品种有柑橘、荔枝、柚、龙眼等,而台湾出口的水果品种重点是香蕉、芒果、荔枝、杨桃等。在茶叶贸易方面,闽台均以乌龙茶为最大宗的出口品种,但台湾主要为高精制茶,而福

建多为粗制茶。

但是,如何将闽台农产品贸易的互补性转化为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则成为闽台农产品物流合作与互动的关键问题。而农产品物流的物流技术、物流设备、合约安排和制度设计是决定农产品物流体系构建的重要因素,也是能否保证农产品在物流环节增值的关键。众所周知,农产品具有易腐易损等生物特性,特别是生鲜农产品的物流需要承担较大的风险,从而限制了物流的半径,决定了物流时间。然而,在闽台两岸农产品物流合作尚处于启动阶段,单纯依靠众多规模较小的物流主体,对于生鲜农产品的分流往往难以实现。而且,由于缺乏先进的物流技术和物流装备,导致许多价值低、体积大的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的运输费用巨大,产品难以增值,竞争优势削弱。因此,当物流绩效越来越依赖专有技术和专用设备之时,闽台农产品物流体系的构建和加强也就具备了巨大的合作和发展空间。

三、后危机时期闽台农产品物流合作面临的困境与机遇

自1978年以来,闽台农产品贸易和物流合作经历了由小到大、由单一到多元的发展过程,福建作为大陆率先开展两岸农业合作的前沿阵地,不论是领域、规模、还是政策、措施及其成效等方面,都处于大陆各省市的先行地位,这对于进一步拓宽闽台农产品物流合作与互动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但是,在后危机时期,闽台农产品物流合作既面临机遇,也面临挑战。

(一)美元贬值和人民币升值预期对农产品贸易带来负面冲击。

如前所述,大部分农产品属于必需品,对物价的变动不太敏感。但是,由于技术创新、资源禀赋等因素的存在,台湾出口到大陆的农产品多为附加值较高的产品,具有较大的弹性。而后危机时期,消费者选择增加低端农产品的需求,减少高端农产品的需求的动机,对于以出口高端农产品为主的台湾无疑冲击巨大。更为重要的是,随着大陆对高端农产品需求量的减少,必然导致原本不具规模经济的物流服务出现供过于求,加剧物流业内部的恶性竞争,从而进一步波及闽台农产品物流体系的构建。其次,由于美国经济复苏尚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美国将持续实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美元贬值和人民币升值将成为常态,随之而来的必然是大宗商品交易价格的不断高企。上游产品价格的上涨预期使闽台加强农产品物流合作与互动更是迫在眉睫。

(二)台湾当局对大陆农产品贸易设限

进入2l世纪,闽台农产品贸易和物流合作进入持续升温阶段,初步形成了宽领域、多层次、全方位的合作发展格局。为扩大台湾鲜活农产品在大陆的销售,2005年以来,大陆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主要包括准许进入大陆市场的台湾水果品种由12种扩大到22种,并对其中15种水果实施进口零关税政策,对原产于台湾的11种蔬菜和8种水产品实施进口零关税政策;在岛内农产品集中上市丰产滞销的时候,组织大陆供销系统和农业企业入岛采购等。2010年6月19日,两岸签署的ECFA协议更是规定,台湾农产品几乎可以完全自由地进入大陆市场,但大陆农产品则不可以对等自由地进入台湾市场。相对于大陆向台湾农产品无条件的开放相比,台湾当局对进口大陆农产品却设置了诸多限制,此种局面对于进一步拓宽两岸农产品贸易和物流合作构成了极大障碍,制约了闽台农产品物流的深化交流与合作。

(三)先进物流技术和高层次人才的相对缺乏,

近些年来,福建农产品物流体系的运销设施和运销效率明显提升,基本形成延伸大陆各主要城市的运销通路,初步显现农产品供应链体系雏形。但是,相对于台湾较为先进的物流基础设施、应用技术体系和专业人才培养与认证体系,福建省农产品物流仍以自然形态、简单包装的现货交易为主,深加工增值偏低。据统计,福建省物流企业少、个体户多;企业规模小,户均资产仅0.31亿元、户均主营业收入0.13亿元,资产在100万元以下的企业1731家,占80.1%。其次,物流体系的构建离不开高层次、高素质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但是,相较于台湾较为完善的专业人才培育体系,福建省物流业不仅专业人才严重缺乏,而且专业的、优秀的物流人才流失严重。由此,如何借鉴发达的物流技术、管理经验、物流设备,引进和培养专业的物流人才队伍,从而降低闽台农产品物流成本,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是当前闽台农产品物流体系构建面临的最大挑战。

四、加强闽台农产品物流合作的几点思路

(一)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地筹建闽台农产品物流中心

鉴于目前福建省物流业仍表现为多头管理的局面,福建省相关部门应积极成立现代物流业发展综合管理部门,充分发挥物流行业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力争在ECFA协议下积极探索闽台“共同规划、共同开发、共同管理、共同经营、共同受益”的农产品物流合作新模式,有步骤、有重点地筹建闽台农产品物流中心,逐步实现闽台农产品交易多方面的整合,包括有形实物交易与无形网上交易的整合,现货交易与期货交易的整合,大宗批发与小额交易的整合,市场灵活性与公司化模式经营的整合,从而促进闽台农产品持续大规模地交流。

(二)强化先进物流管理与经营理念

众所周知,农产品的利润空间的开拓主要来自于连锁超市、便利店等新型业态的加盟。因此,围绕这种新的农产品物流发展模式,福建物流企业在引入先进的物流设备和物流技术的同时,应进一步加强闽台物流企业的合作与交流,借鉴台湾先进的物流信息系统和物流管理理念,不断强化物流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开展服务为先、增值为本、关系至上的一系列管理创新改进,综合考虑生产、库存、运输、销售等物流运转过程,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以最快的速度对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做出反应,实现时需对应的准时物流管理;最大限度地整合企业物流资源,降低农产品物流运作成本,进而摆脱传统物流体系对传统市场的依赖,形成现代物流体系与现代市场的相互适应。

(三)加强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

闽台农产品物流合作与互动的关键在于优秀的、专业的物流人才的引进和培养。针对近年福建省高层次、高素质物流人才流失的现况,一是针对未来物流业的发展趋势,有针对性地建立和健全物流高层次人才的引进机制,不断加大宏观管理层次人才、物流企业管理人才的储备和培养。二是加快建立多元化、多样化的物流人才培养体系,如通过企业和高校联合办学、委托办学,将高层次的物流人才教育制度与多元化的物流人员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有机结合,形成多层次的物流人才教育培训体系。三是借鉴台湾“产销班”等农民经济组织的成功做法,吸引台湾农民企业家到福建创业并成为闽台两地农业产销的组织者或带头人,使两地资源得以优化合理配置,农产品物流合作的潜能得以释放。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金融危机后期闽台农产品物流合作研究

邓春宁

2010年6月29日,海峡两岸签署ECFA协议。7月14日福建超大现代农业集团在福州举行

首次台湾水果中转仪式,为福州成为台湾农产品行销大陆的中转站和集散中心迈进了实质性的一大步,也标志着两岸农业交流与合作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逐步形成了宽领域、多层次、全方位的合作双赢发展格局。但是,在金融危机阴影尚未散去,美元贬值和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下,如何进一步加强闽台农产品的交流与合作,尤其是农产品物流的合作与互动,对于不断提升闽台农产品的综合竞争力尤为关键。

一、闽台农产品物流合作与互动的理论辨析

从农产品的属性而言,粮食类农产品属于生存资料,也是生活的必需品,产品的需求弹性较小。而水果类农产品则属于“奢侈品”,需求的价格弹性相对较大,产品的销量受价格波动的影响亦较为明显。根据经济学原理,同类产品价格之间存在交叉弹性,即一种商品价格的下降,将导致它的替代品的需求量下降。但是,受技术创新、资源禀赋、地理位置等外部因素的制约,同类产品亦可以由替代品转换为互补品。以海峡两岸的水果贸易为例,进入大陆的台湾水果往往属于高端水果,虽然对大陆的部分高端水果市场会产生一定的冲击,但对大陆以生产低端水果为主的果农的影响却相对较小,且容易以互补品的形式满足大陆消费者的生活所需,从长远来看,这将成为撬动大陆农产品技术创新的支点。

从农产品的生产而言,大陆农产品生产具备规模经济及市场潜力,台湾农产品生产在机械化程度、技术创新、质量管理和产品深加工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从供给的角度来看,大陆在大宗粮食、温带果蔬及其制成品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台湾在水产品、热带果蔬及其制成品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显然,海峡两岸在农产品贸易过程中,产品结构上互补性强,合作潜力巨大。但是,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台湾向大陆出口的水产品和热带果蔬通常具有较大的需求弹性,价格的波动将直接或间接地导致此类农产品市场需求的剧烈波动。由此,保持农产品价格和量的均衡,从而保证农产品价值的有效实现,是维护生产者和消费者切身利益的关键所在。对此,不仅要求两岸农产品贸易过程中必须保持物流的持续有效,而且要求消费者的需求信息能够在整个物流过程中保持方便快捷。

二、闽台农产品物流合作与交流的空间意义

农产品结构的互补性决定了农产品贸易的合作潜力,而农产品物流体系的构建则是影响农产品竞争力的决定因素之一。从闽台农产品贸易结构分析,双方农产品尽管存在一定的替代性,但互补性相对较强,这也决定了闽台农产品贸易和物流合作的空间和广度。例如,在水产品方面,福建省主要出口品种包括冻海水鱼类、虾类,最大宗的出口品种是鳗鱼及其制成品,而台湾最大宗的出口水产品则是冷冻鲔鱼,其他还包括鱿鱼、鲣鱼、虱目鱼、鲔鱼、吴郭鱼、秋刀鱼、旗鱼、九孔、鳗、虾类、鲨等。在蔬菜产品方面,福建蔬菜出口量居大陆第三位,主要是脱水蔬菜、冷冻蔬菜、保鲜蔬菜、盐渍蔬菜和蔬菜罐头出口,主要品种是食用菌。台湾大宗蔬菜产品出口也包括冷冻蔬菜、蔬菜罐头、生鲜及冷藏蔬菜和调制蔬菜,但其主要品种是毛豆及其制品。在水果贸易方面,福建省水果较具有优势,出口量较大的水果品种有柑橘、荔枝、柚、龙眼等,而台湾出口的水果品种重点是香蕉、芒果、荔枝、杨桃等。在茶叶贸易方面,闽台均以乌龙茶为最大宗的出口品种,但台湾主要为高精制茶,而福建多为粗制茶。

但是,如何将闽台农产品贸易的互补性转化为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则成为闽台农产品物流合作与互动的关键问题。而农产品物流的物流技术、物流设备、合约安排和制度设计是决定农产品物流体系构建的重要因素,也是能否保证农产品在物流环节增值的关键。众所周知,农产品具有易腐易损等生物特性,特别是生鲜农产品的物流需要承担较大的风险,从而限制了物流的半径,决定了物流时间。然而,在闽台两岸农产品物流合作尚处于启动阶段,单纯依靠众多规模较小的物流主体,对于生鲜农产品的分流往往难以实现。而且,由于缺乏先进的物流技术和物流装备,导致许多价值低、体积大的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的运输费用巨大,产品难以增值,竞争优势削弱。因此,当物流绩效越来越依赖专有技术和专用设备之时,闽台农产品物流体系的构建和加强也就具备了巨大的合作和发展空间。

三、后危机时期闽台农产品物流合作面临的困境与机遇

自1978年以来,闽台农产品贸易和物流合作经历了由小到大、由单一到多元的发展过程,福建作为大陆率先开展两岸农业合作的前沿阵地,不论是领域、规模、还是政策、措施及其成效等方面,都处于大陆各省市的先行地位,这对于进一步拓宽闽台农产品物流合作与互动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但是,在后危机时期,闽台农产品物流合作既面临机遇,也面临挑战。

(一)美元贬值和人民币升值预期对农产品贸易带来负面冲击。

如前所述,大部分农产品属于必需品,对物价的变动不太敏感。但是,由于技术创新、资源禀赋等因素的存在,台湾出口到大陆的农产品多为附加值较高的产品,具有较大的弹性。而后危机时期,消费者选择增加低端农产品的需求,减少高端农产品的需求的动机,对于以出口高端农产品为主的台湾无疑冲击巨大。更为重要的是,随着大陆对高端农产品需求量的减少,必然导致原本不具规模经济的物流服务出现供过于求,加剧物流业内部的恶性竞争,从而进一步波及闽台农产品物流体系的构建。其次,由于美国经济复苏尚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美国将持续实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美元贬值和人民币升值将成为常态,随之而来的必然是大宗商品交易价格的不断高企。上游产品价格的上涨预期使闽台加强农产品物流合作与互动更是迫在眉睫。

(二)台湾当局对大陆农产品贸易设限

进入2l世纪,闽台农产品贸易和物流合作进入持续升温阶段,初步形成了宽领域、多层次、全方位的合作发展格局。为扩大台湾鲜活农产品在大陆的销售,2005年以来,大陆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主要包括准许进入大陆市场的台湾水果品种由12种扩大到22种,并对其中15种水果实施进口零关税政策,对原产于台湾的11种蔬菜和8种水产品实施进口零关税政策;在岛内农产品集中上市丰产滞销的时候,组织大陆供销系统和农业企业入岛采购等。2010年6月19日,两岸签署的ECFA协议更是规定,台湾农产品几乎可以完全自由地进入大陆市场,但大陆农产品则不可以对等自由地进入台湾市场。相对于大陆向台湾农产品无条件的开放相比,台湾当局对进口大陆农产品却设置了诸多限制,此种局面对于进一步拓宽两岸农产品贸易和物流合作构成了极大障碍,制约了闽台农产品物流的深化交流与合作。

(三)先进物流技术和高层次人才的相对缺乏,

近些年来,福建农产品物流体系的运销设施和运销效率明显提升,基本形成延伸大陆各主要城市的运销通路,初步显现农产品供应链

体系雏形。但是,相对于台湾较为先进的物流基础设施、应用技术体系和专业人才培养与认证体系,福建省农产品物流仍以自然形态、简单包装的现货交易为主,深加工增值偏低。据统计,福建省物流企业少、个体户多;企业规模小,户均资产仅0.31亿元、户均主营业收入0.13亿元,资产在100万元以下的企业1731家,占80.1%。其次,物流体系的构建离不开高层次、高素质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但是,相较于台湾较为完善的专业人才培育体系,福建省物流业不仅专业人才严重缺乏,而且专业的、优秀的物流人才流失严重。由此,如何借鉴发达的物流技术、管理经验、物流设备,引进和培养专业的物流人才队伍,从而降低闽台农产品物流成本,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是当前闽台农产品物流体系构建面临的最大挑战。

四、加强闽台农产品物流合作的几点思路

(一)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地筹建闽台农产品物流中心

鉴于目前福建省物流业仍表现为多头管理的局面,福建省相关部门应积极成立现代物流业发展综合管理部门,充分发挥物流行业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力争在ECFA协议下积极探索闽台“共同规划、共同开发、共同管理、共同经营、共同受益”的农产品物流合作新模式,有步骤、有重点地筹建闽台农产品物流中心,逐步实现闽台农产品交易多方面的整合,包括有形实物交易与无形网上交易的整合,现货交易与期货交易的整合,大宗批发与小额交易的整合,市场灵活性与公司化模式经营的整合,从而促进闽台农产品持续大规模地交流。

(二)强化先进物流管理与经营理念

众所周知,农产品的利润空间的开拓主要来自于连锁超市、便利店等新型业态的加盟。因此,围绕这种新的农产品物流发展模式,福建物流企业在引入先进的物流设备和物流技术的同时,应进一步加强闽台物流企业的合作与交流,借鉴台湾先进的物流信息系统和物流管理理念,不断强化物流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开展服务为先、增值为本、关系至上的一系列管理创新改进,综合考虑生产、库存、运输、销售等物流运转过程,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以最快的速度对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做出反应,实现时需对应的准时物流管理;最大限度地整合企业物流资源,降低农产品物流运作成本,进而摆脱传统物流体系对传统市场的依赖,形成现代物流体系与现代市场的相互适应。

(三)加强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

闽台农产品物流合作与互动的关键在于优秀的、专业的物流人才的引进和培养。针对近年福建省高层次、高素质物流人才流失的现况,一是针对未来物流业的发展趋势,有针对性地建立和健全物流高层次人才的引进机制,不断加大宏观管理层次人才、物流企业管理人才的储备和培养。二是加快建立多元化、多样化的物流人才培养体系,如通过企业和高校联合办学、委托办学,将高层次的物流人才教育制度与多元化的物流人员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有机结合,形成多层次的物流人才教育培训体系。三是借鉴台湾“产销班”等农民经济组织的成功做法,吸引台湾农民企业家到福建创业并成为闽台两地农业产销的组织者或带头人,使两地资源得以优化合理配置,农产品物流合作的潜能得以释放。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上一篇:两岸公开市场操作制度比较研究 下一篇:两岸文化交流的意义和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