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知识流的影响因素和效率提升对策研究

时间:2022-10-01 06:17:20

高校知识流的影响因素和效率提升对策研究

[摘要]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四大功能的实现无不跟知识有密切的联系,高校的知识只有流动起来才能成为生产力。高校的知识流具有动态性、增值性和有效性三个基本特性,这些特性决定了高校知识流的鲜明特点,由于存在知识势位差、有知识创新需要和对知识需求的不同导致了知识的流动。可以从建立激发机制、完善学习机制、多元交流机制、建立核心知识库等方法上提升知识流动的效率,这对高校知识的创新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校 知识流 特征 机理

[作者简介]石贵舟(1974- ),男,安徽安庆人,南京工程学院,副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知识流与高等教育管理。(江苏 南京 211167)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运作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14SJB230)、2014年南京工程学院党建与思政研究立项课题“高校实践育人机制研究”(项目编号:SZ201415)和2012年南京工程学院高等教育研究重点课题“知识管理视野下高校生态安全管理研究”(项目编号:GY201203)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6-0175-03

高校以知识作为最基本的操作材料和加工材料,被视为知识的发源地和创新地,知识已经成为其核心的灵魂和纽带。而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四大功能的实现无不跟知识息息相关,从这个意义上讲,高校是思想源和知识库。因此,高校知识流的研究,要把握高校知识流的特性和脉络,提高其流动的有效性,从而促进高校知识创新和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一、高校知识流的含义

高校知识流是指知识在高校内各个知识驻点(科研院所、院系、相关组织机构等)之间,经过共享、交流、积累、互通、序化、创新等一系列过程得以升华,价值得到提升,促进高校功能的顺利实现。知识驻点是知识流中的一些关键点,是知识流的中枢。知识流在那里聚集,既可储存又可输出,如同经过急流过后处于一个休整状态,比较平稳。而知识流依托组织载体,通过知识主体进行知识的交流和传播,达到知识的积累和提升,从而完成知识流的往返循环,永无止境地流动。

二、高校知识流的特性

(一)知识流的动态性

知识只有流动起来,才能实现其创新,发挥其功能,提升其价值。知识在认知、提取、开发、分解、储存、传递、共享、运用及创新等这一过程中往复循环,永不停歇,从而满足人们的多种需求。如果引进供应链的概念,高校的知识在各个驻点之间的循环流动就是一条知识链,链的节点就是知识驻点,知识在各驻点之间因科学研究、学术交流、课程讲授而不断流动,保持着其动态性和新鲜性,保持着知识的常用常新。

(二)知识流的增值性

从整个价值链视角来看,知识链实际上就是价值链。各项知识活动对高校价值增值有不同的贡献程度,如高校的科学研究、科技创新和孵化、学术讲座和文化传承等活动。这些活动能够有效地发挥知识的作用,实现知识的价值,并力图实现价值的最大化。这种知识价值增值的过程是高校价值的重要体现。

(三)知识流的有效性

从经济学的视角看,知识是具有无损耗、可重复、能分享、可共用等特点的理想化资源。但是,这种理想的资源并不会在认知、共享、交流和互通过程中始终保持高效,它会因转移内容、转移渠道和转移方式的不同,而使知识流动的有效性存在着差异。具体而言,知识流的效率受到来自内因和外因的影响。其内因包括传播者和接受者本身的知识能力素养、自身的资质禀赋和知识转移内容等因素。外因包括知识流动过程中知识转移渠道、知识传播技术、科研课题专利技术保护相关政策和法规等因素。知识流的流动效率与知识转移的成本和影响知识转移的内外因素均有关系。知识转移成本越高,知识流动效率越低;知识转移内容越多、范围越广,知识流的效率就越低。

三、高校知识流的形成

(一)知识势位差的存在

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经验、成长过程、家庭背景和学习经历等各不相同,人们的知识也就存在着差异。人与人之间因为以上提及的原因而存在知识的势位差,从而形成知识流,如同电路中的电位差产生电流的道理一样。每个人无法拒绝从别人那里获得知识,也无法不向别人提供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使得知识流成为一种时代的必然趋势。尤其是在以知识为核心加工材料和生产材料的高校,知识流就是知识传播、共享和交流的必然选择。

(二)知识需求的不同

每个人不可能知晓所有的知识,而每个人对知识的需求又不完全相同。这种知识结构(知识资源的组合)的不同,就决定了知识需求主体对不同层次和不同水平的知识,有着不同的选择,因此,知识流成为人们绕不开的时代必然选择。这从我国的载人飞船航天工程、嫦娥奔月工程和载人深潜探海工程需要各个专业、各个工种的紧密配合,发挥各自知识特长就可见一斑。因此,从别人那里获得新的知识满足自己对知识的需求,产生知识的必然流动,知识流就应运而生了。

(三)知识创新的需要

高校的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无一不跟知识有关,无一不需要知识的推陈出新。教育教学是对知识的传承和传播;科学研究是对知识的应用和创新;人才培养是知识的转化和转移;文化传承是知识的储存、积累和扩张。因此,高校的四大功能就是要求高校在不断实现知识的创新和再创造。反过来,知识的创新需求也推动了知识的流动。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都是以知识为基础,通过知识的传授、共享、转移、转化到知识的创新,这一系列过程,实际上就是知识的流动过程。培养人才和文化传承也都是通过知识的移植、转化过程。高校的这四大功能,最终都是完成知识的共享、转化、创新,这是高校的需要,也是知识创新的需要,这一需求正是知识流流动的内在动力。

四、高校知识流的影响因素

(一)知识流动的技术因素

如果把高校整体看作一个知识链的话,知识在知识链内的流动必须是低成本的、无阻滞的运动,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共享、融通和创新,才能实现高校的四大功能。而信息通信技术和电子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为知识的积累、共享和创新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减少甚至消除了阻滞。表1展现了不同形式的知识转移能力。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不同的交流形式,产生不同的知识互动性。传统的书本、报刊、文件等比较固化的形式,其互动性较低;面对面的会议、交流的讨论形式,其互动性很强;而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微博、视频QQ、飞信、微信等互动性明显增强,对知识的转化能力显著增强。显然,对知识流来说,交流形式是对知识创新起重要作用的因素,互动性是知识之间产生碰撞、相互融合的过程。知识互动越频繁,知识转移和转化的概率就越高,产生新知识和创造新知识的可能性就越大。

(二)知识流动的文化因素

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或运动规律的认知,具有具体性。而文化是用文字表达的能力,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体体现,具有广泛性。文化是知识的可靠后盾,知识流就是在知识的认知、共享和互通中,产生新的知识,体现知识价值,并提升知识价值。知识流在知识传递过程中是无阻滞的运动,而知识依托于组织文化,在知识共享、知识交流中促进知识流动。因此,必须营造优秀的高校组织文化,让知识分子在交流、沟通、协作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作为高校管理者还应该为知识的共享、创新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众所周知,知识分子之间有天生的竞争性,而知识分子核心的知识就是其掌握的隐性知识,隐性知识是其科学研究和创新活动过程中个人经验的积累和知识的浓缩,也是其能力的核心体现,并不愿意与他人分享。这就需要营造一个相互信任和尊重,注重保护知识专利权的组织文化氛围,让奉献隐性知识的人享有冠名权或获得分享他人知识的权利,或者是在职称职务晋升中享有优先权等。同时高校可以建立核心知识库,大家可以有偿地共享库中的知识或是交换使用知识库中的知识,从而让核心知识库中的知识越用越新。

(三)知识流动的组织因素

组织是知识依托的有效载体,知识流中的知识驻点实际上就是高校的组织。通过建立高校的核心知识库来强化知识的积累和共享作用,也就是把个体游离的知识转化到组织这个载体中去,建立学习型组织,便于知识的有效流动。其实一个人的知识包括便于编码、以书面文字或图标表述的显性知识和体现一个人能力、不易编码,体现在做事行动能力的隐性知识。高校作为知识源和智能库,聚集个体知识形成组织知识,并与高校的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结合起来,能够促进高校的可持性发展、提升高校的知名度。因此,高校应提倡全员学习,构建学习型高校,让知识流高效流动起来,知识在各节点(组织)上能减少迟滞,信息流畅。同时,高校的各组织应鼓励并支持员工积极参与到知识的共享和创新活动中去,如专利发明和创造、科研成果的转化等。在对员工进行技术知识培训,提高业务知识和学识水平的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其创新意识,促进新知识的产生。高校组织中知识流动的过程如图1所示:组织中的知识流通过第一层的知识认知、知识分享、知识内外化到知识创新,最后实现知识的生产,也就是完成高校的四大功能,经过第二层知识流程,实现知识的应用和转化,经过第三层知识流程,实现知识的创新和升华,然后依次往复,最终产生新的知识。知识价值和实用性都实现了提升,高校的功能也顺利实现。

五、高校知识流流动机理

知识可以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可以编码、能明确表达的知识,便于人们的学习;而隐性知识是不易编码、高度个性化的知识。高校的知识流就是要促成知识的转化,并对此进行有效管理,而知识转移和创新是通过知识流的普遍化、外化、系统化、内化四个过程来实现的。从知识流动的形式来看,又可分为四种基本的知识流动形式(见表2):一是隐性之间互动;二是从隐性到显性;三是从显性到显性;四是显性之间互动。知识流通过普遍化流动过程后在灵感场作用下,会使交流者得到新的灵感,产生新的想法和思路。知识流通过外化流动过程后,在传授场的作用下,可以将个人的知识进行转化,促进高校新知识的产生。知识流通过系统化流动过程后,在分享场的作用下,可以更新高校的知识库,让更多的人利用和共享高校知识资源丰富。知识流通过内化流动过程在应用场的作用下,提升高校的隐性知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

高校知识已经实现了显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之间、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之间、隐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之间的不断转化,所产生的这种螺旋式过程是知识创造和再创造的关键。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和流动实现高校知识创新,如图2所示的知识转化和升华形式,显示了高校知识流流动的机理。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这四大功能的实现都与知识相关,知识的创新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所在,知识以组织为载体,通过载体的知识互动促成知识的创新、共享、增值和创新。所以从知识流与知识载体的内在关系来把握知识流是非常关键的,知识流实际上包含有四个过程:知识的积累、传播、共享和创新,这四个过程是依次循环往复的。

六、提升知识流效率的对策

(一)创建核心知识库

高校建立自己的核心知识库来储存和积累知识,促进高校的知识日积月累,实现其动态增长,同时便于知识的共享和互通。高校的核心知识库,应该由高校学术委员会作为最高领导机构,下设知识管理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其构成可以由图书信息中心、教学实验中心、论文资料中心、网络资料中心、报刊档案中心等构成。例如,建立高校信息中心、图书资料中心、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学术论文中心、专利成果中心,需要对这些中心进行区别对待,有些需要建立知识冠名权,有些实行对知识的有偿使用,有些可以是无偿使用,有些则需要保密。但是,核心知识库一定是知识流的知识源和中转站。

(二)建立激励机制

只有通过建立知识激发机制,提高教职工的满意度,促进教职工奉献知识,才能实现知识从教职工转移到知识库,再从知识库到个别教职工的流动。建立激励制度,如专利权制度、冠名权制度、提供知识的奖励制度、职务晋升制度、年终考评奖励制度等,激励教职工主动地进行知识交流,促进知识共享和提高。

(三)完善学习机制

在高校建立完善学习机制,建立学习型组织,鼓励教职工参加在职进修或学习,提高其知识和能力,吸收更多的前沿知识,丰富其知识内涵。这样,他们会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也会增强职业忠诚度,鼓励知识从知识库到教职工的流动。例如,举办各种知识讲座和论坛,开办各种知识学习培训班,提倡更高层次的学历进修和业务进修,开辟专门的时间供师生集体学习和讨论,并把自己学到的知识通过成果的形式贡献到知识库中。

(四)多元交流机制

职工通过交流和合作就会发现自己知识的不足,在科研实践中通过解决某一科研难题而互通有无,通过学术研讨开拓自己的知识面,这就是交流机制带来了知识流动的动因所在。因此,要增强科研合作和教学研究的沟通,实现知识在教职工内部的流动。例如,建立青年教师导师制、以老带新传帮带制、教研室周三学习讨论制、远程视频学习和听讲座学习交流等制度。通过多维度、多层次的交流机制,全面提升知识的流动效率。

总之,高校的知识在知识的共享、融合和互通等过程中产生了知识流,而知识流借助现代信息通信技术,减少知识流动的阻滞,从而实现知识的增值。高校知识流必须遵循规律,提高知识流的技术配置,从技术上解决难题,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多元交流机制,营造文化氛围,建立合理组织,努力探寻知识流动的合理途径,使知识形成良性循环和互动。通过上述对策,使高校顺利完善其四大功能,实现高校的快速、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石贵舟,余霞.大学文化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J].教育与职业,2011(33).

[2]余霞,石贵舟.基于知识流的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9(10).

[3]余霞.知识流与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耦合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0(10).

上一篇:新生导师在大学生涯规划辅导中的作用 下一篇:高职教育国际化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