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鸟”东海行

时间:2022-10-24 11:05:07

人往往对某些事的“第一次”印象最为深刻,我亦如此,时至今日,我仍清晰地记得第一次参加出海考察时的种种场景,仿佛昨日之事,令人难忘。下面就为大家讲述,当年作为“菜鸟”的我,第一次东海之行的那些故事,以此纪念那段难忘的岁月。

登上“北斗号”

从没有想到过,我第一次参加的出海考察,竟然是包括中科院海洋所在内的全国7家顶级科研院所和高校联合组织的东海大陆架冬季航次。没有任何出海经验的我,经过一个多月的充分准备,终于在青岛港码头,登上了此次航次的考察船――“北斗号”。

走近“北斗号”,乳白色的船身,让人感觉非常温馨。船体大致分为四层,其前部是驾驶室,后部是加工车间和作业平台。据船长介绍,“北斗号”隶属于黄海水产研究所,虽说其吨位仅有1000多吨,但由于近年来不断地更新和升级,它的导航和动力系统非常出色,十分适合对开阔大洋进行科学考察。此外,它资历很深,我国很多有名的科学家都曾在“北斗号”上工作过,所以大家都喜欢称它为“科学家的摇篮”。

开始紧张有序的旅程

随着“北斗号”缓缓启动,我们开始了这次全新的旅程。担任这次考察的首席科学家,是国家海洋局二所的黄大吉老师,他是我国物理海洋学方面的著名专家。当我走进船舱时,他已经把这次考察的走航图,贴在了醒目的位置上。我们将在东海大陆架上,“弓”字形走航,并在55个站位点进行观测,整个航程南北贯穿7个纬度,东西跨越8个经度,站位点水深最深达1000多米。

在到达第一个站位点前,大家分别进行着各自的准备工作。作为化学小组的成员,我也开始在工作间内搭建简易实验室。铺实验台布、架设空气过滤器、固定海水过滤架和设备、调试相关仪器,一步步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船上不比陆地,留给我们的空间很小,而且船遇大风时会剧烈晃动,所以如何合理利用空间,尽可能地利用三点法固定物品,对于我这个新人的确是个考验。幸好有经验丰富的同行帮助,简易实验室最终顺利搭建完成。

海上观测

经过近12小时的航行,“北斗号”终于到达第一个站位点。走出船舱,迎面扑来略带咸味的海风,风浪不大,轻轻拍打着船舷,蔚蓝的海水,波光粼粼。就在我陶醉于美丽的海景之时,首席科学家已开始指挥各小组进行现场观测了。

首先是海洋资源组,他们在后甲板开始了拖网实验。不一会,网拖上来了,远远望去,可以看到渔网中满是一些我叫不上名字的海洋生物,包括鱼、虾、螃蟹、水母、海星等,一个个形状怪异,十分有趣。资源小组的研究人员则紧张地进行统计工作,如分类、拍照、称重、测体长等。此外,按照规定,需要将个别物种放生;一些则被制作成标本或活体保存以备上岸后进一步研究;当然还有一部分会被直接推进食堂,成为我们的大餐。

紧接着是物理组。这个小组主要负责现场测定相关的海洋物理参数。他们最常用的仪器就属CTD了,它是一种专门测定海水温度、盐度的仪器。只见研究人员小心地将其绑在钢缆上,利用绞车将它放入海水中,并匀速地下放钢缆,直到CTD接近海底,在此过程中CTD携带的监测探头会自动记录不同深度下海水的温度、盐度,然后储存在它自带的内存芯片中,待被绞车拉回甲板后,工作人员会立即用计算机将数据下载出来。

下面就是我所在的化学组了。我的主要任务是根据物理组现场的实测数据,采集具有代表性的海水样品,进而获取与海水有关的化学参数,如水体的酸碱度,溶解于海水中的各种盐类、溶解氧、颗粒态的无机物和有机物等成分的组成和含量。采集海水时,每个人都非常地小心谨慎,因为在此过程中要最大限度地避免沾污。简单地讲,就是要保证采集到的样品能够反映海洋环境的真实情况。例如的双手就是最大、最常见的污染源,即使洗干净了,对于海洋化学样品来说,双手还是充满了有机物,例如氨基酸、糖类等,它们会改变样品本身的浓度或者成分。

所以,尽管我带着PE材质的手套,依然格外小心,生怕因为自己失误而导致样品采集的失败。

虽然之后还有生物组和海洋地质组的现场作业,但我已无心观看了,我要马上对采集的样品进行处理,不然很快下一站就要到了。

坚持与希望

这已经是第15站了吧,我感觉自己已经筋疲力尽了,可是还有一个样品没有处理完毕。已经记不清这是今天第几次吐了,现在海面上至少有7级风,抬眼望去外面漆黑一片,在这狭小的空间内,不断晃动的船体,让我觉察不出一丝的希望。

就在我要完全放弃的时候,突然发现舷窗外,在天的尽头,好像有一抹亮光跳了出来,接着天边突然出现一条红色的亮线,将天空和大海区分开来,随后太阳缓缓地爬上了那条亮线。我顿时反应过来,这是日出啊。这是我第一次在海上看到日出,那时原本毫无力气的我,突然间充满了能量。随后工作很快就完成了,由于距离下一个站位点还有一段的距离,终于可以喘口气。

这段难忘的经历,让我明白了一件事情――在逆境之中,只要你坚持,希望一定与你同在。

寻找浮标

今天是个重要的日子,因为我们要找浮标。这个浮标早在航程的初始阶段就在预定海域被沉入海底,浮标上配备有贵重的仪器设备,在我们离开的这段时间内,它会在海底自动进行连续式分析监测,完成水温、盐度、洋流的流向和流速等多项重要数据的收集,这对于认知海底世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我们今天又回到这片海域,就是准备开启浮标上的悬浮装置,从而收回浮标。

根据往常的经验,由于海上情况复杂多变,浮标的回收率仅在50%左右。换言之,回收浮标,除了要靠技术,还需要一些好运气。这时船上所有的人都会来到甲板上,沿着船舷,围成一圈。船长还许诺说,今天谁要是第一个发现浮标,就送给他一只漂亮的鹦鹉螺。此时,我也非常兴奋地站在船的左侧后甲板处,期盼着自己就是那个最幸运的人。也许是我的祈祷有了效果,在视线的尽头,我居然真的看到一个黄色的物体在海面上漂来漂去,随后我情不自禁指向那里,大喊着:“在那儿!”之后,所有的人向我这边聚来……当然,那只鹦鹉螺至今还珍藏在我家中。

胜利返家

我们在海上已经漂了整整38天,最近两天已经吃不上蔬菜了,但饺子却吃了三四顿,而且还都是纯肉馅的。好在完成了所有的考察,今天终于可以上岸了。当“北斗号”鸣着汽笛,缓缓驶进港口,我突然有一种特别想家的感觉。

然而到了分别时,所有的人却都依依不舍,这些天共同的经历,让大家建立起深厚的友谊。我在船上认识了很多同行,也结交了很多海员朋友。旅程虽早已结束,但那生动的一幕幕,仍在我脑海里回荡着……

上一篇:用照片讲故事 下一篇:《异形4》基因的恐怖片